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我还在灶房热粥,李商人就来了。他站在院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纸,眉头皱得紧紧的。
“百谷坊答应谈了。”他说,“今天午时,县城东街的议事厅。”
我点点头,把碗放进锅里。昨晚写的方案已经誊好,放在桌上压着一块小石头。承安和雅柔还没醒,顾柏舟一早就去了后坡修排水沟。
“他们提条件了吗?”我问。
“提了。”他走进来,声音压低,“不许在卖场放直播画面,说会影响整体招牌。还要压价一成,说是长期合作的规矩。”
我没说话,拿起桌上的纸翻了翻。溯源码嵌进标签的事写在里面,但确实没提主视觉展示。这点他们卡得死,也在意料之中。
“还有呢?”
“供货量。”他看着我,“他们要签三个月的约,每天五百斤不能断。要是哪天送不到,按三倍赔款。”
我抬眼看他。这个数不算离谱,可一旦签了,就得扛住风雨无误。现在三个棚勉强够,但要是遇上天气变化或者人力不足,很容易出岔子。
“你信我能行?”
“我信。”他说,“但得让他们也信。”
我收起纸,塞进布包。“走吧,先去县城。”
路上我们没多说话。马车颠簸,我盯着布包角上那块补丁看了很久。那是去年冬天林婶帮我缝的,洗过太多次,颜色都淡了。
到了议事厅,百谷坊的采购主管已经在等。他姓周,五十上下,穿一件灰青长衫,坐姿端正,话不多。
寒暄两句后,他翻开本子:“云娘子,贵方提出的‘田园直采’概念新颖,但我们铺子一向统一形象,无法为供应商单独做宣传展板。”
我点头:“明白。”
“另外,价格方面,若能降一成,可列为优先合作户。”
我还是没反驳,从包里拿出平板,打开系统生成的数据页。“这是过去三十天的实际出货记录,每日稳定在四百八十斤以上,物流时效误差不超过两个时辰。”我把屏幕转向他,“目前供应两镇三家门店没问题。”
他扫了一眼,手指在纸上点了点:“数据是好,可三个月周期太长,中间万一断供?”
“不会。”我说,“我已经扩地,新棚本月就能用。水源和土质都调好了,有保障。”
他抬头看我:“你说的这些,我们没法现场验证。”
我知道他在等一个台阶。于是换了语气:“这样,能不能先试一个月?只供三家店,每天按四百斤走。你们验品质,我们也磨流程。至于溯源内容,不占展板,只在商品标签上加个扫码入口,顾客自己看。”
他没立刻回话。
我又补充:“包装设计可以按百谷坊的风格来,字体、颜色都配合你们的标准。我们只求一点——让顾客知道这番茄是谁种的,怎么来的。”
他低头写了几个字,然后看向李商人:“你是中间人,你觉得这合作靠谱?”
李商人坐直了些:“我跑了十几年货,没见过哪家农户能把生产过程管得这么细。她家的东西,坏不了名声。”
周主管合上本子,沉默了几息。最后开口:“试点可以谈。但有两个要求:一是每五日提交一次作物生长视频,必须真实;二是所有包装入库前要抽检,不合格整批退回。”
“能做到。”我说。
“那就拟个备忘录。”他从袖中抽出一张纸,“先定三十天,试行期满再议续约。”
我接过纸,逐条看过。里面写了供货量、时间、质检标准,还有关于溯源码接入系统后台的要求。没有提直播展示,但允许扫码查看采摘记录。
我掏出笔,在附件栏写下几行字:灌溉排班表需与顾柏舟确认、明日直播改拍施肥过程、反光布检查是否破损。
写完,我看向窗外。太阳已经偏西,院子里那片反光布还晾着,风吹得边角轻轻晃动。明天直播要用的设备早上就充好了电,摆在堂屋角落。
我把修改后的草稿递回去:“这几项我今晚落实,明早给答复。”
周主管点点头:“行,等你消息。”
走出议事厅时,天边已经开始泛暗。李商人陪我走到巷口,低声问:“真打算全按他们的来?”
“不。”我说,“但他们得先看见结果。”
他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回村的路上,我想了很多。这条路不是靠一次谈判就能铺平的。要稳,要准,还得留退路。顾柏舟昨晚说,新挖的水渠明天通水,两个新棚的地也翻好了。
只要苗下去,产量就有底。
马车停在村口,我下车走了几步,听见学徒在远处喊:“悦姐!镜头擦好了,电池也满了!”
我应了一声,脚步没停。
推开院门时,两个孩子正坐在门槛上等我。承安见我回来,立马跑过来拉我的手。
“娘,你今天去见大掌柜了吗?”
“见了。”
“他们同意了吗?”
我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快了。”
他眼睛亮了一下。“那我明天还能贴标签吗?”
“能。”我说,“以后天天都有活干。”
屋里灯还亮着。我走进去,把布包放在桌上,打开平板。系统任务栏里的【建立稳定供应链】还是灰色状态,完成进度显示百分之七。
我点开种植日志,新建一条记录:
**日期:今日**
**事项:与百谷坊达成试点共识,首期供应三家门店,试行三十日。**
**备注:明日晨间直播主题改为“施肥管理”,重点讲解生物肥配比与根系保护。**
写完,我关掉屏幕。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桌上的纸页。那张备忘录的一角被掀起来,又落下。
我伸手按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