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洛皇宫的紫宸殿还飘着炭火的余温。皇帝洛思捏着密报的手指泛白,绢纸上\"开平镇新增火铳五百支陈峰扩建粮仓至三万石\"的字样,像烧红的烙铁烫着他的眼。阶下的内侍屏息凝神,看着年轻的帝王将密报揉成一团,砸在描金的龙纹地砖上。
\"他不过是西洛的郡王,\"洛思的声音带着瓷器碎裂般的冷硬,\"凭什么坐拥洛水以西三千里土地?凭什么让商户们只认'开平印',不认朕的'东洛宝玺'?\"他踱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去年秋汛时,陈峰开仓放粮,救活的灾民竟比东洛朝廷赈济的还多,那些灾民口中\"陈郡王活菩萨\"的称颂,像根刺扎在他心头三年。
户部尚书颤巍巍递上账册:\"陛下,西洛的盐铁税已三年未入国库,陈峰说...说要留着修水利。\"洛思猛地转身,龙袍扫过案上的青瓷瓶,酒水泼在地图上,将\"开平镇\"三个字晕成深色的污渍。\"修水利?\"他冷笑,\"怕是在修他的帝王基业吧。\"
“洛成为了对抗我而让一个外姓人这样发展...洛思握紧了拳头...”
三日后,三名内侍换上粗布短打,混在西去的商队里。他们腰间藏着特制的蜡丸,里面是洛思亲笔写的密令:\"查开平镇军备、粮仓、民心,每月初一用鸽信回报,若遇异动...\"笔尖顿了顿,添上\"可便宜行事\"。
暮春的开平镇,集市上的柳絮飘得像雪。陈峰披着常服,与秦霜在布庄挑选夏衣,指尖拂过一匹靛蓝粗布——这是镇上染坊新出的料子,颜色比东洛运来的绸缎还要鲜亮。\"王掌柜,\"他笑着招呼,\"听说你儿子去了火铳营?\"
掌柜的脸上堆起笑:\"托郡王的福,如今能领双份饷,还学了打铁的手艺。\"正说着,街角的酒肆传来争执声,两个醉汉为\"陈郡王和东洛皇帝谁更体恤百姓\"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被巡街的兵丁笑着拉开。
陈峰的目光却落在酒肆屋檐下的一个货郎身上。那人挑着杂货担,眼神却总往火铳营的方向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担子里的铜铃——那铜铃的样式是东洛内务府特供的,铃舌上刻着极小的\"洛\"字。
\"狼头。\"陈峰低声道。身后的护卫头领立刻会意,不着痕迹地跟了上去。秦霜握住他的手,指尖微颤:\"是东洛的人?\"陈峰望着货郎远去的背影,声音轻得像风拂过麦芒:\"不止一个。你看布庄对面的修鞋匠,他的锥子是精铁打的,却用来缝布鞋,不觉得可惜吗?\"
当晚,王府密室里,狼头呈上密报:货郎夜间会去城南的破庙,与一个卖花姑娘接头;修鞋匠的铺子里,藏着东洛军制的匕首;甚至连惠民仓的账房先生,上个月曾收到来自东都的家书,信封上的火漆是皇家专用的朱砂印。
\"有意思。\"陈峰用银簪挑着灯花,火光在他眼底明明灭灭,\"洛思是觉得,开平镇的门槛这么好进?\"他让狼头取来镇民名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名字:\"把近半年新来的外乡人,都标出来。\"
四月初一的清晨,城南破庙的香炉里插着三支新香。货郎刚把密信塞进香炉底座,就被从天而降的网罩住。狼头的刀抵住他咽喉时,他还在挣扎:\"我是良民!你们凭什么抓我?\"直到狼头从他货担夹层里搜出鸽笼,他才瘫软在地。
几乎同时,修鞋铺的门被撞开。老鞋匠正用那把精铁锥子在鞋底穿孔,见兵丁涌入,突然将锥子刺向自己心口,却被早有防备的护卫夺下。\"说吧,\"陈峰坐在他平日修鞋的小板凳上,\"洛思让你们查什么?\"老鞋匠紧闭着嘴,直到陈峰让人端来他铺子里的账本,上面用密写药水记录着每日火铳营的操练时间。
最棘手的是惠民仓的账房先生。他是三年前从东洛迁来的,平日里老实本分,还常帮孤寡老人算钱粮。当狼头带人找到他时,他正在给女儿梳辫子,木梳上缠着的红绳,与东洛密探惯用的暗号绳一模一样。
\"郡王饶命!\"账房先生扑通跪下,女儿吓得大哭。陈峰看着那孩子惊恐的眼睛,挥挥手让护卫带她下去:\"我知道你是被逼的。说出行刑的联络方式,可保你女儿平安。\"账房先生颤抖着说出一个名字:\"城西药铺的刘掌柜,他每月初三会去码头收药材...\"
三天之内,开平镇抓了十七个密探。有扮成书生的,有装作逃难夫妻的,甚至还有个混入戏班的旦角,卸妆后竟是满脸胡茬的汉子。陈峰让人在他们身上搜出的密信,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情报网,从军备到粮价,从他的起居到士兵的操练,事无巨细,都被传回了东洛。
\"看来洛思是真怕了。\"秦霜看着那些密信,指尖冰凉,\"他竟连你每日吃几碗饭都要查。\"陈峰却盯着其中一张纸,上面画着王府的布防图,标注着护卫换班的时间,笔迹与三年前替他写春联的秀才一模一样。他忽然想起那秀才写\"国泰民安\"时,手腕抖了一下。
