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非仅仅是一种新装备的列装,而是彻底改写空中作战规则的“战力倍增器”,是构建现代化战略空军和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的核心节点。
以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载机平台,搭载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空中预警与指挥系统。其技术性能在当时堪称跨越式突破:
与传统预警机机身背部巨大的、需要旋转的“大盘子”(机械扫描雷达天线)不同,空警2000最显着的特征是其固定在机背上的巨大椭圆形雷达罩。
其内,封装的是三块固定不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通过电子扫描方式实现360度全向覆盖。
这不仅消除了机械扫描的盲区,扫描速度和数据更新率也呈指数级提升。
得益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先进体制,空警2000对高空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数百公里,对低空、超低空突防的小型目标也具备出色的发现和跟踪能力。
其多目标处理能力极强,能够同时跟踪、识别上百个空中、地面乃至海上目标,并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保持稳定工作。
它不仅仅是一双“锐利的眼睛”,更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空中指挥大脑”。
机舱内集成了大量的显控台、通信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获取的海量空情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和分发,直接引导和指挥己方战斗机进行拦截、空战,协调地面防空火力,甚至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提供目标指示。
它将指挥控制功能前移至空中,极大地扩展了指挥范围,提升了作战体系的反应速度和抗毁伤能力。
采用伊尔-76作为平台,提供了充足的航程、留空时间和舱内空间,保障了其作为指挥平台的持久性和舒适性。
更重要的是,其核心的雷达系统和任务系统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确保了战略装备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可以说,空警2000的成功,将使我空军首次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的战略预警和空中指挥控制能力,是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的关键支撑。
没有任何犹豫,叶修立即按响了呼叫铃,对闻讯进来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吩咐道:
“立刻与电科十四所、空军装备部以及阎良试飞院协调,以总参信息化局的名义,申请观摩此次空警2000的重要试飞。
同时,安排与项目总师、主要技术负责人的座谈。我要尽快成行。”
他的指令清晰而果断。作为主管相关科研协调的副局长,他深知亲临现场的重要性。
这不仅是对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持,更是深入了解技术细节、把握部队未来装备需求、思考如何将此类战略装备无缝融入全军信息化作战体系的绝佳机会。
协调工作进展顺利。几天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叶修登上了一架前往秦地的军用运输机。
引擎轰鸣中,飞机拔地而起,将京城的喧嚣抛在脚下。经过数小时的飞行和后续的汽车转程,那片承载着共和国航空工业梦想与荣耀的土地——阎良试飞院,终于出现在视野的尽头。
驶入试飞院大门,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气氛扑面而来。
宽阔的跑道向天际延伸,远处机库里隐约可见各种型号飞机的轮廓,高耸的塔台如同忠诚的卫士。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浸透着航空报国的汗水与智慧。
从歼击机到轰炸机,从运输机到特种飞机,无数共和国的“战鹰”都是在这里经历千锤百炼,最终翱翔祖国的蓝天。
在新时代,阎良更肩负起了试飞更多高、精、尖航空装备的重任,空警2000便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叶修的到来受到了试飞院和电科十四所项目团队的热烈欢迎。
他没有过多的寒暄,在听取了简单的日程安排后,便直接进入了与技术专家团队的座谈环节。
会议室里,坐满了头发花白却目光矍铄的老专家、以及眼神中充满激情与疲惫的中青年技术骨干。
项目总师,一位戴着厚厚眼镜、不修边幅但言谈间充满自信的王院士,亲自为叶修介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