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至七月初夏。
这期间,王卓的生活难得地回归平静。期间,他特意带着安庆公主前往东大,一方面让现代顶尖的妇产专家为她进行详细检查,另一方面也顺道将朱元璋选派的第一批皇子皇孙安置在东大开始留学生涯。
在东大的现代化医院里,专家们为安庆做了全面检查,确认母子平安。
王卓本想让妻子留在医疗条件更好的东大待产,但安庆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适——高楼的压迫感、电梯的眩晕、甚至自来水的气味都让她难以适应。
见她整日郁郁寡欢,王卓只好带着她返回明朝时空静养,约定每月定期来东大复查。
这一日,王卓奉召入谨身殿觐见。殿内,朱元璋正与太孙朱高炽讨论着什么,案几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报。
王卓来了,朱元璋难得地和颜悦色,快来看看这个。
朱高炽将一份户部统计的文书递给王卓,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姑父,黄淮海地区夏收的产量刚刚统计完毕。你推广的新种子和化肥,让春小麦的产量较往年提高了整整三成!
王卓接过文书细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省府县的产量数据。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收成确实比往年有了显着提升。
朱元璋抚须笑道:南北分裂五百年,朝廷始终难以有效掌控北方。如今通过提供种子化肥,让北方百姓实实在在得了好处,这比任何教化都管用。
朱高炽赞同地补充:此举对增强北方向心力的作用,确实不亚于当年徐达大将军北伐胜利的意义。百姓最是实在,谁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认谁。
然而王卓看着详细的数据报表,眉头却渐渐锁紧。他反复核对着几个重点试验田的产量,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敲击。
姑父,有什么问题吗?朱高炽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异样。
王卓抬起头,语气凝重:虽然春小麦亩产有所提高,但即便使用了化肥的地块,亩产最高也就八百斤,这个数字...比现代春小麦的产量还是差了很多。
朱元璋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你的意思是,这还不够?
陛下,王卓指着数据解释道,在东大,同样施用化肥的春小麦,亩产普遍能达到一千二百斤以上。我们的产量,只相当于他们的六成多。
殿内一时陷入沉默。朱元璋缓缓起身,在殿中踱步,方才的喜悦已被深思取代。
王卓继续研究着报表上的数据分布,忽然发现一个规律:越是往北的地区,产量提升的幅度就越小。他猛地醒悟,脱口而出:水!问题出在水上!
朱高炽疑惑地问:水?我们不是已经在北方广泛打井,并推广了压力井吗?
压力井解决的是人畜饮水问题,王卓激动地站起来,但农业用水量要大得多!现代时空的北方农业,除了有完善的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还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而我们...
他转向朱元璋,认真解释道:陛下,东大北方农业之所以产量高,除了化肥种子,更重要的是配套的水利设施。农民可以随时取用水库的水,或者打深井抽取地下水来灌溉农田。而我们目前只在少数地区修建了水利工程,大部分农田还是靠天吃饭。
朱元璋停下脚步,目光锐利:你的意思是,光有种子化肥还不够,还得大兴水利?
正是如此。王卓肯定地点头,北方春小麦生长期间正值旱季,若没有充足的灌溉,就算施再多化肥,产量也会受限。这也是为什么越往北产量越低的原因——北方降雨更少。
朱高炽恍然大悟:难怪同样的种子化肥,在江南的试验田产量就比北方高出一截。
朱元璋沉吟良久,最终重重地拍了下桌案:看来得抓紧修建水利设施了。传朕旨意,命工部即日拟定全国水利兴建方案,先从黄淮海地区开始。
他看向王卓,目光中带着期待:这件事,还要你多费心。东大在水利建设上,应该也有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吧?
陛下放心,王卓躬身道,臣会尽快整理东大的水利资料,并邀请相关专家前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