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摇头答道:
“并无重大国事,多为各府问安折子。
另有关于各地僧俗事务,民生类较少。
此亦为喜事,足见今年灾情较轻,地方自行应对即可,朝廷无需过多介入。”
陆航道:
“确实如此,下官所接多为礼部及鸿胪寺公文,皆涉及此次满金王子入京之事。
此外还有都察院文书……”
楚稷听罢愈发从容,坐于主位翻阅已阅折子。
林如海与陆航在此只为辅佐建议,具体批阅仍需由楚稷自行决定。
“嗯,吏部似欲重新修订鱼鳞图册?这是谁所奏?”
他查看奏折尾页,疑惑道:
“甄坤?怎会是他?听说此人学问堪比钟离,只因相貌温雅才得授探花。
刚入吏部便敢提出这般建议?”
甄坤不仅为本榜探花,更是甄氏旁支子弟!
甄家已迁至京城安顿,尽管在神京失去了江南的权势,但仍属于勋贵之列,只是没有爵位。
无论是出于对太皇太妃还是太上皇的尊重,谁都不敢对甄家下手。
甄坤确实有真才实学,他并非依靠甄家的势力才中了探花郎。
实际上,在他中举之前,甄家并未对他多加关注。
然而如今,甄家对他极为重视,不仅给予房产、钱财,还安排女子陪伴,同时利用贾家的关系帮他建立人脉网络。
楚稷起初对甄坤颇感兴趣,但他并没有立即投靠。
为了使百官接受钟离和杜若直接为官的事实,楚稷干脆也将甄坤直接任命为吏部官员。
吏部尚书洪良因此颇为得意,因为本届科举的状元和探花都归他管,每天心情都很好。
林如海捋着胡须笑着说:“甄坤的奏折刚才我看过,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特意放在最前面。
太子,甄坤虽未主动投靠,但从他的言行来看,光明磊落,心无旁骛,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楚稷挑了挑眉,明白林如海的意思是要他多加扶持甄坤。
但他看了眼陆航,无奈地说:“陆先生对此有何看法?”
林如海愣了一下,问道:“何事?”
陆航笑着点头说道:“太子提到的新法之一便是彻底核查人口,重新丈量土地,特别是针对那些勋贵家族隐瞒的土地和人口。”
林如海震惊道:“新法?!这……这万万不可!太子刚被立为储君,不应与文武百官产生如此大的矛盾。
甄坤所说的不过是清查户籍簿册,并未达到重新丈量土地的程度。
如今各地官员因刺杀事件和僧人**之事已有不安情绪,若贸然推行新法,势必会引起恐慌。
大乾根基一旦动摇,单靠威压难以恢复。
太子请三思!”
无论核查人口还是丈量土地,这些措施都是有益的。
林如海深知此事利国利民,却不宜操之过急。
大乾并未限制土地交易,因此部分权贵豪绅拥有数十万亩土地,多得难以计数。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隐匿田产或强买强卖的现象不足为奇。
十一年的大灾,致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
若能彻底清查,对民众无疑是一大幸事。
然而,实际操作中恐怕难以推进。
地方官员大多卷入其中,怎能认真执行?
难道要让楚稷和林如海亲自动手不成?那样查到何时?
即便楚稷亲自督办,也不一定能奏效。
阳奉阴违的办法层出不穷,一旦深入调查,必将触怒满朝文武。
楚稷按了按眉心,说道:
\"林大人放心,我明白轻重缓急。
眼下并非良机,或许一二十年内都不宜推行新法。
不过,不如先试探性地推举甄坤试水...\"
陆航听后沉吟道:
\"若真是如此,倒是有理由可循。
只是缺乏合适人选,甄探花不便亲赴。\"
林如海点头附和,任何事情都需要具体的人来落实。
当前楚稷刚被册封太子,身边可用之人寥寥无几。
即便有可用之才,也不宜投入这场风波。
楚稷将奏折置于一旁,沉思道:
\"此折稍后我亲自送往养心殿,请皇爷爷遴选人选...\"
林如海和陆航相视一笑,暗自感叹楚稷真是忠厚至极。
此时太上皇已偏向雍和帝,众人皆知。
此刻再向太上皇求助,未免显得不够明智。
楚稷哈哈一笑,说道:
“无妨,皇祖父那边还有几颗备用棋子,正好借此试探一番。
说件正事,父皇已准许我随军出征,但他也要前往南越……”
詹事府中,
听闻雍和帝将赴南越,殿内先是一片沉寂,随后林如海与陆航同声反对:
“绝不可行!”
