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判断科研单位提出的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积极推动其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实用,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厂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标准、体系兼容性问题,你要能协调解决。任务很重,但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我们全军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局长,我明白。”叶修沉声应道,“我会尽快熟悉情况,把这项工作做好。也希望各位老大哥多支持。”
散会后,叶修立刻投入工作。他首先找来对口联系处室的负责人——一位姓陈的技术大校。
“老陈,麻烦你把目前我们主要对接的科研单位、重点合作的院校,以及承担核心信息化装备研发生产的厂家名单和项目进度,给我整理一份详细的资料。”
叶修吩咐道,语气平和但目标明确,“另外,安排一下,近期我想去几家代表性的单位和厂子实地看看,不听汇报,主要看现场,和一线研发人员、老师傅们聊聊。”
陈处长有些意外,这位新领导似乎不太喜欢按常理出牌,一上来就要“沉下去”。他连忙答应:“好的叶局,我马上准备。不过……有些单位可能习惯性地会准备汇报材料,您看……”
叶修笑了笑:“告诉他们,汇报材料可以准备,但我更想听听他们研发中遇到的真实困难,或者对我们部队在使用现有装备方面有什么反馈和建议。我们不是去检查工作,是去共同解决问题的。”
几天后,叶修带着几个人,轻车简从地来到了京郊某着名理工大学,参观一个与军方合作紧密的通信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一位头发蓬乱但目光炯炯的老教授,热情地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种抗干扰能力极强的数据链原型。讲解过程中,教授用了大量艰深的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
叶修耐心地听完,没有立即评价技术细节,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王教授,非常感谢您的介绍,非常前沿。我想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问一下,这套系统如果集成到我们现役的坦克或者步战车上,大概需要占用多少空间?
对车载电源的负担有多大?在极端环境下,比如高原低温或者沿海高盐高湿条件下,它的稳定性如何?
操作界面能否做到让一名普通士兵在紧张状态下,经过短期培训就能熟练掌握?”
这一连串极其具体、完全从实战和装备适配角度出发的问题,把王教授问得愣了一下。
他习惯了向军方代表展示技术的先进性,却很少被如此细致地追问“用户体验”和“环境适应性”。
王教授扶了扶眼镜,态度更加认真起来:“叶局长问到了点子上……这些问题,有些我们考虑到了,有些确实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测试。看来,我们之前和部队的沟通,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随行的陈处长在一旁看着,心中对这位年轻的副局长又多了几分佩服。
叶修没有陷入技术细节的纠缠,而是精准地把握住了“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关键环节,用“用户”的思维,引导科研方向更贴近实际需求。
离开实验室时,叶修对陈处长说:“老陈,看到了吧?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做这个‘翻译’和‘桥梁’。
让搞技术的明白部队要什么,让部队的同志了解技术能带来什么。这比单纯审批项目、催促进度更重要。”
坐在返回单位的车上,叶修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心中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轮廓。
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关乎未来战争的胜负。
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他有信心,凭借在一线积累的经验和对信息化战争的深刻理解,一定能在这个关键岗位上,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审阅总参信息化局每日如雪片般纷至沓来的内部简报时,一则简短却分量极重的消息牢牢抓住了叶修的目光——
“由电科十四所牵头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将于近期在阎良试飞院进行首次重要的全科目试飞。”
空警2000!叶修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节奏。他太清楚这个型号对于共和国空军,乃至整个东大军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