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草甸下的土壤中布满了灵草的根系,这些根系如同细密的网,虽然能起到保护和过滤作用,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灵能的快速流动。
引脉箭的灵能刚一接触根系,便被根系分散,无法集中力量打通地脉通道,灵能仅在根系间缓慢流动,未能深入主通道。
就在此时,一道白色灵影从灵草甸的边缘跃出——是四大意灵中的大白兔!
它身形如同寻常家兔的两倍大,周身覆盖着雪白的毛发,毛发在暮色中泛着淡淡的银白色光晕——这是长期吸收兔儿山灵草甸灵能形成的“灵毛层”,不仅能抵御外界杂息的干扰,还能增强自身灵能的传导性。
它的耳朵竖立着,耳尖泛着淡粉色,能精准捕捉灵草甸内每一丝灵能的波动,此刻正朝着引脉箭的方向轻轻颤动,显然已感知到灵能流动受阻的问题。
大白兔没有贸然靠近引脉箭,而是迈着轻盈的步伐,绕着灵草甸边缘走了一圈——它在观察灵心草根系的分布规律。
灵草甸的灵心草根系虽密,却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九宫格”的规律生长,每一株灵心草的根系都与周边植株的根系相互连接,形成一张天然的“灵能过滤网”。
大白兔深知,若强行破坏这张网,虽能快速打通地脉通道,却会导致灵草甸的灵能过滤功能受损,后续引入的灵能将携带杂息,影响豆腐堰的地脉纯净度。
它走到灵草甸西侧的一株老灵心草旁——这株灵心草的叶片比其他植株更宽,根系也更粗壮,是灵草甸的“主根草”,控制着周边根系的生长方向。
大白兔用前爪轻轻刨开土壤,动作轻柔得如同抚摸易碎的瓷器,淡白色的灵能顺着它的爪尖渗入土壤,在根系周围形成一层薄薄的灵能膜,防止土壤颗粒堵塞根系的“灵能吸收孔”。
土壤逐渐被拨开,露出主根草那如同蚕丝般细密的主根系,根系泛着淡绿色的灵能光泽,表面布满了微小的孔洞——这些孔洞是根系吸收和过滤灵能的关键。
大白兔低下头,用鼻子轻轻嗅了嗅主根系,淡白色的灵能从它的鼻腔中缓缓呼出,如同轻柔的气流,顺着根系的孔洞渗入其中。
这是大白兔独特的“灵根疏导术”第一步——“灵能探路”,通过自身灵能与根系灵能的共鸣,找到根系间的“灵能通道”,避免疏导时误伤关键根系。
片刻后,大白兔的耳朵微微下垂,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它已摸清根系的分布规律,找到一条从主根草延伸至地脉主通道的“灵能小径”。
它再次抬起前爪,指尖的灵能浓度提升了一成,轻轻触碰主根系的一个分支节点,口中发出细微的“咕咕”声——这并非普通的叫声,而是“灵能指令音”,能让灵心草的根系接收到“收缩”的信号。
随着指令音的发出,淡白色的灵能顺着主根系快速扩散,如同电流般传递到周边的每一株灵心草根系。
灵草甸中的灵心草开始轻微颤动,叶片缓缓向上抬起,原本相互缠绕的根系如同收到统一指令般,沿着“灵能小径”的方向缓缓向两侧收缩——它们没有断裂,只是改变了生长角度,在土壤中让出一条宽约三寸的通道,恰好能容纳引脉箭的灵能通过。
这一过程如同一场无声的“根系舞蹈”,灵心草的根系在灵能的引导下,有序地调整着姿态,既保持了“灵能过滤网”的完整性,又为地脉通道留出了空间。
月平在寨子山巅通过灵识监测到这一幕,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四大意灵对各自守护区域的地脉理解,远超他的预期,这份“人灵共生”的默契,正是地脉守护最珍贵的财富。
“就是现在!”大白兔似乎感知到月平的灵识,突然抬起头,对着引脉箭的方向发出一声清脆的“咕鸣”。
淡青白引脉箭仿佛收到信号,箭头上的灵晶骤然亮起,淡白色的灵能顺着箭身的“引脉纹”快速流动,如同一条细长的灵能蛇,顺着灵心草根系让出的“灵能小径”,朝着地脉主通道钻去。
灵能流动的过程中,箭身的“滤杂膜”与灵心草根系的灵能产生共鸣,根系表面的孔洞纷纷亮起,将灵能中残留的微量杂息吸附——这是“双重过滤”,既借助了灵草甸的天然过滤功能,又发挥了引脉箭自身的滤杂特性,确保最终注入地脉通道的灵能纯净无杂。
“嗡——”
一声轻微的灵能嗡鸣从土壤深处传来,淡青白的灵能终于抵达兔儿山地脉的主通道。
通道内的灵能因常年淤堵,原本如同停滞的死水,此刻在引脉箭灵能的冲击下,开始缓慢流动,如同被唤醒的溪流,顺着通道朝着豆腐堰的方向延伸。
大白兔蹲在引脉箭旁,用前爪轻轻抚摸着箭杆,淡白色的灵能顺着箭杆注入,与引脉箭的灵能融合——它在协助稳定灵能流动的速度,避免灵能突然爆发导致通道受损。
