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把最后一片槐树叶夹进书里时,窗外的月光正漫过晾衣绳。女儿已经睡熟,小手里还攥着块鹅卵石,是下午在河边捡的,说要寄给周爷爷,让他贴在收音机上。
秋风卷着槐花瓣掠过窗台,带来熟悉的清香。林晚秋想起老周临走前说的话:\"槐花这东西怪得很,不管挪到哪儿,香味都认家。\"当时她只当是老人的感慨,此刻却忽然懂了——有些牵挂就像槐花的香,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也总能找到回家的路。
重阳节前,社区组织给独居老人送暖手宝。林晚秋抱着纸箱走到巷口,看见老周的铺子前摆着张木桌,小郑正给几位老人修拐杖。\"周师傅特意寄来的零件,\"小郑举着个新换的橡胶头,\"他说天冷了,老人家的拐杖得防滑。\"阳光落在木桌上,收音机里的评剧正唱到高潮,是老周最爱的那段《花为媒》。
女儿学校要开家长会,林晚秋加班走不开,急得在电话里打转。小郑听见了,拍着胸脯说:\"我去!周师傅教过我,跟老师说话要客气,记笔记要仔细。\"那天傍晚他回来,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连老师说\"注意孩子坐姿\"都标了着重号:\"周师傅在电话里叮嘱了八遍,生怕我漏了啥。\"
初冬第一场雪落时,林晚秋在阳台发现个布包,是王大爷送来的。打开一看,是床厚棉被:\"老周托人寄来的,说你家暖气不太热。\"被面是簇新的碎花布,针脚却歪歪扭扭——她认得这是老周儿媳妇的手艺,去年那只布偶兔子也是同样的针脚。布包底层压着张纸条,老周的字迹力透纸背:\"被芯是新弹的棉花,囡囡睡觉爱踢被子,盖这个暖和。\"
腊八那天,林晚秋煮了粥,给巷口的老人们都送了碗。王大爷喝着粥,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小铁盒:\"这是老周让我给囡囡的。\"里面装着些糖果,每颗都用玻璃纸包着,像小小的彩球。\"他说城里的糖果花样多,让孩子尝尝鲜。\"王大爷指着糖果纸上的图案,\"这个小熊的,跟囡囡那把伞上的一样。\"
除夕守岁时,电视里正放着春节晚会。女儿突然指着手机喊:\"妈妈快看,周爷爷!\"视频里的老周坐在桌前,面前摆着碗腊八粥,收音机就放在手边,贴满贴纸的机身在灯光下泛着光。\"囡囡看,我把你寄的枫叶贴这儿了。\"他举着收音机给镜头看,声音里带着笑意,\"明年春天,咱们还在巷口的槐树下吃槐花饼。\"
大年初二的早上,林晚秋被鞭炮声惊醒,看见窗台上落着只纸鸢,是小郑昨夜挂的。鸢尾上系着张纸条,写着\"老周说,春天快到了\"。她忽然想起去年此时,老周也是这样,在铺子前帮女儿放风筝,线轴转得飞快,笑声比风筝飞得还高。
雨水节气那天,快递员送来个大木箱,是老周寄的。打开一看,里面是棵小槐树苗:\"城里的树苗没老家的壮,\"附的纸条上写着,\"等开春种在巷口,以后囡囡就能在新槐树下玩了。\"箱子角落藏着个小布偶,是只迷你版的收音机,身上缝满了彩色的小布片——是女儿寄去的那些碎布头。
清明扫墓回来,林晚秋带着女儿去种槐树苗。小郑扛着铁锹来帮忙,王大爷拎着桶浇水,连隔壁的张奶奶都端来包肥料:\"老周在电话里说了,这树苗得施有机肥。\"女儿蹲在树苗旁,把片新捡的四叶草贴在树干上:\"周爷爷说,四叶草能带来好运。\"
晚风拂过新栽的树苗,带来远处的评剧声。林晚秋看着女儿围着树苗转圈,忽然觉得那些跨越山海的惦念,早已像这槐树的根,深深扎进了岁月里。收音机里的唱腔还在继续,混着风里的槐花香,在寻常日子里轻轻流淌,一年又一年,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