东海剿寇的硝烟散去,王金水凯旋的战报尚在朝堂余音绕梁,帝国的内部,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同样关乎未来国运的较量,已在酝酿。
这场较量,发生在思想与学问的领域,核心便是推行多年的科举制与官学体系,以及由此催生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潮。
洛阳太学,作为帝国的最高学府,如今已是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
宽敞的学舍内,不再仅仅是琅琅诵读经史的声音,也时常传出探讨算学难题,辩论律法案例,甚至研究地理星象的讨论声。
这便是以格物、算学、律法、农工、医科等为代表的“实用学派”兴起的标志。
他们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问当服务于国计民生,解决实际问题,推崇陛下时常提及的“实践出真知”。
然而,另一股力量,即以皓首穷经,钻研先贤微言大义,恪守传统经学为正统的“经古学派”(或称传统派),对此却颇多微词,甚至感到忧虑与不满。
他们并非全然反对实用之学,但坚持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明德,在于仁义,在于精通圣贤之道。
他们担忧过度强调“术”而忽视“道”,会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学子变得急功近利。
这股潜流,终于在太学每年一度的“春秋讲经大会”上,彻底爆发了出来。
这一日,太学最大的明伦堂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不仅有太学的博士、学子,许多朝中官员,包括柳如梦,李丽丽等潜渊系重臣,以及一些逐渐融入华朝体,被授予闲职或学官的原三国名士,如诸葛亮(被袁大山以“顾问”之名留在洛阳,参赞文化教育事务)等,也都受邀或在好奇之下前来观礼。
大会原本的主题是探讨《春秋》大义,但很快,一位以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着称的老博士周珩(经古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阐述完一段经文后,话锋一转,语气沉痛地说道:
“……是故,圣人设教,首重德行,次及文章。若只知机巧之术,不明人伦纲常,纵有经纬天地之能,亦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甚至可能沦为祸乱天下之利器!
“老夫观近日学风,浮躁之气日盛,诸生竟相追逐算学格物之末技,于圣贤大道反而荒疏,长此以往,吾恐礼崩乐坏,国之不国啊!”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顿时激起了千层浪。
一些年轻的实用学派学子当即面露不忿,但碍于周珩的资历和场合,不敢轻易反驳。
堂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微妙。
端坐于上宾席位的诸葛亮,羽扇轻摇,眼神深邃,若有所思。
他投效华朝时间不长,但已深刻感受到这个新兴帝国与以往任何朝代的不同之处,其活力与效率,很大程度上正源于对“实用”二字的推崇。
他对周珩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但也理解其忧虑。
就在这时,一个清越而冷静的女声响起,打破了沉寂:
“周博士此言,晚辈不敢苟同。”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发言者乃是文化司丞柳如梦。
她如今智力超群,更兼掌管部分情报与教化,言辞犀利,逻辑缜密。
她站起身,向周珩及在场众人微微颔首,算是行礼,随即不卑不亢地说道:
“周博士忧心学风,其情可悯。然,晚辈以为,‘道’与‘术’,本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岂可强行割裂?
“圣人之道,固然是立身之本,但若空谈仁义道德,而无解决民生疾苦、富国强兵之‘术’,则大道亦成空中楼阁。”
她目光扫过全场学子,声音提高了几分:
“陛下常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格物之学,可改良农具,增加粮食,使民无饥馑;算学之术,可明晰账目,治理河工,使国用充足;律法之学,可定分止争,维护公正,使社会有序;医道之学,可救死扶伤,防治瘟疫,使百姓安康!
“此等学问,关乎亿万黎民福祉,关乎国家兴衰存亡,岂能轻蔑地称之为‘末技’?”
她顿了顿,引经据典道:
“《周易》有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可见圣人制器,本就是为了利天下。若只知空谈,不识时务,不通变化,与晋惠帝问‘何不食肉糜’何异?”
柳如梦的话,引来了不少实用学派学子和官员的暗暗喝彩。
周珩脸色有些难看,正要反驳,他身旁另一位中年博士抢白道:
“柳司丞巧言善辩!然则,若无德行约束,机巧之术只会助长人的贪婪与野心!譬如那格物院所出之‘神机炮’,威力固然巨大,然则杀伐过甚,有伤天和!若无仁德之心驾驭,岂非荼毒苍生之大凶器?”