随着灵能的持续注入,地脉主通道内的淤堵残留被逐渐冲开,灵能流动的速度从最初的“涓涓细流”,逐渐变成“潺潺小溪”,最后达到“平稳河流”的状态。
引脉箭的箭头深深嵌入地脉主通道六十丈深,与簸箕山的引脉箭保持着相同的深度——这是月平提前设定的标准,确保三座山峰的灵能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汇入豆腐堰,避免因灵能高度差导致地脉紊乱。
箭杆以十五度角向上翘起,箭身上的“引脉纹”与地脉通道的灵能轨迹完美贴合,淡白色的灵能顺着箭杆缓缓流出,如同一条细长的灵能丝带,在空中与簸箕山的淡青黄色灵能丝带平行,朝着豆腐堰的方向延伸。
灵心草的根系在灵能流动稳定后,开始缓慢恢复原位——它们没有完全闭合“灵能小径”,而是在箭杆周围留下一圈半寸宽的缝隙,让部分灵能顺着缝隙渗入土壤,滋养灵心草的生长。
大白兔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欢喜,它低下头,用鼻子轻轻蹭了蹭引脉箭的箭尾,随后跃到灵草甸的主根草旁,蜷缩起身体,如同守护宝藏的卫士,警惕地观察着灵能的流动状态。
此时,最后一支飞向撞杆山的淡青黑引脉箭也抵达了目标区域。
撞杆山的山脚下,一条宽约丈许的暗渠蜿蜒通向豆腐堰,渠水清澈见底,水面泛着淡淡的黑色灵能光晕——这是撞杆山特有的“回流灵能”,能将豆腐堰中多余的灵能回收,重新注入山体,形成灵能循环。
暗渠入口处矗立着一块“镇渠岩”,岩石表面布满了水渍,水渍中泛着黑色的灵能痕迹,石下正是撞杆山地脉的“回流节点”,也是灵能循环的关键枢纽。
淡青黑引脉箭在空中盘旋,箭头上的灵晶闪烁着淡黑色的光芒,发出一道探测光束,扫过镇渠岩的表面。
然而,暗渠入口处的水流中夹杂着少量的杂息——这些杂息来自周边山林的落叶腐烂物,虽浓度极低,却能干扰灵能的精准定位,导致探测光束多次扫描,仍未找到回流节点的准确位置。
引脉箭的灵能开始出现紊乱,箭身微微颤动,淡黑色的灵能在箭尾形成细小的漩涡——这是灵能受到杂息干扰的征兆。
若不及时清除杂息,引脉箭很可能错过回流节点,导致灵能回流通道无法打通,豆腐堰的“灵能循环”将缺少关键一环。
就在此时,一道黑色灵影从暗渠深处缓缓游出——是四大意灵中的老山羊!
它的身形比寻常山羊高大,周身覆盖着深黑色的羊毛,羊毛上凝结着细小的水珠,水珠中泛着淡黑色的灵能光晕——这是长期在暗渠中生活形成的“水灵层”,能在水中自由传导灵能,且不受杂息的干扰。
它的羊角呈螺旋状,角尖泛着金属般的光泽,那是吸收暗渠灵能形成的“灵角”,能精准击碎水中的杂息颗粒。
老山羊走到暗渠入口处,停下脚步,低头观察着水中的杂息分布。
它能清晰看到,杂息主要集中在暗渠水面的表层,呈灰黑色的细小颗粒状,随着水流缓慢流动,如同漂浮的尘埃。
老山羊没有直接释放灵能,而是先将羊角浸入水中——羊角的“灵角层”与暗渠的回流灵能产生共鸣,淡黑色的灵能顺着羊角扩散到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灵能膜。
这是老山羊独特的“杂息净化术”第一步——“灵能覆膜”,通过灵能膜将杂息颗粒锁定在水面表层,防止它们随着水流扩散到暗渠深处,污染更多水域。
随后,老山羊抬起头,对着水面发出一声低沉的“咩鸣”,淡黑色的灵能从它的喉咙中溢出,如同无形的声波,朝着水面的灵能膜冲击而去。
“哗啦——”
水面泛起细微的涟漪,灵能膜在声波的作用下开始振动,将表层的杂息颗粒震碎成更小的分子。
老山羊趁机将羊角再次浸入水中,灵角的“吸附性”被激活,如同磁铁吸引铁屑般,将碎小的杂息分子吸附到羊角表面。
片刻后,老山羊抬起羊角,羊角表面已附着一层灰黑色的杂息颗粒,而暗渠的水面则变得清澈透明,再也看不到一丝杂息的痕迹。
杂息被清除后,淡青黑引脉箭的探测光束终于精准锁定了镇渠岩下的回流节点——那是一个直径约两尺的圆形孔洞,孔洞内壁刻着天然形成的“回流纹”,与暗渠的灵能流动方向完全一致。
引脉箭不再犹豫,带着淡黑色的灵能,如同一条黑色的闪电,顺着水流钻入孔洞中。
箭身入孔的瞬间,镇渠岩表面的水渍突然亮起,淡黑色的灵能顺着水渍的纹路扩散,如同一张黑色的网,覆盖了整个岩石表面。
暗渠中的水流开始加速,朝着孔洞的方向汇聚,形成一道小型的灵能漩涡——这是回流节点被激活的征兆,意味着灵能回流通道即将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