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寻找亮点,去白鹿原影视城走一走,和大家陈忠实对话,弘扬黄河文化,做好泥土文章。
——题记
暮春的雨丝裹挟着暖意掠过白鹿原的黄土坡,将层层绿意浸染得愈发浓郁。背着褪色帆布包的杨柳依依驻足影视城门前,铜铃铛随着步伐轻晃,清脆声响仿佛叩响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作为中国河子文艺社编委,她此行肩负着特殊使命——在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故地,挖掘黄河文化根脉,为乡土文学创作注入新的生命力,更渴望通过影视城的场景还原,与文学大师陈忠实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踏入影视城,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古旧建筑错落有致,瞬间将人拽入陈忠实笔下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杨柳依依被“滋水县城”面馆飘出的面香吸引,看着老板将宽面淋上滚烫菜籽油,刺啦声中香气四溢,这熟悉的关中味道,让她想起儿时在奶奶家吃手擀面的场景,也让她触摸到《白鹿原》里的生活温度。坐在木质桌椅上,她细细品味着这份质朴的美味,恍惚间,仿佛看见陈忠实先生也曾坐在这样的角落,观察着往来食客,构思着笔下的故事。
在白鹿村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操着地道方言讲述往事。“咱庄稼人就是靠着黄土地上刨食的韧劲儿活过来的。”白发大爷的讲述让杨柳依依奋笔疾书,她深知这些从老人口中流淌的故事,正是乡土文学最鲜活的养分。祠堂里斑驳的墙壁、古老牌位,无声诉说着家族荣耀;陈列的农具带着岁月裂痕,仿佛在重现往昔农耕生活。她轻轻抚摸着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物件,试图从这些冰冷的器物中,探寻到先辈们生活的温度与坚韧。
夜幕降临,影视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杨柳依依在影视城特别打造的“陈忠实文学馆”里驻足良久。泛黄的手稿、旧照片、陈先生生前用过的钢笔,都在诉说着创作的艰辛与执着。在一处场景还原区,模拟的是陈忠实先生在乡下故居写作的小屋,土炕上摆着简陋的书桌,煤油灯仿佛还在摇曳。恍惚间,杨柳依依仿佛看到了伏案疾书的陈忠实,鼓起勇气上前“采访”:“陈老师,您如何将这片土地的故事写得如此震撼人心?”
空气中似有微风拂过,她仿佛听到了回应:“娃啊,咱这白鹿原上的每一寸土、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写作就是要扎根土地,把心掏出来给读者看。”她赶忙追问:“如今时代变了,乡土文学该如何传承黄河文化?”“根不能丢,”那声音带着厚重的关中口音,“黄河文化里的坚韧、朴实、情义,就是咱的根。新故事要从老根上发新芽。”
这番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杨柳依依豁然开朗。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入农户品尝家常美食,听农妇讲述婆媳之间的家长里短;跟随老农体验田间劳作,感受土地的温度;学习剪纸、皮影等传统技艺,领略民间艺术的精妙。每一次的体验,都让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当作品完稿时,杨柳依依再次站在影视城门前。作为河子文艺社编委,她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播乡土文化的责任。这次白鹿原之行不仅是文学采风,更是一次与大师的精神对话、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她将带着这片土地赋予的灵感,继续在乡土文学创作道路上深耕,用文字弘扬黄河文化,书写更多充满泥土芬芳的动人篇章。她相信,通过自己和众多乡土文学创作者的努力,黄河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让陈忠实先生笔下的乡土精神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