陈峰没有立刻处置这些密探。他让狼头放出消息,说抓获的只是些小毛贼,已杖责后赶出镇外。然后命人在码头、集市等要害处增设暗哨,盯着那些与密探有过接触的人。
码头上刘掌柜果然如期而至。他穿着绸缎长衫,指挥着伙计卸药材,眼睛却不停地瞟向江面。当一艘挂着东洛旗号的商船靠岸时,他刚接过船上递来的\"药材清单\",就被埋伏的兵丁围住。那张清单上,用墨笔写着\"需加急探查:陈峰是否私造龙袍\"。
\"刘掌柜,\"陈峰从货箱后走出,手里把玩着一枚东洛通宝,\"你这药材生意,做得可真广。连宫里的胭脂水粉都要你代购?\"刘掌柜脸色煞白,却还强辩:\"郡王说笑了,我只是个小药商...\"直到陈峰让人从他药柜最底层搜出密信底稿,上面记录着近一年来开平镇的大小事务,甚至包括秦霜每月去几次布庄。
清洗在暗中进行。与密探有牵连的商号被查封,却只说是\"偷税漏税\";被策反的镇民被送去北山伐木场,美其名曰\"服劳役抵罪\";而那些死硬的东洛探子,则在一个雨夜被秘密送走,从此消失在开平镇的名册上。
最轰动的是对私塾的清查。有个从东洛来的夫子,在课本夹层里藏着军备图。陈峰亲自去私塾时,孩子们正在朗读他编写的《农桑书》。他没有当着孩子的面抓人,只是让夫子收拾行李:\"你的学问很好,可惜用错了地方。\"夫子走时,望着孩子们的眼神充满悔恨。
七日后,开平镇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集市上的柳絮依旧纷飞,酒肆里的醉汉还在争论,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街角多了几个面生的巡兵,布庄的王掌柜算账时会多问一句\"客官从哪来\",连卖花姑娘的篮子里,都插着几枝只有本地人才认识的\"警戒花\"。
鸽信送到东洛时,洛思正在御花园赏牡丹。展开信纸,上面只有狼头代笔的八个字:\"开平清净,无需挂怀。\"墨迹淋漓,像是用鲜血写就。他猛地将信纸撕碎,花瓣上的露珠被震落,像一颗颗冰冷的泪。
\"陛下,\"内侍小心翼翼地禀报,\"派去开平的探子...都没回来。\"洛思望着满园盛放的牡丹,忽然觉得它们像一张张嘲讽的脸。他以为陈峰不过是西洛的一个郡王,却忘了这个人能在三年里把荒无人烟的开平镇,变成兵强马壮的重镇;能让百姓在提到\"陈郡王\"时,眼里的光比提到他这个皇帝时还要亮。
而此时的开平镇,陈峰正与秦霜在灯下核对新的镇民名册。被清洗的空缺已补上,新迁来的农户正在开垦荒地,火铳营的操练声隔着城墙传来,沉稳而有力。
\"洛思不会罢休的。\"秦霜替他磨墨,\"这次的清洗,只会让他更忌惮。\"陈峰在名册上盖上\"开平印\",朱砂红得像血:\"忌惮才好。让他知道,开平镇不是谁都能撒野的地方。\"他望着窗外的月光,想起那些被送走的探子,忽然对狼头道:\"给东洛送份礼。\"
三日后,东洛皇宫收到一个锦盒。洛思打开一看,里面是十七枚鸽哨,每枚哨子上都刻着一个名字——正是他派去开平的探子的名字。锦盒底下压着张纸条,是陈峰的笔迹:\"开平风大,不养闲人。\"
洛思将锦盒狠狠砸在地上,鸽哨滚落一地,在寂静的宫殿里发出刺耳的脆响。他知道,陈峰这是在警告他,也是在炫耀——开平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陈峰的掌控之中,他派去的那些人,不过是自投罗网的鱼。
而开平镇的夜,依旧安宁。秦霜给陈峰端来夜宵,是碗莲子羹,莲子去了芯,甜得恰到好处。\"别想了,\"她坐在他身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陈峰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夜的凉。
腊月廿三的清晨,王府的烟囱比往日早半个时辰冒烟。秦霜亲自在灶王爷神像前摆上麦芽糖,黄澄澄的糖块粘在瓷盘里,甜香漫过整个厨房。\"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她用竹刀将糖块削得薄如蝉翼,\"得让他嘴甜些,多替咱们开平镇说好话。\"
陈峰正带着家丁们除尘。他踩着木梯,用绑着布条的竹竿扫房梁,陈年的灰尘簌簌落下,在晨光里像撒了把金沙。\"当心些!\"秦霜仰头叮嘱,见他袖口沾了灰,便踮脚替他拂去,指尖擦过他的手腕,带起一串痒意。
最热闹的是后院。二十名家丁合力抬出年前新做的大缸,陈峰指挥着往里面倒麦芽糖稀,再撒上芝麻、花生碎和切碎的红枣。\"这是灶糖,\"他舀起一勺递给凑过来的孩童,\"吃了不牙疼,还能粘住舌头。\"孩童们抢着伸手,糖稀沾在指尖,像扯不断的金丝。
除尘到午时,秦霜忽然指着陈峰的鼻尖笑。他刚扫完窗台,鼻尖沾着团灰,像只偷吃东西的花猫。陈峰也不擦,反而往她脸上抹了把,两人闹作一团,惹得家丁们背过身偷笑,手里的抹布却擦得更卖力了,连郡王和夫人都亲手干活,谁还好意思偷懒?
