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推动的、旨在弥合知识鸿沟的庞大计划,如同在联盟这片浩瀚的文明之海中投入了一颗重磅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既有希望的波光,也有暗流的涌动。
联盟公共教育基金扶持下建立的“跨文明科学技术学院”,首批在七个主要枢纽星域同时开学。开学典礼通过量子纠缠网络向全联盟直播,景象蔚为壮观。来自形态各异、科技树千差万别的文明种族的年轻学子,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踏入这些融合了顶级科技与魔法辅助的教学圣地。学院采用沉浸式全息教学、思维直接映射(在确保安全与伦理的前提下)以及跨文明导师团队联合授课等先进方式,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为这些“后进”学子打下理解“源初知识”的坚实基础。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很快显现。即便是被拆解、简化过的“源初知识”入门课程,对于许多基础理论薄弱文明的学员而言,依旧如同在聆听天书。理解多维空间拓扑结构,需要先掌握高等几何与场论;感悟能量相位调和,必须具备深厚的灵能感知或等效的物理模型基础。不少学员在第一轮考核中便败下阵来,挫败感与焦虑情绪在部分学院中蔓延。
更棘手的是文化认知差异带来的冲突。一个习惯于集体思维、共享意识的水生文明学员,完全无法理解为何一个强调个体独立与逻辑推导的硅基文明学员,在小组课题中要执着于“证明”每一个步骤。而一个依赖生物本能和生态共鸣的植灵族学员,则在构建精密数学模型时感到痛苦不堪。这些摩擦虽未升级为大规模冲突,却消耗着教学资源与管理者的精力,也印证了伊芙琳最初的担忧——知识的传递,远非简单的信息复制,它涉及思维模式、认知框架乃至世界观的深层重构。
与此同时,“技术扶贫”项目也遭遇了阻力。星盟派往一个名为“岩心族”的、擅长地质操控但信息科技落后的文明的专家团,发现他们最先进的“思维结晶存储库”与星盟的量子神经接口完全无法兼容。强行接入不仅可能导致存储库崩溃,更可能对岩心族的集体意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项目一度陷入僵局,最终不得不调整为:星盟专家协助岩心族,基于其独有的“地脉共振”通讯方式,设计一套能够有限度接收并解析联盟通用科技资讯的转化系统。这个过程缓慢而曲折,远非最初设想的技术“移植”那般顺畅。
这些困境被实时反馈到伊芙琳的指挥中心。她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这说明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她对核心幕僚们说,“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传令下去,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允许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技术扶贫项目,首要原则是‘适配’而非‘替代’,尊重受援文明的技术路径根基。”
联盟内部因知识共享引发的阵痛在持续,而针对“迁跃影族”的监控与反制行动,“织网者”的阴影似乎比预想的更为深邃狡猾。
联盟安全部门布置的陷阱——那条关于“归源之门”将进入短暂“维护期”,内部防御会周期性衰减,以及莉亚娜将于特定时间在“源初之海”某相对边缘区域进行“深度共鸣”的虚假情报——如同投入静默深水中的鱼饵,等待着猎物的触碰。
然而,数日过去,“迁跃影族”使节团方面异常安静。他们依旧按照既定日程参加联盟会议,进行文化交流,行为举止无可挑剔,仿佛对那份“意外”获取的“机密”信息毫无兴趣。这种过分的“正常”,反而让负责监控的雷恩和安全主管们心生警惕。
“他们在评估,或者在等待更明确的指令。”雷恩在加密通讯中对伊芙琳汇报,“‘织网者’极其谨慎,不会轻易咬钩。又或者…他们看穿了我们的布局。”
就在此时,另一条隐秘战线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那个由凝辉文明和守林人族技术联合构建的、用于监控已净化“余烬区域”微弱空间扰动的网络,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却异常清晰的能量爆发。这次爆发并非发生在之前检测到扰动的任何一个区域,而是位于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地点——靠近“铸星者后裔”某个偏远工业星系的、一片被认为早已彻底净化的虚空。
爆发的能量签名经过比对,与“织网者”的高度吻合,但其模式并非信标或探针,更像是一次小规模的、目的明确的…“相位穿刺”。几乎在检测到爆发的瞬间,铸星者后裔的边境监测站报告,一艘隶属于该文明矿业集团的、正在进行小行星带资源勘探的无人探测器失去了联系。探测器最后传回的数据碎片显示,它在消失前,其传感器曾短暂捕捉到一种无法识别的、具有强烈信息剥离特性的能量场。
“是试探性攻击?还是…他们在测试什么?”曦光的光体在分析会议上闪烁着疑虑的光芒,“目标为何选择一艘无关紧要的无人探测器?”
