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门外,五色彩棚高耸,旌旗蔽空。文武百官按品秩肃立于送别台两侧,各国使节衣冠鲜明,好奇而敬畏地观望着这前所未见的盛大场面。更外围,是自发前来送行的长安百姓,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喧嚣声浪直冲云霄,却又在那核心区域庄严肃穆的气氛影响下,保持着一种奇异的、充满期待与离愁的安静。
吉时已到,礼炮九响,声震四野。繁复而庄严的祭天、祭地、祭路神仪式依次进行,香烟缭绕,祝祷声声。皇帝李世民亲临送别台,发表了对文成公主的勉励与对吐蕃赞普的致意,言辞恳切而气度恢宏,尽显天朝上国的风范与和平的诚意。
仪式已毕,真正的离别时刻到来。
八匹纯白如雪、鞍鞯华丽的骏马牵引着那辆璀璨夺目的凤辇,缓缓启动。鸾铃清脆,声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仪仗队在前开路,盔明甲亮,步伐整齐划一;嫁妆车队紧随其后,浩浩荡荡,望不到尽头;护卫的精锐骑兵分列两侧,刀枪如林,气势威严。
凤辇的车窗,薄纱垂落。车内,文成公主李兰心正襟危坐,双手紧紧交叠置于膝上,指甲深深掐入掌心,用疼痛来维持着最后一丝镇定。外面的欢呼声、祝福声、礼乐声,如同隔着一层厚厚的琉璃,模糊而遥远。她的心,仿佛悬在半空,无所依凭。
就在凤辇即将驶离送别台区域,踏上西行官道的那一刻,李兰心忽然像是感应到了什么,猛地伸出手,纤纤玉指撩开了车窗边的纱帘一角。
这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
她的目光,如同穿越了千山万水,深深地、贪婪地回望而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雄伟、象征着帝国权力与荣耀的长安城墙,在春日阳光下闪烁着古朴而坚实的光芒。那是她的根,她的故土,她所有童年记忆和少女梦想的承载之地。
目光掠过黑压压的送行人群,掠过庄严的送别台,她似乎看到了高台上父皇那模糊却威严的身影,看到了台下强忍泪水的母亲和亲人们所在的大致方向。最后,她的视线仿佛不经意地扫过那些身着亲王礼服、肃立一旁的皇室宗亲队伍,那里,有一个年轻的身影,晋王李治,或许也正默默注视着这里。
千般眷恋,万般不舍,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惊鸿一瞥的回眸之中。那眼神里,有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有对亲人的无尽牵挂,有对未知前途的最后一缕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已然生根发芽的、不容退缩的决绝。这一眼,仿佛要将这长安的一切,都烙印在灵魂深处,携带上路。
只是极短暂的一瞬,纱帘便重新落下,隔绝了内外的世界。那惊心动魄的回眸,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只在极少数有心人心中漾开涟漪,旋即消失在队伍的洪流之中。
凤辇不再停留,随着队伍,坚定地、缓缓地向西移动。车轮碾过黄土官道,扬起细细的烟尘。鼓乐声、欢呼声再次高涨,如同海啸般为其壮行。送行的官员百姓纷纷跪拜下去,山呼“公主千岁千千岁”,声浪滚滚,直透云霄。
队伍越行越远,华丽的仪仗逐渐变成视线尽头的彩色线条,最终融入地平线上弥漫的春光与尘土之中,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悠扬的鸾铃声,似乎还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送行的人们依旧伫立原地,久久不愿散去。空气中弥漫着复杂的情绪,有完成国家盛典的释然,有对公主命运的祝福与担忧,更有一种历史参与感的激荡。
李治望着那空无一物的西方天际,心中空茫。他知道,一段传奇,已经启程。文成公主李兰心,这位大唐的女儿,将带着华夏文明的种子,走向雪域高原,走向一个完全陌生的未来。她的身影消失了,但她所承载的使命,所象征的和平愿景,却如同这春日的种子,播撒在了万里征途之上。
凤辇启程,万里缘牵。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远行,更是两个强大文明之间的一次主动靠近,一段由勇气、智慧与牺牲编织而成的宏大历史姻缘,就此拉开了它波澜壮阔的序幕。长安城依旧繁华,但它的目光,已经追随着那西行的队伍,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吐蕃。未来的画卷,正等待着这位勇敢的公主,亲手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