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见朝堂之上众臣子因举荐太子老师一事噤若寒蝉,不禁眉头微微蹙起,心中涌起一丝不悦。
就在这时,索额图走出队列,恭敬地抱拳说道:“陛下,臣举荐一人,乃詹事府詹事汤斌。
此人学识渊博,对儒家经典钻研颇深,且品行端正,堪称道德楷模,定能胜任太子之师这一重任。”
明珠见此,也连忙上前附和道:“陛下,少詹事耿介亦是难得的贤才。
他清正廉洁,治学态度严谨,可辅助太子研习学问,为太子的学业添砖加瓦。”
康熙微微点头,对二人的举荐表示认可,又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吏部尚书达哈塔,亦是满腹经纶之人,其见解独到,可一同教导太子,使其能博采众长。”
“皇上所言极是。”众臣子纷纷附和道。
退朝之后,康熙一刻也未耽搁,即刻宣汤斌、耿介、达哈塔三人入宫。
三人接到旨意,不敢有丝毫懈怠,匆匆赶来,在御书房外整齐跪地,恭敬叩见。
康熙看着他们,和颜悦色地说道:“朕将皇太子托付于你们,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望你们倾尽全力,以自己的才学和品德,教导他成为能担当起国家重任的栋梁之材。”
汤斌等人听后,心中既感荣幸又觉惶恐,连忙伏地谢恩。
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下,汤斌是清朝声名远扬的理学家,他的学识渊博,品德更是为众人所敬仰,端正无疵。
耿介同样是当时的饱学之士,以清正廉洁的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着称于世。
他们在被康熙委以教导胤礽的重任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引导胤礽深入学习儒家经典,领悟其中的文化精髓,同时着重培养他的治国理政才能。
随后,康熙多次听他们的授课,提出授课内容务必做到深入浅出,要以太子易于理解的方式,让他深刻领悟其中的精髓要义;
而在品德培养方面,嘱咐要将仁善、谦逊、宽厚等美德,融入到对太子的教导之中。
末了,康熙语重心长地说道:“朕对太子寄予了殷切的厚望,你们的教导,关系着我大清未来的兴衰荣辱,切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汤斌等三人跪地,重重地叩首:“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为教导太子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待三人退下后,康熙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期许,希望胤礽能在这些良师的悉心教导下,将来挑起大清江山社稷的重担。
这正是,盼子成龙,可怜天下父母心。
实事求是地讲,在 25 岁之前,太子胤礽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他举止温文尔雅,饱读诗书,知书达礼,无论是学问还是品德,都没有辜负老师的辛勤教导和父皇的殷切期望。
然而,随着太子之位逐渐稳固,他的身边开始聚拢了一大批党羽。
在这些人的阿谀奉承之下,胤礽渐渐迷失了自我,内心滋生出一种唯我独尊的傲慢,甚至连自己的父亲康熙,都不放在眼里。
康熙察觉到太子的变化后,常常暗自叹气,可每次又忍不住安慰自己:或许只是一时迷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成熟,懂得担当的。
有时,书本上所教导的道理与一个人的实际行为,会出现巨大的偏差,甚至背道而驰。
太子胤礽便是如此,他曾经所学的孝顺、兄弟恭悌等美德,随着时间的推移,仿佛在他心中渐渐消散。
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太子,一次又一次地让康熙痛心疾首。
直到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康熙第六次南巡后的次年,康熙终于对胤礽失去了耐心,盛怒之下,做出了废黜太子的决定。
太子胤礽被废时年仅34 岁,仔细想想,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康熙实在是极不情愿走到这一步。
做出这个决定后,康熙心力交瘁,病倒在床。
在恍惚之中,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过去,那些太子对他造成伤害的场景,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一一浮现。
……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面目全非?”康熙满心困惑与痛苦,他赫然发现,自 25 岁之后,太子就像被恶魔附了身,性情大变。
曾经的谦恭有礼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乖戾暴躁、骄奢淫逸,完全不顾及皇室的尊严与法度。
例如,他常常随意凌虐贵胄大臣,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等皆未能幸免,惨遭其鞭挞之苦。
“奶奶滴,信不信老子打死你们,你们不知道吃谁的饭吗?再敢顶嘴,让你们去见阎王!”胤礽像骂孩子一样骂臣子们。
甚至在康熙面前,他都敢公然辱骂老师徐元梦,“老东西,有学问了不起了!”老师不敢言语。
胤礽的行径,实在令在场的人瞠目结舌。
不仅如此,胤礽的贪婪与胆大妄为愈发膨胀。他公然截留蒙古进贡的珍品,“都给我留下,我先享受了再说。我父皇不缺这些!”
