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汴京城的轮廓还浸在一层薄如蝉翼的雾霭中,宣德门外已如煮沸的汤锅,人声鼎沸得能掀翻半边天。
这一日是靖康元年八月初四,大宋恩科殿试放榜的日子。
宣德门作为皇城正门,朱红大门巍峨矗立,门楼上的琉璃瓦在初升的阳光下折射出金红相间的光晕,飞檐下悬挂的铜铃被晨风吹得叮当作响,却完全淹没在潮水般的喧嚣里。
门前的御街宽达数十丈,此刻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南来北往的人流如同奔涌的江河,摩肩接踵间,衣衫摩擦的窸窣声、孩童的哭闹声、商贩的吆喝声、仕女的轻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片活生生的市井交响曲。
“让让!劳驾让让!”一个身着青色短打、腰间别着算盘的中年男子奋力拨开人群,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满是急切的期待。
他是城西“福顺布庄”的东家王元宝,身后跟着两个家丁,手里捧着一个锦盒,盒里是早已备好的绸缎聘礼。
“可别错过了时辰!听说今年的状元郎必定是青年才俊,若是能招为女婿,我王家往后在汴京可就站稳脚跟了!”
他一边挤一边对家丁念叨,眼睛死死盯着宣德门内即将张贴榜单的高墙,生怕漏过任何一丝动静。
旁边一个穿着绫罗绸缎、头戴珠翠的老妇人,由两个丫鬟搀扶着,慢悠悠地占据了一处视野开阔的台阶。
她是礼部侍郎家的老夫人,手里捏着一方绣着牡丹的丝帕,时不时擦拭一下嘴角,眼神却锐利地扫过人群中那些衣着整洁、面带书卷气的年轻男子。
“咱们家婉儿容貌才情都是顶尖的,非得找个状元郎或是榜眼、探花配得上。”
她对身边的丫鬟吩咐道,“等会儿榜单一出来,你们立刻去打听前三甲的家世、年纪,若是没有婚配,即刻报给我,我亲自去说亲!”
人群中,既有像王元宝这样的商贾富户,也有侍郎老夫人这般的官宦眷属,更有不少寻常百姓凑着热闹。
一个挑着担子卖馄饨的老汉,干脆把担子放在路边,一边往锅里添着高汤,一边乐呵呵地对围观的人说:“往年放榜也没这么热闹!今年这‘榜下捉婿’的风气,可比咱们这馄饨还红火呢!”
旁边一个说书先生模样的老者捋着山羊胡,接口道:“你可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自从本朝重文轻武,读书人一朝中第,便能平步青云,入朝为官。
那些豪门权贵、富商大贾,谁不想把女儿嫁给未来的栋梁?
一来能攀附权贵,二来也能光耀门楣,这‘榜下捉婿’,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要说这风气,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一个身穿儒衫的秀才模样的年轻人推了推鼻梁上的方巾,接口道,“早年间,太祖皇帝定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读书人地位水涨船高。
到了仁宗朝,‘榜下捉婿’就成了常态。
最出名的便是冯京冯当世,当年他连中三元,刚放榜就被张尧佐看中,硬要招他为婿,冯京宁死不从,后来又被富弼相中,才算成了佳话。”
“还有蔡京蔡相公呢!”另一个中年男子凑过来,压低声音道,“听说蔡相公当年也是榜下被看中的,不过他可比冯京精明,借着岳家的势力一路攀升,如今已是副宰相兼礼部尚书,权倾朝野!”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始终离不开“榜下捉婿”。
这风气的起因,说到底是大宋的科举制度和社会风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朝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只要有才学,哪怕是寒门子弟,也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而对于豪门权贵而言,通过联姻与新晋进士结盟,既能巩固自身地位,又能为家族培养未来的助力;
对于富商大贾来说,与读书人联姻,则能摆脱“士农工商”中商人的低微地位,实现阶层跨越。
久而久之,“榜下捉婿”便从一种偶然现象变成了普遍风气,甚至出现了不少“抢婿”的闹剧。
有的权贵之家,不等进士们反应过来,便直接派人将其“绑架”回府,强迫其答应婚事;有的则开出丰厚的聘礼,威逼利诱。
这种风气虽然有些荒唐,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宋对读书人的重视,也让科举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吸引了无数寒门子弟埋头苦读,希望能通过金榜题名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宣德门外的喧嚣还在持续,人群如同涨潮的海水,一波高过一波。
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紧盯着宣德门内,期待着那张承载着无数人命运的榜单早日张贴出来,期待着见证新科三甲的诞生,更期待着能抢到自己心仪的“乘龙快婿。
与此同时,皇城深处的太和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太和殿巍峨壮观,金砖铺地,光洁如镜,倒映着殿顶悬挂的巨大宫灯。
殿内气氛肃穆,檀香袅袅,与宣德门外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翊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龙椅由整块紫檀木雕刻而成,上面镶嵌着无数珍珠宝石,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尽显帝王威严。
赵翊身着明黄龙袍,袍上绣着十二章纹,腰间系着玉带,头戴翼善冠。他约莫二十出头的年纪,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眼神中的锐利与沉稳。
此刻,他手中正拿着一份薄薄的榜单,目光扫过上面的名字,紧绷的嘴角终于微微松弛下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份榜单,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
按照大宋惯例,殿试阅卷通常需要五到十天,由翰林院的学士们共同评阅,再呈递给皇帝御批。
但此次恩科,赵翊却打破了惯例,坚持要亲自阅卷。
一来是因为时局紧迫,金国灭亡后,北方需要大量大宋官员,朝中更急需一批有真才实学、能办实事的官员;
二来是他心中已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此次恩科选出的官员,将是他推行新政的核心力量,必须由他亲自把关,确保选出的人符合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