腊月廿七的织坊里,丝线在阳光下闪着彩光。秦霜带着镇上的妇人赶制新衣,她手里的银针穿过红绸,转眼便绣出朵并蒂莲。\"给军属们的棉衣要多絮两层棉絮,\"她叮嘱道,\"守边的汉子们,冻坏了可怎么打仗。\"
陈峰在粮仓核对年货。今年的收成好,他让人给每户百姓发了两斤糯米、一斤红糖,还有半斤从南边运来的茶叶。\"张婆家的孙子要添件新棉袄,\"他在账簿上画个红圈,\"让裁缝量着尺寸做,要最厚的棉花。\"
午后的厨房里,蒸米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陈峰学着秦霜的样子搓米团,糯米蒸得软糯,沾着手上的面粉,滚成圆滚滚的团子。\"这是'年团子',\"秦霜往他手里放了颗红枣,\"咬开要有甜馅,来年才会甜甜蜜蜜。\"陈峰却把红枣塞她嘴里,趁她张嘴时,将沾着面粉的手指在她脸颊上点了个白印。
最费功夫的是做腊肉。陈峰让人杀了二十头年猪,选最肥的五花肉,用花椒、八角和盐腌透,再挂在房檐下风干。他特意在每块肉上系了红绳,风吹过时,肉干摇晃着撞在一起,发出\"咚咚\"的轻响,像在数着过年的日子。
除夕的清晨,王府的大门就贴上了春联。陈峰写的上联是\"烽火散尽千门暖\",秦霜对的下联是\"梅花开遍万户春\",墨字在红纸上透着股劲,引得路过的百姓都驻足喝彩。老秀才捋着胡子赞叹:\"郡王这字,有长枪大戟的气势。\"
午时的团圆饭开了二十桌,不仅有王府的人,还请了镇上的孤寡老人。陈峰亲自给张婆夹了块红烧肉,油汁顺着筷子滴在她的粗布衣襟上,老人却笑得合不拢嘴:\"活了七十岁,头回在王府过年。\"秦霜则给孩子们分压岁钱,红纸包着的铜钱沉甸甸的,孩子们攥在手里,跑出去时铜钱碰撞的脆响像串小鞭炮。
傍晚时分,陈峰带着士兵们去城楼上挂灯笼。三百盏红灯笼顺着城墙排开,像条燃烧的火龙。他站在垛口往下望,镇上的家家户户都亮着灯火,炊烟里混着饭菜香,连洛水的冰面都映着暖黄的光。\"去年这时候,还在跟邢国对峙呢。\"狼头在旁感叹,手里的灯笼晃了晃,光影在陈峰脸上跳着舞。
守岁的时辰一到,王府的暖阁里便点起了长明灯。陈峰和秦霜坐在炭盆边,看着家丁们贴福字、挂年画。秦霜忽然从袖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给陈峰绣的平安符,青缎面上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峰\"字。\"戴在身上,\"她替他系在腰间,指尖故意在他腰侧挠了挠,\"来年平平安安,打胜仗。\"
陈峰却从怀里掏出个更大的布包,里面是支新做的台球杆,杆尾镶着块暖玉,正是秦霜最喜欢的那种水绿色。\"等过了年,\"他把球杆塞进她手里,\"教你打'斯诺克',保准你一杆清台。\"秦霜握着温润的球杆,忽然想起他在球台前弯腰瞄准的样子,脸颊竟有些发烫。
子时的钟声刚响,城外便响起了爆竹声。陈峰拉着秦霜跑到院子里,看着烟花在夜空里炸开,红的、绿的、金的,像无数朵盛开的花。家丁们点燃了早就备好的\"天地炮\",\"砰砰\"的巨响里,秦霜的笑声格外清亮。陈峰忽然将她揽进怀里,在她耳边轻声说:\"有你在,哪里都是过年。\"
秦霜仰头看他,烟花的光落在他眼里,亮得像落了满地的星子。她忽然想起年初那场与邢国的冲突,想起冬日里暖阁里的台球声,想起他手把手教她搓米团的样子,原来日子就是这样,在烽火与炊烟里,在争吵与欢笑里,慢慢酿成了最醇厚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