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康熙任命年羹尧为四川巡抚。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祖籍安徽怀远人。
此人很牛逼,才华出众,二十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经过十年的拼搏,30岁升任四川巡抚,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
年羹尧简直是天生当官的料,到任四川巡抚十多天,就将四川情况摸的一清二楚,并提出治蜀“五策”,受到康熙赞赏。
康熙提拔年羹尧,一方面是看重他的才能,另一方面是平衡各皇子之间的势力。
年羹尧是四皇子胤禛的大舅哥,也就是四皇子的年妃,是年羹尧的妹妹。
康熙第二次复立胤礽为太子后,为了安抚各皇子的情绪,搞平衡。
很显然的事,二皇子犯的错误很严重,过了一年又恢复了太子身份,让各位皇子很不爽。
“难道我们的水平就那么差吗?老爷子太偏心,您老人家可是有20多个儿子,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啊!”
皇子们觉得老爹不公平,但是没人敢提出来,憋在心中难受。
康熙老谋深算,洞察人性世故,皇子们咋想的他一清二楚。
为了安抚各皇子情绪,于是对各位皇子进行了爵位分封。
比如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佑、皇十子胤?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封为贝子。
不过,此次分封中,皇八子胤禩因之前的“群臣推戴事件”招康熙忌讳,未得到爵位提升。
皇十三子胤祥也未获封爵,资料没显示原因,有说法认为相关记录可能被雍正删掉。
此外,年龄较小的皇子如胤祄、胤禑等当时也未参与分封。
扯远了,说回年羹尧,他出身显赫,父亲是湖北巡抚年遐龄,哥哥年希尧曾是工部侍郎、广东巡抚。
其妻子是明珠的孙女、纳兰性德的女儿,连襟是云贵总督高其倬,妥妥的名门世家,这样的家族背景和社会关系,也是康熙任用他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专门介绍年羹尧,是因为他在后面雍正继位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
康熙五十年(1711 年)秋,又到了三年一度的乡试时,江南贡院外,寒风裹着细雨打在考生身上。
发榜当日,苏州考生发现苏州才有十几人中榜,扬州考生进入榜单的却不少。
“噫,怪事!各位考生兄弟,这不应该啊!咱们苏州人才济济,往年都是中榜名额最多的,
这回扬州名额最多,嘿嘿!扬州中榜的考生都是大盐商的子弟,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看榜的才子徐文远挤在人群中,他眼睛急切地在榜单上搜寻自己的名字。
“怎么可能?我自恃才学,竟榜上无名!”徐文远满脸通红,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
身旁的好友李墨白也气得浑身发抖:“徐兄,你看那盐商之子,平时吊儿郎当,如今却中榜,
不用问,他们贿赂了考官,要不就是请了枪手代考。”
旁边的人群骚动起来,“对,这么明显的不合理,考官暗箱操作,必须给广大考生一个说法。”
不知谁喊了一句:“把贡院匾额上的‘贡’字改了!”众人响应,不一会儿,“贡院”变成了“卖完”。
与此同时,苏州城街头,几个书生聚在一起,挥毫写下对联:“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其意是暗讽主考官左必蕃有眼无珠,副考官赵晋胆大妄为,徇私舞弊。
学子们开始烧书制造混乱,成群结伙去总督衙门讨说法。
清朝规模最大的江南科场舞弊案爆发了。由于这一年是辛卯年,又称辛卯科场舞弊案。
……
消息很快传到了江宁织造曹寅耳朵里,老曹暗道:“此事越闹越大,据说贿赂金额创历史之最,最大一笔5000两白银。
这些大盐商不差钱,为了子孙一掷千金。若不赶紧禀报圣上,恐生变故。”
想罢,曹寅即刻修书一封,将此事如实奏明了康熙帝。
曹寅和康熙是发小,康熙任命曹寅为江南织造,就是让他当眼线,监视监听江南官场以及民意。
……
京师紫禁城。
康熙帝看到奏折后,龙颜大怒,拍案而起:“科举乃为国选才之大事,竟敢收受贿赂。”
当即下旨,命户部尚书张鹏翮、吏部左侍郎赫寿前往江南彻查,同时让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协同办理。
张鹏翮主持会审,他扫了一眼会场,朗声道:“皇上震怒,江南科场舞弊案辩论会开始。”
张伯行质问噶礼:“吴泌试卷文理不通,却能高中,听闻他是盐商之子,花了八千两白银贿赂考官,此事你可知情?”
噶礼是两江总督,他现在打定主意要包庇考官,因为这些考官把受贿的大部分银子都给了他。
噶礼保手下,等于保自己。
只见他把脸一沉,冷笑道:“张伯行,你莫要血口喷人!空口无凭,休得在此诬陷各位考官!”
张伯行毫不畏惧:“证据自在人心,本官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随你便,”噶礼不屑一顾道。
随着调查深入,副主考官赵晋及考官王曰俞、方名与考生串通舞弊的证据被一一查出。
然而,噶礼却处处阻挠办案,试图掩盖真相。
张伯行忍无可忍,上奏弹劾噶礼贿卖举人、包庇罪犯;噶礼则反咬一口,弹劾张伯行挟嫌诬陷,并上奏皇上老张八条大罪。
二人互掐了起来。
远在京师的康熙帝,只好将二人一并革职。
随后,康熙另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往再审,他不相信张伯行是个贪官。
前面也介绍过张伯行,他是大清第一清官,一分一毫都不贪污。
谁能想到,派出的第二批官员审理,结果仍不利张伯行。
康熙帝认为自己不会看走眼,张伯行是清官。
他对着结果愤怒道:“这种结果是非颠倒”,再令九卿、詹事、科道据实再议。
最终,康熙亲自过问,力保张伯行。
在康熙心中,他认为张伯行居官清正,而噶礼的操行不可信,经过九卿等再议,最终还张伯行清白,保住了大清第一清官。
江南科场舞弊案,经过两年审理最终才有了结果。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案件判决下达:赵晋、王曰俞、方名被判处斩立决;吴泌、程光奎等判处绞监候;主考官左必蕃因失察被革职。
噶礼被赐死;张伯行虽留任,却也在这场风波中身心俱疲。
这桩轰动一时的江南科场舞弊案,终于落下帷幕,但影响深远,成为了康熙朝官场腐败的一个缩影 。
最后总结一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虽然前两次审理结果对噶礼有所袒护,但康熙最终认为噶礼在科举案中收了好处,将其革职。
康熙派出去的两拨主审官都偏向噶礼,这是因为噶礼是满人,而张伯行则是汉人。他们在思想中认为满人要高汉人一等。
后来,康熙在最后审理过程中,接到了噶礼的母亲告发状纸,说噶礼和其弟色勒奇以及噶礼之子干都合,
密谋在食物中下毒毒害自己,还纵容妻子及干泰等人毁坏母亲的房屋。
康熙帝这才笃定噶礼收了贿赂,令刑部严查,刑部查实一切,建议将噶礼凌迟处死,其妻绞刑,色勒奇、干都斩刑,干泰发配黑龙江,家产抄没入官。
最终,康熙帝令噶礼自尽,妻从死,其余人依刑部判决。不孝之子噶礼得到了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