他还纵容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对下属敲诈勒索,中饱私囊,将皇家的颜面践踏在脚下。
而最为严重的是,胤礽对皇权的觊觎之心日益显露,开始大肆集结党羽。
索额图作为胤礽的叔外公,为了维护太子的势力,被重新启用为领侍卫内大臣,成为太子党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之一;
凌普因妻子是太子的奶妈,也死心塌地成为胤礽的心腹;
步军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朝中重臣,也纷纷趋炎附势,加入太子党,逐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
胤礽的服用仪仗等物,竟然明目张胆地与康熙所用的规格相同。
“太子,这样做倘若被皇上知晓,那可如何是好?”索额图小心翼翼地劝说道。
“外叔公,你怎么越发胆小糊涂了?父皇能享受的,我为何不能?
别忘了,日后我可是要当皇上的。我都 30 多岁了,还是个太子,这太子之位我早就当腻了。”
“我的二阿哥,可千万别这般大声说话,让皇上听到,这可是杀头的死罪啊。”
胤礽满心怨恨康熙一直占据着皇位,迫不及待地想要抢班夺权。
胤礽有时仿佛被心魔控制,夜里常常偷偷窥视父亲是否还在世。
塞外的夜,静谧得让人有些压抑,康熙营帐的帷幔在如水的月色下,隐隐透着一股威严。
只见太子胤礽的身影在暗处若隐若现,他脚步轻缓,慢慢靠近了父皇的营帐。
双手微微颤抖着,轻轻拨开帐幕的缝隙。帐内,康熙正和衣而卧,月光透过缝隙洒落在他的脸上,透着几分疲惫与沧桑。
胤礽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屏住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康熙,仿佛要从他的面容上捕捉到一丝死亡的迹象。
突然,康熙在睡梦中翻了个身,发出一声轻微的梦呓。
胤礽吓得浑身猛地一颤,他下意识地往后退,慌乱之中不小心碰到了便盆,“当啷”一声,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谁?”被惊醒的康熙大声呵斥道。
胤礽吓得转身就跑,康熙警觉地坐起身来,起初他以为是刺客来袭,然而从那熟悉的背影,他立刻辨认出正是太子胤礽。
这个身影,康熙实在是太熟悉了。
侍卫们听到响动,迅速围了上来。康熙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挥挥手说道:
“都下去吧,没事,朕只是做了一个噩梦。”他不想戳穿太子急切上位的阴谋。
太子夜探行营的举动,让康熙真切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早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西征噶尔丹时不幸患病,召胤礽前来探察病情。
然而,胤礽在侍疾期间,脸上竟毫无担忧之色,背后还高兴哼起了小曲。其冷漠的态度犹如一盆冰水,浇透了康熙的心。
康熙四十七年,皇十八子胤祄在巡幸塞外时身患重病,胤礽作为兄长,却表现得极为冷漠,
对弟弟的病情不闻不问,背后还对手下说“死了才好呢!”丝毫没有手足之间应有的关怀之情。
这一系列令人心寒的事件,让康熙对胤礽的失望至极。
康熙四十七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长子胤禔揭发太子胤礽暗中施展巫蛊之术,诅咒父皇早点死。
康熙震惊之余,立刻命人前往太子住处搜查,果然发现了桐木人。
康熙痛心疾首,终于下定决心,宣布废除太子胤礽,并列举其“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等诸多罪状。
此时的康熙,心中满是无奈、愤怒与悲痛交织在一起。
他三十多年来苦心栽培的太子,不但没有成长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反而妄图结党营私,挑战皇权,
自己多年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康熙的心在流血。
废掉太子后,身心俱疲的康熙帝,经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大病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