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殿那沉重的殿门甫一合拢,将御座上那对“天皇天后”的身影隔绝于内,殿外广场乃至整个洛阳宫,仿佛瞬间被投入了一块巨石的深潭,压抑已久的声浪与骚动顿时难以抑制地扩散开来。
官员们并未立刻散去,三三两两聚在一处,步履迟缓,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难以消化的震惊与复杂情绪。绯紫高官尚且能维持些许体面,只是目光凝重,低声交换着简短的评语;而一些品阶较低的青绿官员,则已然按捺不住,言辞间充满了不可思议。
“天皇……天后……”一位年迈的礼部郎中喃喃自语,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这……这于礼不合啊!《周礼》有云,王后虽有内助之德,亦不当与天子并尊于‘天’!此例一开,纲常何在?伦理何存?”他痛心疾首,却只敢在相熟的同年面前低语。
旁边一位较为年轻的御史低声道:“老大人慎言!诏书中不是说了吗?‘乾坤合德’,‘阴阳有序’。陛下龙体欠安,天后辅政多年,功在社稷,如今上此尊号,或许……或许也是稳定国本之意?”他的语气带着不确定,更像是在试图说服自己,接受这既成的事实。
然而,在另一些圈子里,气氛则截然不同。北门学士出身的官员,如元万顷、刘祎之等人,迅速聚集到了一处较为僻静的廊下,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妙啊!实在是千古未有之盛事!”元万顷抚掌低叹,眼中精光闪烁,“天皇至高,天后配之!娘娘……不,天后之尊位,自此稳如泰山,与陛下并尊!这才是真正的‘二圣临朝’,名正言顺!”
“正是!”刘祎之接口,声音虽低却充满热切,“‘天后’二字,意义非凡!非止母仪,更掌教化,参赞天道!那些腐儒只知道抱着故纸堆摇头,岂知时移世易,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制?天后之智之能,配享此号,实至名归!”他们迅速统一口径,准备将这套“顺应天命”、“乾坤并尊”的理论推向朝野,作为拥护新尊号的有力武器。
这股风潮,也随着散朝的官员、往来的胥吏,如同水银泻地般,迅速渗入洛阳的坊市之间。茶楼酒肆中,很快便充满了关于“天皇天后”的议论。
“听说了吗?陛下和皇后娘娘有了新称呼,叫天皇、天后了!”一个贩夫对着同桌的人嚷嚷,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光彩,“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说明咱们皇后娘娘……不,天后娘娘,那是老天爷都认可的人物!”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酒保一边擦着桌子一边搭话,“天后娘娘信佛,又给咱们减赋税,如今连天都承认了,这是大吉兆啊!保佑咱们大唐风调雨顺!”
普通百姓大多不明深意,只觉得这称呼无比尊贵,前所未有,又联想到皇后(天后)近年来“虔诚信佛”、“捐资造像”、“施恩惠民”的种种事迹,更容易接受并感到与有荣焉。武媚的声望,在这新奇而尊崇的称号加持下,在民间无形中又拔高了一层。
当然,并非所有声音都是赞颂。在一些深宅大院的书房内,仍有忧心忡忡的私语。
“天皇天后……嘿,吕雉、武则天(北魏),前车之鉴不远啊!”一位致仕在家的老臣,对前来探望的门生叹息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如今竟以‘天’为号,与陛下并尊……这大唐的天下,日后究竟是谁家之天下?”门生唯唯诺诺,不敢接话,只觉后背渗出冷汗。
然而,这些零星的、隐藏在角落里的非议与忧虑,在汹涌的“天命所归”舆论与严密的监察网络面前,显得如此微弱,很快便被淹没、压制下去。朝野的波澜,表面上正迅速归于一种对“天皇天后”既定事实的默认与顺应。新的权力格局,伴随着这石破天惊的尊号,已然铸成,无人能够轻易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