这话直接将争论引向了更敏感的领域,甚至隐隐有指责皇帝和格物院之意。
明伦堂内顿时一片哗然。
一直安静聆听的李丽丽此时也站了起来,她魅力高超,善于沟通,语气相对柔和:
“这位博士所言,亦不无道理。利器需有德者持之。然,正因如此,才更需在官学之中,既要教授格物算学等实用之‘术’,亦要加强德行教化之‘道’,使学子们既明事理,又通技艺,德才兼备,方能为国所用,为民谋福。而非因噎废食,全然摒弃实用之学。”
这时,一直沉默的诸葛亮,轻轻摇了摇羽扇,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平和舒缓,却自带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亮,窃以为诸位所言,皆有至理。周博士忧道统,柳司丞、李尚书重实务,其心皆系于国。”
他先肯定了双方,缓和了一下气氛,随即话锋一转:
“然,亮观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昔孔子亦教弟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数,岂非实用之术?盖因时移世易,所需之才亦不同耳。”
他看向众人,目光深邃:“当今天下,陛下廓清寰宇,开‘启元’之治,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所需者,非仅能坐而论道之醇儒,更需能起而行之之干才。
“算学可明经济,格物可兴百工,律法可定邦国,此皆巩固社稷、惠泽苍生之大学问,岂可因循守旧,视而不见?”
诸葛亮引用了孔子教学的内容,又结合当前形势,其分析高屋建瓴,顿时让许多原本偏向经古学派的人也陷入了沉思。
周珩见诸葛亮也倾向于实用学派,心中更急,忍不住道:
“孔明先生之言,老夫亦知。然,若科举取士,过于偏重这些杂学,恐寒了天下苦读经书士子之心!且学问贵在专精,若样样涉猎,难免博而不纯,杂而不精!”
柳如梦立刻回应:“周博士,科举取士,本就是为了选拔治理国家之才。若只通经义,不明钱谷,不晓刑名,不知工程水利,如何能胜任地方亲民之官?
“难道要让一县之尊,面对灾荒不知如何调度粮食,面对诉讼不明律法条文,面对河堤溃决不懂如何抢修吗?至于专精与博通,科举设不同科目,正为选拔各类专才,何来博而不纯之说?”
她语气转为锐利:
“更何况,陛下与皇后娘娘推行官学,意在开启民智,使天下人皆有向上之阶梯,而非让学问成为少数人垄断晋升之工具。
“若只因恐‘寒了部分人之心’,便固步自封,阻挠学术进步,阻挠国家选拔真正需要的人才,岂非因小失大,辜负了陛下皇后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之苦心?”
柳如梦这番话,直接将争论拔高到了国家战略和帝后施政理念的层面,掷地有声。
周珩张了张嘴,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他身后的一些年轻博士和学子,原本坚定的目光也开始闪烁,显然受到了触动。
明伦堂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以及堂内众人粗重不一的呼吸声。
这场辩论,没有胜利者的宣言,也没有失败者的沮丧。
但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已经如同一股清泉,流入了许多学子的心田。
他们开始真正思考,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启元”盛世,自己究竟该追求什么样的学问,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诸葛亮看着台下那些眼神逐渐清亮起来的年轻面孔,又看了看虽然面色不豫但似乎也有所触动的周珩等人,心中暗叹:
“此真思想之盛世也。陛下与皇后,不强行压制异见,而导之以论辩,启之以思考,其胸襟气度,远超历代明君。华朝之兴,不仅在武备,更在于此开放包容之精神。”
辩论大会最终在一种略显凝重却又充满思辨气息的氛围中结束。
没有明确的胜负,但毫无疑问,实用学派的观点,凭借其更贴近现实需求、更符合帝国发展方向的优势,以及柳如梦、诸葛亮等人有力的论证,赢得了更多学子,尤其是年轻学子的认同与向往。
一场关乎帝国未来人才根基和思想走向的论战,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其影响,却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涟漪正缓缓扩散开去。
(本章完)
【下章预告:】
就在朝堂学界为思想之争激辩不休之时,一个天大的喜讯从深宫中传出,瞬间冲散了所有的争论,点燃了举国上下的欢腾——皇后白素雅,有喜了!这是帝后深厚爱情的结晶,更是国家承续、国本稳固的象征。袁大山欣喜若狂,对白素雅呵护备至。消息传出,百官纷纷上表庆贺,万民同喜。敬请期待《第228章:皇后有喜·举国欢庆盼龙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