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晴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如,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髎次髎中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育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附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译文】足太阳经有六十三个穴位,包括睛明、攒竹、曲差这些穴位,接着是五处、承光连接到通天,然后是络却、玉枕、天柱位于旁边。大杼、风门连着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依次排列,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按顺序分布,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也在其中,中膂俞、白环俞都属于第二行穴位,距离脊柱正中线大约二寸左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穴要在尾骨旁边的下方寻找。还有附分穴在第三行,位于第二椎旁开三寸半的位置,依次是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在旁边,阳纲、意舍以及胃仓,肓门、志室连着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旁边是委阳,委中再往下是合阳,承筋、承山依次排列。飞扬、附阳直达昆仑,仆参、申脉经过金门,京骨、束骨靠近通谷,在小趾外侧可以找到至阴穴。
膀胱经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神庭旁寸五,五处直行后五分,承光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俞十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内俞二十下,白环俞穴廿一椎,小肠俞至白环内,腰空上次中下髎,会阳阴微尻骨旁,背开二寸二行了,别从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盲,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譩譆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会仓穴已分,十三盲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廿秩边,背部三行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约,下行六寸是殷门,从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郄寻,委阳承扶下六寸,从郄内斜并殷门。委中膝腘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腨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附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量,至阴小趾外侧端,去爪甲之韭叶方。
【注释】睛明穴,在眼内角外侧一分的凹陷处,这就是此穴的位置。从睛明穴向上行至眉头的凹陷处,是攒竹穴。从攒竹穴向上行至发际间,在督脉的神庭穴旁边一寸五分处,正坐取穴,是曲差穴。从曲差穴向后五分,在督脉的上星穴旁边一寸五分处,是五处穴。从五处穴向后行一寸五分,是承光穴。从承光穴向后行一寸五分,在督脉的百会穴旁边一寸五分处,是通天穴。从通天穴向后行一寸五分,是络却穴。从络却穴向后行一寸五分,是玉枕穴。从玉枕穴沿着项后大筋的外侧向下行至发际的凹陷处,是天柱穴。从天柱穴向下行,在第一椎下方,脊柱两侧各距离二寸的凹陷处,正坐取穴,是大杼穴。从大杼穴向下行,在第二椎下方两侧,各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风门穴。从风门穴行至第三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又可用手搭在背上,左手取右侧穴位,右手取左侧穴位,当中指末端所指之处,正坐取穴,是肺俞穴。从肺俞穴行至第四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行至第五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心俞穴。从心俞穴行至第六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督俞穴。从督俞穴行至第七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膈俞穴。从膈俞穴行至第九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胆俞穴。从胆俞穴行至第十一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脾俞穴。从脾俞穴行至第十二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胃俞穴。从胃俞穴行至第十三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三焦俞穴。从三焦俞穴行至第十四椎下方,与肚脐相平,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肾俞穴。从肾俞穴行至第十五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正坐取穴,是气海俞穴。从气海俞穴行至第十六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伏卧取穴,是大肠俞穴。从大肠俞穴行至第十七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伏卧取穴,是关元俞穴。从小肠俞穴行至第十九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伏卧取穴,是膀胱俞穴。从膀胱俞穴行至第二十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在脊柱两侧隆起的肌肉间,伏卧取穴,是中膂俞穴。从中膂俞穴行至第二十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二寸处,伏卧取穴,是白环俞穴。从白环俞穴行至腰胛骨下方一寸,脊柱两侧第一个凹陷处,是上髎穴。从上髎穴行至脊柱两侧第二个凹陷处,是次髎穴。从次髎穴行至脊柱两侧第三个凹陷处,是中髎穴。