林如海更是站起身来:
“万万不可!陛下身为大乾之君,岂可亲身涉险?我这就返回户部,与尚书大人一同进谏!”
楚稷苦笑:
“不必了,皇祖父已然应允。
尽管我当时的理由颇佳,但父皇的理由更为充分……”
相较满金和蒙元,南越的问题更加棘手。
首先,铁路尚未完工;其次,攻打南越需先适应当地的气候。
瘴气与沼泽皆为阻碍。
起初,雍和帝本打算选择满金或蒙元,毕竟饮马塞外、燕然勒功更具挑战性。
然而楚稷的理由极为合理,而且他也确实需要让楚稷建立更大功业。
令楚稷意外的是,雍和帝完全不担心他接触兵权。
相反,他希望楚稷能够建下赫赫军功,以此制衡军中将领,将来登基也会更为顺利。
最关键的是,雍和帝只是想实现亲自率军灭国的愿望,至于是满金还是南越并无区别。
林如海眉头紧锁:
“这怎么可能?太上皇怎会答应这种事?即便太上皇同意,陛下也不该答应!”
楚稷心想这对父子如今关系甚好,都盼着这一战的到来。
“林大人莫慌,父皇赴南越并无危险,也不会身处前线。
御驾亲征并非意味着领军冲锋,而是坐镇后方。
父皇认为南越轻视大乾,杀害官员,掠夺百姓,理应灭亡。”
“但南越归附大乾百年,仍需给予一定尊重。
以天子身份前往,算是送南越最后一程。
当然,这也出于迅速稳定南越的考量,毕竟此次调动大军征伐灭国,还需考虑灭国后的事务。”
雍和帝不便详述更多,涉及皇室与家族事务的内容无法向林如海提及。
太上皇同意雍和帝出宫亲征,部分原因在于希望能借此机会彻底揪出隐藏的 **。
若此计不成,则需等待泰山封禅之日。
虽宋真宗的泰山封禅使此类仪式失宠,但此次大乾灭三国,届时封禅亦不失荣耀。
太上皇欲趁余年监国,以增己功。
他年事已高,深知时日无多。
若雍和帝与楚稷皆出征,其稳固后方的功劳远胜于坐镇宫中的贡献,三方皆利。
至于太上皇欲借此机会试探忠顺亲王与其他皇子,此事不宜言明,因属家内隐忧。
楚稷心知太上皇之意,即便不愿见天家自相残杀,但他认为若能以合理方式将隐患圈禁致死,亦可避免将来更大的纷扰。
林如海眉宇紧锁,严肃道:“下官仍以为太子与陛下不应离宫。
既已有必胜之策,又何必冒险?离京即置身险境,此中并无绝对安全可言。”
楚稷对林如海一向坦诚,仅有时机未到才会有所保留。
林如海乃黛玉之父,其未来全系于楚稷与黛玉之后代。
楚稷苦笑道:“林大人,此事已定。
此行不仅是孤意,更关乎多方考量。
今告知二位,亦为提前准备,毕竟詹事府日后事务必将繁重。”
说罢,他望向两人身旁堆积的奏折,暗示三国平定后,奏章数量恐增数倍。
相较林如海的忧虑,陆航显得平静许多。
他点头回应道:
“倒是不错,等满金、蒙元、南越都被平定后,这里恐怕得堆满奏折了。
殿下,也是时候选些合适的人进来了。”
楚稷轻抚着扳指,稍作沉吟道:“再等等,若有合适人选,可以重点考虑。
要挑那些踏实又机敏的人……再过两个月,卫宇会调回京,他也会上来。”
卫宇虽在江南船坞,但楚稷对其颇为挂念。
既想建立小内阁,那就必须有这种严谨认真的存在!
林如海见劝说无果,只能叹息道:“殿下务必劝陛下切勿涉险,只需在后方调度即可。
殿下自身也莫要意气用事,切勿冲锋陷阵。”
楚稷含笑点头,心中清楚,无论自己还是雍和帝,都不会安于后方。
有了火炮和手摇加特林,这场灭国之战定会轻松许多。
唯独攻城略地会有些棘手,但即便是在草原或其他地方,加特林依旧是敌人的噩梦。
……
夜深,楚稷才拖着些许疲倦回到肃王府。
他的体质本就强健,只是用脑过度难免疲惫。
清月阁,是可卿的住处,但她平日里多居主院,鲜少回来。
今日楚稷特意安排独处,自是要到这里。
榻上,楚稷轻抚着可卿柔滑的背部,温声说道:“可儿,有你在真好。”
可卿性情温和,靠近她时,楚稷总觉身心舒畅。
她糯糯开口:“爷怎么了?可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为何这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