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禅思院’看看吧,那里是琉璃寺僧侣们日常打坐参禅、辩论经义之所。”
悟能回应完,三人便退出明戒堂回到岔道,再次重回琉璃天阶,而三人继续向上,又行了有百余阶,
左侧出现一条岔道,路口墨玉碑上写着“禅思院·听禅园”。
而进入,禅思院所在的区域,只见这里的建筑风格,明显变得雅致而富有书卷气。
殿宇多采用温润的青玉和深邃的墨琉璃建造,飞檐更加舒缓,线条更加流畅,少了那戒律院的冷硬,
多了几分沉静与智慧感。
他们被允许进入一个名为“听禅园”的对外开放区域。
园内布局精巧假山层叠怪石嶙峋,引来的山泉在石间形成潺潺溪流,几座小巧的亭台水榭点缀其间。
而一些身着浅青色僧袍的僧侣,或在古树下盘膝静坐,神色空明,仿佛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或在亭中三五成群,低声而激烈地辩论着经义。
“……诸法缘起,性空幻有。然师兄所言‘空’,若堕断灭,则落入顽空,非是佛祖,所说之‘妙有真空’!
真空者,非无,乃是不执着于有,亦不执着于无,于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方是般若智慧!”
只听,一名年轻僧人面红耳赤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而他的对手,一名看着年长一些的僧人,则是沉稳应对:“师弟着相了!我说空非断灭,正是要破你,
对此‘妙有’之执着!若心中还存有一个‘妙有’之相,便是头上安头,徒增障碍!当体即空 ,万法一如,
何来诸多分别?”
机锋往来,言辞犀利,却又都引经据典,逻辑严密。
而赵天一则是再次悄然运转能力。然而,结果却是依旧一无所获。
在这呆了七八分钟,吕得水听得脑袋发胀,传音嘟囔道:“这些和尚们整天琢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唇枪舌剑的,比真刀真枪干一架还累!听得我脑仁儿嗡嗡的,啥也没听明白。”
悟能耐心传音解释:“三弟,你不是修佛之人自然不明白,他们看似是在辩论,但却是在‘探究佛理’,
看似无用的思辨中,却能开脱智慧,磨砺心性,助人勘破迷雾。行了!瞧二弟的样子,
像是依旧没有线索,我们就去下一处‘经藏阁’吧!”
经藏阁,顾名思义,乃是琉璃寺存放一切经典典籍的重地,尤其是那《上尊渡苦渡难渡心真经》的,
正本以及历代高僧大德对其进行的无数注解、疏钞、研究心得,皆珍藏于此,
可谓是琉璃寺的智慧宝库与传承核心。
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守卫也自然是寺内最森严的所在之一。
但是对外开放的,仅仅只是经藏阁最外层的一个巨大的偏厅,不像大佛寺将那渡苦篇直接公开展览。
而说是藏经阁,当来到楼下时,却发现其上牌匾上则是写着“阅经堂”三个金色大字。
只见,这“阅经堂”乃是一座,高达五层的巨型阁楼式建筑,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通体由能防火防蛀、
温养书卷的“暖香木”和蕴含灵气的“藏书玉”建造而成。
踏入堂内,一股混合着古老墨香、灵木清香以及岁月沉淀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堂内空间极其开阔,仰头望去,一排排高达数丈的巨大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紧密地排列着,直抵,
那绘有“智慧星空图”的穹顶,书架上分门别类、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无数经卷。
虽说这些经卷的材质各异,有普通的纸张,有坚韧的兽皮,有温润的玉简,甚至还有闪烁着微光的,
金色贝叶,琳琅满目,浩如烟海,但内容却基本是大同小异,基本全是那《三渡真经》的注释以及,
一些僧众的手抄本。
堂内光线柔和,来源于镶嵌在墙壁和书架上的、能自行发光的“琉璃光石”。
此刻,堂内有近百名僧侣和少数几位气息儒雅、显然是获得特殊许可的外来学者,他们或站或坐,
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安静地翻阅、抄录着经卷,整个大堂内落针可闻,
只有,书页翻动的细微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轻响,气氛上庄严肃穆,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呼吸,
生怕惊扰了这份知识的宁静。
悟能带着二人,装作被这浩瀚书海所震撼的普通游客,随意地浏览着书架上的标签。
这时只见,悟能在一个摆满淡青色玉简的书架前停下,取下一卷看似普通、标签写着《初解·明心篇》
的玉简,递给赵天一,传音道:
“二弟,你可粗略感知一下。这便是琉璃寺所宗《渡心卷》的核心基调与入门指引。其最根本的义理,
在于认为‘一切众生,心性本自清净光明,犹如琉璃’,之所以沉沦苦海,
乃是因为被无明‘客尘’所染污。修行之道,非是向外寻求,而是要以‘智慧’之力向内观照,勘破这些,
客尘的虚妄本质,从而‘明心见性 ’,回归那本自具足的清净琉璃心。其一切法门,无论静坐、观想、
读经、辩论,皆服务于‘观照’与‘明心’二字。先前听三弟说,你修为在羽化巅峰停滞不前,阅读此篇,
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佛修,道修虽不同源,但皆有可取之处!”
闻言,赵天一点点头,传音回应了一句“多谢!”当即便接过那卷温凉的玉简。
随即,只见他便阖上双眼,看似是在感受玉简的材质,实则那浩瀚的神识已然化作最精密的扫描仪,
瞬间无声无息地侵入了玉简内部的结构。
顿时,一股庞大而有序的信息流涌入他的感知。
而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通过特定的观想方法,如观想琉璃光明、思辨技巧如辨析“空有”、“真妄”、
乃至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格物致知”来磨练心性、提升智慧、照破无明的具体法门。
他以其强大的神识为基础,如同最高效的筛子,快速过滤着,这其中,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修行信息。
而这些法门虽源自佛理,但其中关于“心性”的探讨,却让他这个道修也心生触动。
“心性本净,如琉璃映物……观照而非压制……”
他心中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关键词。
以往他修为停滞,更多是想着如何积蓄,更庞大的力量,如何找到那万千“题海”之中自己证道的难题。
但这篇对《渡心卷》的注释,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问心”。
它不强调去征服什么,而是倡导先去“看清”。
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的执着、恐惧、迷茫,这些是否就是阻碍前进的“客尘”?而这就像一面蒙尘的镜子,
拼命去擦外在的镜框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拂去镜面的灰尘。
这“观照”的法门,似乎就是一种“拂尘”的手段,让心神如琉璃般澄澈,自然能映照出他自身道途之上,
真正的障碍所在。
“或许……我确实该停下来,好好‘问一问’自己的心了。找找自己要求证的大道了!” 赵天一心中暗道,
这简单的“向内观照”之理,
仿佛在他一直勇猛精进的道心上,轻轻点开了一圈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