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身殿内,朱元璋一锤定音,批准了黑山峡工程。王卓领旨退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另一块石头又旋即提起。
“工程是定了,可这浩大工程,在大明这边总得有个能压住阵脚、统筹全局的负责人吧?”王卓揉着眉心,飞速在脑海中检索着有限的历史知识。“潘季驯?那是治河能臣,可惜是嘉靖、万历年间的,这会儿还没出生呢。徐光启?更是晚明的人物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发现自己对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的专业技术官员知之甚少。果然,历史课本只会记住帝王将相和关键节点,那些真正做实事的专业技术人才,往往湮没在故纸堆中。
“算了,专业问题交给专业团队。”王卓不再纠结,遇事不决,就找有关部门!他可是背靠着整个现代国家的资源,其中就包括一个顶尖的“明史研究智囊团”。
再次回到东大时空,王卓直接找到了谭局长。
“局长,好消息!朱元璋已经正式拍板,黑山峡工程可以启动了!”王卓先汇报了进展,随即提出遇到的难题,“不过,明朝那边现在缺一个合适的工程总负责人,需要一位既懂水利、又有能力、可以协调各方关系的能臣。我对明初的官员不太熟,想请咱们的明史专家们推荐一下……”
他话还没说完,谭局长就笑着打断了他,脸上是一副“早就替你考虑好了”的神情。
“我们已经请教过明史专家团队了,进行了筛选。”谭局长拿起一份薄薄的档案,“专家推荐——夏元吉。”
“夏元吉?”王卓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但具体事迹一时想不起来。
谭局长提示道:“永乐朝的名臣,朱棣那句‘夏元吉爱我’,总听说过吧?”
“哦!是他!”王卓立刻想起来了,这可是号称永乐大帝背后的男人。
“更难得的是,”谭局长继续介绍,“夏元吉不仅是治世名臣,精通财政管理,适合统筹大工程的钱粮调配,他本身还是一位水利专家。”
“在历史上,他曾经主持治理过苏州、松江的水患,疏浚河道,成效卓着。让他来负责黑山峡工程,从专业背景、管理能力和官场资历上看,都是目前大明朝廷里最合适的人选。”
王卓听完,心中豁然开朗。果然,背靠组织就是好!连人选都帮他筛选论证好了。
事情完美解决,王卓立刻返回明朝时空,再次入宫请示朱元璋。
“陛下,黑山峡工程千头万绪,非治世能臣难以统筹。臣反复斟酌,认为户部四川主事夏元吉,通晓经济,熟知水利,为人干练,可堪此重任。”王卓呈上推荐理由。
朱元璋略一沉吟,便想了起来:“夏元吉?嗯,咱记得他,文章写得不错,办事也稳妥,原来历史上,老四能五征漠北,他功不可没。”
“准了!”朱元璋办事从不拖泥带水,“即日起,擢升夏元吉为工部右侍郎,总督黑山峡水利事务,陕西布政使司及沿线各府州县,一应人力物力,皆需听其调遣!”
旨意一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夏元吉本人更是接到任命时愣了半天,从户部主事,一跃成为肩负帝国超级工程的重臣,这跨度不可谓不大。
两天后,一架直-20通用直升机轰鸣着降落在京城外的专用起降场。王卓带着刚刚走马上任的夏元吉登机。
尽管王卓已经提前做了心理建设,但当直升机拔地而起,冲破云层时,夏元吉还是忍不住紧紧抓住了座椅边缘,脸色有些发白,但眼神中更多的却是震撼与对未知领域的惊奇。
“夏侍郎,由此向西,我们脚下便是陕西地界,黑山峡位于其西北。”王卓在一旁充当着临时导游和安抚者。
直升机飞越千山万水,最终降落在西安府城外。陕西布政使司的主要官员早已在此恭候。面对这位手持圣旨、乘“神鸟”而来的驸马爷兼钦差,地方官们表现得无比恭敬和配合。
简单的对接会后,大队人马立刻启程,赶往黑山峡地区。此时的黄河上游,依旧是蛮荒与险峻并存。他们在一处地势相对平坦、靠近规划坝址的河岸谷地,建立了临时指挥部和营地。
随后,王卓启动了大规模的物资传送。成排的工程车辆、活动板房、发电机组、勘探设备以及先期抵达的东大专家和技术团队。
接下来的半个月,王卓和夏元吉几乎忙得脚不沾地。夏元吉以其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务实作风,迅速熟悉着现代工程管理的流程,并与东大专家团队磨合得越来越好。
他既要协调地方征调民夫,又要保障后勤供应,还要学习理解专家们提出的各种技术方案,整个人虽然疲惫,却显得精神焕发。
这天傍晚,王卓刚刚和专家们讨论完初步的地质勘探数据,一名通讯兵急匆匆地送来了一封从京城发来的电报。
王卓展开电文,只有简短的六个字:
“太子还朝,速归。”
他将电报递给刚刚巡视完营地回来的夏元吉,说道:“夏侍郎,京城有要事,我必须即刻返回。这里的一切,就全权拜托你了!”
夏元吉看着电文,神色一凛,郑重拱手:“王大人放心前去,此地有元吉与诸位东大先生在,必不负陛下与大人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