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兰州工业圈的崛起,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和资源。
原本在太行山基地轰鸣运转的众多轻工业车间,普通武器生产线以及大量的配套工厂,开始有条不紊地向西迁移。
一列列满载机器的火车,一支支驮着家当的卡车队,
沿着新修的公路和不断延伸的铁路,浩浩荡荡地开往黄河之畔那片新兴的工业热土。
这股迁徙的洪流,并未让太行山变得冷清,反而促使它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蜕变。
曾经遍布山谷的,生产步枪,机枪,迫击炮,山炮,子弹,普通炮弹和“三二式”臼炮的车间搬走了,
制造军服、普通工具和基础零件的厂子也转移了。
表面上看,太行山的工业规模似乎缩水了。
但只有走进那些守卫更加森严,入口更加隐蔽的山体深处,才能感受到这种缩水背后,是怎样的提质与升华。
太行山基地的核心,正在向着“高、精、尖、密”的方向急速进化。
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被留了下来,他们不再是普通的生产者,而是成为了新太行山体系的骨干和导师。
原本分散的精密加工设备被集中起来。
这是一场史诗级的工业进化。
一个汇聚了数万工程师、技术人员、十万计各级技工与无数配套工人,深藏于山脉之下的超巨型精密制造联合体。
这里的“高、精、尖、密”,是四条奔涌于山腹中的工业星河。
高级制造中心是极限材料性能与大型精密构件成型技术的巅峰之地,是力量与精度完美融合的超级工厂。
整个中心由数十个专业化洞库群组成,其运作核心,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现代重工业流程的、规模庞大的压力机集群。
在中心入口处的巨型洞库中,数十台如同钢铁山脉般的万吨级水压机巍然屹立。
它们是工业力量的象征,负责对百吨级的巨型钢锭进行自由锻和粗模锻。
通红的钢锭在重锤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初步被锻打成坦克炮塔座圈、舰用曲轴毛坯等大型构件的近似形状。
这里是金属的初炼,着眼于宏观结构的塑造与内部晶粒的初步优化。
深入中心腹地,景象截然不同。
这里是大型精密模锻油压机的矩阵所在地。
上百台从千吨到万吨级不等的油压机,在精密数控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着力量巨大却异常温柔与精准的操作。
一台万吨级油压机正在生产“风啸-37”战斗机的主起落架关键承力件。
经过预热的合金坯料被机械手精确送入模具型腔。
随即,油压机活动横梁开始下行,压力通过液压系统平稳、精确地施加。
多向模锻技术使得金属在封闭的模具内沿多个方向流动,一次成型出结构复杂,纤维流线连续,内部致密无缺陷的精密锻件。
其成型精度极高,后续仅需少量机械加工。
油压机提供了更平稳、可精确控制的压力和速度,是实现复杂构件近净成型,保证组织均匀性和性能一致性的关键。
它们生产的,是航空发动机涡轮盘,高性能传动齿轮等对疲劳强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核心精密锻件。
支撑这两大压力机集群的,是配套的大型加热炉群、热处理连续生产线、以及庞大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心。
超过八千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材料和工艺,更要精通液压控制系统、模具设计和成型过程模拟。
他们监控着每一次锻压的温度-压力-时间曲线,确保工艺参数的绝对精确。
数万名高级操作工、模具工和维护技师,维系着这套复杂系统的精准运行。
在高级制造中心,水压机负责“大开大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塑造宏观筋骨;
而油压机则负责“精雕细琢”,实现“从有到优”的飞跃,成型精密内核。
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现代重工业锻造不可或缺的两翼,
共同为“东山”体系锻造出从坦克装甲到航空发动机叶片的一切钢铁脊梁。
如果说高级制造中心,是力量的奔流,那么“精密”中心就是专注于微米的宇宙。
它占据着整个基地通风和防震条件最好的庞大洞库网络。
这里拥有数以万计的各类精密机床、坐标镗床、高精度磨床和测量设备。
它们被分区安置,形成了一条条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线。
空气经过多层过滤,恒温恒湿,放眼望去,是无尽的机床阵列与灯海。
自动传送带在生产线之间蜿蜒,将毛坯送入,将精度达到微米的零件送出。
检测中心里,上千台光学比较仪、三坐标测量机和其他精密检测设备昼夜不停地工作,确保着每一个零件的绝对可靠。
近两万名工程师和技师负责着工艺编程、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
而超过五万名经过严格选拔和长期培训的高级技工,是这里的主角。
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凭手感判断切削液的微妙变化,能听出刀具磨损的细微声响。
这里实行的是“大师工作室”制度,由国宝级的老师傅带领数百人的团队,
专攻最核心、最复杂的部件,如航空发动机的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阀体、主燃油泵,以及雷达阵列的精密波导元件。
尖端制造中心是想象力与工程学碰撞的超级孵化器,由上百个独立且高度保密的研发-试制单元构成。
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中小型工厂,专注于一个特定方向:
新型航空发动机、实验性雷达、导弹导引头、高性能计算元件等等。
这里没有固定的生产线,布局随着项目快速调整。
随处可见正在进行极端环境测试的部件,如高速离心机、低温罐等。
进行电磁兼容测试的屏蔽室,以及进行流体力学测试的小型风洞和水洞。
这里汇聚了基地内最富创造力的上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
他们以项目为核心,组成跨学科的“攻坚团”,从快速原型制造、到小批量试制和迭代测试,全部在内部完成。
密级总装中心,这是所有努力的终点,也是最高秘密的所在,一系列被重重山体和严密守卫隔开的终极组装洞库。
每个洞库都足以容纳并同时组装数十架先进战机、或十余辆最新型坦克、或数套完整的战略级雷达\/导弹系统。
洞顶是高耸的桥式起重机网络,地下是密集的能源、液压和数据管线。
移动装配平台沿着轨道缓缓前行,在不同的工位上,由机械臂和人工协同,
将来自前三个中心的数十万个零件,精准地集成为一件件完整的战争艺术品。
数千名最顶尖的装配大师、系统集成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在此工作。
他们遵循着如同手术规程般的装配手册,每一个步骤都经过双重甚至三重校验。
总装完成后,产品将在洞库内专用的试车台、滑行道或电磁测试场进行初始测试,
合格后才会被允许离开这里,奔赴属于它们的战场。
这就是蜕变后的太行山,一个员工数以十万计,融合了极限力量、极致精度、无限创意和绝对可靠的超大型工业有机体。
它不再仅仅是兵工厂,而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能力的终极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
“大国重器,皆出于此” 。
在这里,个人的智慧融入集体的洪流,个体的技能支撑起体系的伟力,共同在这太行深处,铸造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