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日光殿。
连日来的庆功喧嚣似乎尚未完全散去,但此刻殿内的气氛却与之前的欢庆截然不同,一种更加凝肃、甚至带着几分紧张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松赞干布端坐于宝座之上,面容平静,眼神却锐利如鹰,扫视着下方分列两班的核心重臣。除了尚论、囊论等高级官员,几位最具影响力的氏族首领和德高望重的高僧亦在列。这是一次决定吐蕃未来国策走向的关键会议。
论钦陵称病未至,只派了一名副手代表军方列席。这微妙的态度,让殿内不少人心知肚明,却也暗自松了口气,少了这位手握重兵、态度强硬的大论,会议的阻力或许会小一些。
松赞干布没有绕圈子,待众人安静下来,便开门见山,声音沉稳而有力:“前番战事,赖天地庇佑、将士用命,我吐蕃扬威雪域,迫使大唐坐下和谈。然,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长期征战,耗损国力,非长治久安之道。”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众人表情各异的脸,继续道:“与唐和谈,划定边界,互通有无,乃眼前之利,可让我吐蕃百姓休养生息。然,本王所思,更为长远。大唐立国已久,文物典章,制度礼仪,技艺百工,皆远胜我吐蕃。其国力之雄厚,非仅凭刀兵可撼动。”
这番话,引起了殿内一阵轻微的骚动。承认他国文明优于己方,对于这些骄傲的高原贵族来说,并非易事。但赞普语气诚恳,目光深远,让他们不得不认真倾听。
“故而,”松赞干布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提议,“本王意已决,欲借此次和谈之机,遣使前往长安,向大唐皇帝李世民,正式提出——请尚大唐公主,结为姻亲之好,永息兵戈,共图太平!”
“嗡——”
如同巨石投入深潭,殿内瞬间炸开了锅!即使是最沉得住气的贵族,此刻也难掩脸上的震惊与错愕。
“赞普!此事万万不可!”一位年长的、以保守着称的氏族首领率先出列,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我吐蕃乃高原之主,雄踞一方,岂可向唐皇求娶公主?此举如同示弱,有损国格!我吐蕃勇士的尊严何在?”
另一位与噶尔家族关系密切的官员也立刻附和:“是啊赞普!大唐公主乃金枝玉叶,娇生惯养,如何能适应我高原苦寒?此举恐非但不能结好,反而易生嫌隙!且我吐蕃自有信仰习俗,何须效仿唐人之礼?”
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于“有损国体”、“习俗不合”、“徒增麻烦”这几方面,充满了对未知文明和可能带来的改变的抗拒。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响起。一位较为开明、曾负责与西域诸国打交道的尚论沉吟道:“赞普所思,实为深谋远虑。臣听闻,汉家自古有和亲之策,如汉之乌孙、隋之突厥,皆以此暂息边患,互通有无。若真能迎娶大唐公主,不仅可保边境数十年安宁,更可借此机会,学习中原先进技艺,引入良种、工匠、医者,强我吐蕃之本。此乃以柔克刚,利在千秋之策!”
一位颇有威望的高僧也双手合十,缓声道:“佛法东来,亦需因地制宜。若联姻能消弭兵祸,使众生得享太平,便是无上功德。大唐文化昌盛,其佛法经典或亦有可借鉴之处。赞普此念,或乃菩萨心肠,引导吐蕃走向更为文明开化之路。”
支持者则着眼于长远利益,强调联姻带来的和平红利、文明引进以及潜在的宗教文化交流好处。
两派意见激烈交锋,殿内吵嚷不休。松赞干布静静地听着,并未急于压制。他需要让不同的声音都发出来,也需要观察每个人的立场。
等到争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然,尔等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他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目光如炬:“言及有损国格?若我吐蕃固步自封,虽一时勇武,终难敌时代洪流。真正的强大,在于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昔日我吐蕃先祖,亦是不断学习周边之长,方有今日之基业。迎娶大唐公主,非是屈尊,而是彰显我吐蕃包容开放、志在天下的胸襟气度!”
“言及习俗不合?”他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正因不合,才需交流!大唐公主带来的是文明的火种,是可让我吐蕃子民生活得更好的方法!难道我吐蕃的勇士,只会弯弓射雕,就不想住上更舒适的房子,穿上更精美的衣物,用上更有效的医药吗?”
“至于徒增麻烦……”松赞干布的语气转为深沉,“与一场接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相比,迎接一位公主所带来的‘麻烦’,又算得了什么?那将是甜蜜的负担,是通往更强盛未来的阶梯!”
他环视众人,最终将目光落在那些面露犹疑的贵族脸上,语气放缓,却更具说服力:“本王知道,改变总会让人不安。但请诸位想一想,若此次联姻成功,我吐蕃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暂时的和平。我们将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这,才是真正对吐蕃负责,对千秋万代负责!”
这一番话,高屋建瓴,既驳斥了保守派的狭隘,又描绘了诱人的远景,更将联姻提升到了关乎吐蕃国运的战略高度。殿内陷入了沉默,许多原本反对的人,也开始认真思考赞普的话。
松赞干布见火候已到,不再给反对者更多时间纠结,直接下达了最终命令:“此事,本王意已决,非为商议,乃是告知!即刻组建最高规格使团,以尚囊为正使,携带国书与厚礼,前往长安!国书中,要言辞恳切,表达我吐蕃对大唐文化的仰慕,及愿结秦晋之好、永息干戈的诚意!”
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此番出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凡有胆敢阳奉阴违、暗中阻挠者,视同叛国,严惩不贷!”
雷霆般的决断,加上之前那番极具蛊惑力的演说,彻底镇住了场面。众臣面面相觑,最终纷纷躬身,齐声道:“臣等遵命!赞普圣明!”
惊世之议,就此定调。联姻安邦的战略,从松赞干布个人的构想,正式转化为吐蕃的国家意志。一道注定将搅动唐蕃两国风云的国书,开始在被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草拟、准备。而承载着高原王朝复杂期望的使团,也即将踏上东去的漫漫征程,他们的使命,是将一场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婚姻,推向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布达拉宫内的这场争论刚刚平息,而一场更大的波澜,即将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