从中髎穴行至脊柱两侧第四个凹陷处,是下髎穴。从下髎穴行至尾骨两旁五分左右处,是会阳穴。从大杼穴分出的支脉,沿着肩臂内侧行至第二椎下方,在项部内侧边缘两侧,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处,正坐取穴,是附分穴。从附分穴向下行至第三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处,正坐取穴,是魄户穴。从魄户穴向下行至第四椎下方、第五椎上方,此穴位于中间,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处,正坐曲脊取穴,是膏肓穴。若要取此穴,先让病人正坐曲脊,伸出两手,将手臂放在膝盖前放正,伸直的手的大拇指与膝盖头相齐,用东西支撑肘部,不让手臂移动,再从肩胛骨上角摸索至肩胛骨下头,其间会有四根肋骨形成三个间隙,在靠近肩胛骨边缘处,距离骨边大约能容纳侧放的手指之处,按压其中一个间隙的空处,病人若自觉肩部有牵引感,就是此穴的位置。从膏肓穴向下行至第五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的凹陷处,正坐取穴,是神堂穴。从神堂穴向下行至第六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处,正坐取穴,是譩譆穴,用手用力按压,病人会发出“譩譆”的呼痛声,就是此穴的位置,大概是因为按压时会疼痛的缘故。从譩譆穴向下行至第七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的凹陷处,正坐展开肩膀取穴,是膈关穴。从膈关穴向下行至第九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的凹陷处,正坐取穴,是魂门穴。从魂门穴向下行至第十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三寸半的凹陷处,正坐取穴,是阳纲穴。从阳纲穴向下行至第十一椎下方,距离脊柱中三寸半处,正坐取穴,是意舍穴。从意舍穴向下行至第十二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处,正坐取穴,是胃仓穴。从胃仓穴向下行至第十三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处,正坐取穴,是肓门穴。从肓门穴向下行至第十四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的凹陷处,正坐取穴,是志室穴。从志室穴向下行至第十九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处,伏卧取穴,是胞肓穴。从胞肓穴向下行至第二十一椎下方,距离脊柱中各三寸半的凹陷处,伏卧取穴,是秩边穴。从秩边穴向下行至臀部下方,大腿根的横纹中,是承扶穴。从殷门穴向外斜上一寸,弯曲膝盖即可找到,是浮郄穴,所以在委阳穴上方一寸处。从浮郄穴向下行,仍在承扶穴下方六寸处,屈伸腿部取穴,是委阳穴,与会阳穴下方会合于腘窝中。从委阳穴向下行,在腘窝中央的横纹动脉凹陷处,让患者仰头至贴近地面,伏卧取穴,是委中穴。从委中穴向下行,在腘窝横纹下方三寸处,是合阳穴。从合阳穴向下行,在小腿肚中央的凹陷处,脚跟上七寸,是承筋穴。从承筋穴向下行,在小腿肚下尖的分肉间凹陷处,是承山穴。从承山穴斜行,在足外踝后方七寸的凹陷处,是飞扬穴。从飞扬穴向下行,在足外踝上方三寸的筋骨之间,是附阳穴。从附阳穴向下行,在足外踝后方五分,跟骨上方的凹陷处,有细动脉跳动处,是昆仑穴。从昆仑穴向下行,在足跟骨下的凹陷处,翘起脚取穴,是仆参穴。从仆参穴行至足外踝下方五分的凹陷处,大约能容纳指甲的白肉际处,是申脉穴。从申脉穴向下行一寸,是金门穴。从金门穴行至足外侧大骨下方,赤白肉际的凹陷处,是京骨穴。按压可找到此穴,小脚趾本节后方的大骨,名为京骨,此穴就在这根骨头的下方。
从京骨穴行至足小趾外侧,本节前方的凹陷处,是通谷穴。从通谷穴行至足小趾外侧,距离指甲角如韭菜叶宽处,是至阴穴。
心包括解
张介宾说:心包这一脏器,《难经》说它没有具体形态。
滑寿说:心包又名手心主,从脏器的形态来看,它在心脏下方的横膈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中与横膈膜相粘连、被黄色脂肪包裹的是心脏,脂肪之外,有像丝一样的细筋膜与心肺相连的,就是心包,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凡是说心包无形的观点并不对。
《灵兰秘典论》中记载了十二官,唯独缺少心包这一官,却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两句。
如今考证心包,其脏器位于膈上,经脉起始于胸中,正好在膻中所在的位置,在五行中属相火,代替君主(心脏)行使功能,实际上就是臣使,这一官所说的大概就是这条经脉吧。
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手厥阴心包络的经脉,起始于胸中,出来后归属心包络,向下穿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分出,沿着胸侧穿出胁下,在腋下三寸处向上抵达腋下,再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在前臂两筋之间运行,进入手掌中,沿着中指指尖穿出;另一条支脉,从手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指尖穿出。
心包络经循行歌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终相通。
【注释】手厥阴心包络的经脉,起始于胸中,向外运行至天池穴,归属心包络的经脉。向内运行穿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散布在腹部的上、中、下部位。它的一条支脉,沿着胸中向外行至腋下三寸处,也就是天池穴的位置。从天池穴沿着上臂内侧运行至天泉穴,从天泉穴行于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两条经脉之间,进入肘内侧的曲泽穴,向下沿着前臂两筋之间运行,经过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四个穴位,进入手掌中的劳宫穴,从劳宫穴沿着中指尖端穿出,即中冲穴。它的主干分出的另一条支脉,从手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的指尖穿出,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心包络经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踰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译文】心包经的九个穴位,靠近天池穴开始,接着是天泉、曲泽、郄门,要记认清楚;然后是间使、内关,再到大陵,最后是劳宫,终止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