艾妲教授调取了探测器的设计蓝图和任务日志,一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这艘探测器型号较老,但其核心处理器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基于‘结晶逻辑’的古老架构,这种架构在应对高维信息流冲击时,具有某种…非典型的反馈特性。‘织网者’可能是在收集不同技术体系在面对其攻击时的反应数据。”
这个推断让所有人背脊发凉。“织网者”不仅在渗透,还在进行着精密的“武器测试”,它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归源之门”和莉亚娜,更可能是整个秩序联盟多样化的科技与魔法体系!它们在学习,在适应,在寻找每一种秩序力量的薄弱点。
“必须立刻加强所有边境区域,尤其是那些仍在使用非主流或古老技术装备的区域监控!”伊芙琳果断下令,“同时,通知所有成员文明,即刻开展对老旧、边缘设备的安全排查,必要时进行升级或隔离。”
“迁跃影族”的沉默与“织网者”在另一方向的活跃,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割裂感。它们是真的放弃了这枚棋子,还是在策划一场需要更长时间准备的、更致命的行动?联盟安全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既不能打草惊蛇,又必须尽快揪出内部的隐患。
就在这内外交困、迷雾重重之际,“源海初探团”的莉亚娜,带来了一个或许能打破僵局的新发现。
经过持续不懈的深度共鸣,以及对那丝“源初之海”“脉动紊乱”的专注追踪,莉亚娜终于捕捉到了其产生的根源之一。并非所有对“源初之海”的“询问”都会造成同等程度的“负担”。她发现,那些单纯索取力量、寻求直接答案的、粗暴的共鸣方式,引起的“紊乱”最为明显,如同用力搅动平静的湖面。而那些带着理解、尊重,试图与秩序之海建立和谐交互的、细腻的感知与探索,所引起的“涟漪”则要轻微得多,甚至在某些时刻,能感受到“源初之海”传递回一丝微弱的…“愉悦”或“认可”的情绪反馈。
更重要的是,她在一次尝试进行“非索取性”共鸣时,意外地接收到了一段模糊的、非指引性的“信息流”。这段信息流并非关于任何具体的法则或技术,更像是一幅残缺的…“星图”?或者说是某种…“生态结构图谱”?其中描绘了一种极其复杂而和谐的、由多种秩序能量自然交织形成的、动态平衡的网状结构。在这结构的某些关键节点,她感受到了与“织网者”能量签名有些类似、但本质却截然不同的特性——那并非破坏与吞噬,而是维系与共生。
“这或许是…‘源初之海’希望向我们展示的,某种更高级的秩序存在形式?”莉亚娜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连同那段残缺的“结构图谱”一同传回,“又或者,这是‘源初之海’自身‘健康状态’的一种参照?‘织网者’的力量,是否正是对这种完美共生结构的扭曲与掠夺?”
这个发现为联盟应对当前困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果“源初之海”本身倾向于和谐共生,那么联盟的知识共享模式,是否也应该从“单向传授”转向“双向学习”与“共同建构”?能否利用这幅残缺的“共生结构图谱”,去反推“织网者”力量的弱点,甚至找到与之抗衡的、基于更高层次秩序的新方法?
伊芙琳立刻召集了艾妲、曦光以及联盟内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法则学家和信息结构专家,对莉亚娜传回的“共生结构图谱”进行全力解析。同时,她指示外交部门,开始秘密接触那些在哲学、文化或技术体系中,本身就强调“共生”、“网络化存在”或“动态平衡”的成员文明,寻求他们的智慧与见解。
知识鸿沟的弥合之路布满荆棘,内部隐患的阴影愈发浓重,外部威胁展现出新的狡猾与危险。但莉亚娜从“源初之海”深处带回的新启示,如同在迷雾中点亮的一盏微灯,不仅指明了探索方式转型的方向,更可能蕴含着对抗“织网者”、乃至理解宇宙秩序本质的关键。
秩序联盟这艘巨轮,在驶向未知深空的航程中,正同时应对着内部的结构调整、外部的暗流险礁,以及来自本源之海的深邃启示。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每一次抉择都可能影响未来的航向。谐振的涟漪已扩散开去,更深层的暗潮,正在看不见的深处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