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种负责城市供暖的公司来说,每年的六七月份,当外界还沉浸在初夏的燥热里时,公司内部就已经悄然开启了一场关乎整个供暖季的 “备战”—— 进煤。
这可不是小事,一个供暖季下来,公司需要消耗足足五万吨煤,如此庞大的需求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提前规划、早早布局,才能确保冬天来临的时候,千家万户能按时享受到温暖。
每年一到六月初,公司物资采购部和生产部的负责人就会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煤矿。
他们要去矿上实地考察,看看煤矿的产能如何、煤质是否达标,还要和矿方负责人反复洽谈业务。
有时候为了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煤源,他们得在不同的煤矿之间奔波,白天开会谈合作细节,晚上还要整理资料、对比各家的报价和条件,常常忙到深夜。
记得去年,采购部王经理带队去山西的一个煤矿,为了敲定合同条款,和矿方谈了整整三天,每天都要争论到傍晚,最后终于达成一致时,王经理的嗓子都哑了。
他回来跟我们说:“每一个条款都得抠细了,这关系到后续的供煤量和价格,一点都不能大意,不然冬天供不上暖,咱们公司可就麻烦了。”
合同签订之后,更关键的环节来了 —— 付款。
和其他物资采购不同,煤炭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必须先将货款打过去,矿方才能安排车辆进行运输。
五万吨煤,哪怕按每吨七百多元的价格算,前期需要垫付的资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公司财务部门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专门开辟 “绿色通道”,优先处理煤款的支付事宜,就是为了能让矿方尽快安排发货,避免耽误后续的储煤工作。
有时候遇到矿方资金周转也紧张的情况,公司还得提前协调银行,确保煤款能及时到账,生怕因为付款问题影响了煤的运输进度。
可即便早早开始准备,煤价的波动还是像一颗 “定时炸弹”,让大家时刻提心吊胆。
每年到了八九月份,随着全国各个城市陆续进入供暖准备期,煤炭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货源也随之变得紧张起来,煤价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开始反弹。
原本六七月份还能以每吨七百五十元的价格进货,到了八九月份,每吨至少要涨一百元,有时候甚至会涨得更多。
去年就因为北方几个省份提前进入低温天气,八九月份的煤价一下子涨到了每吨九百多元,比我们前期预订的价格高出了近两百元。
采购部的同事们急得团团转,一边跟矿方协商能不能按原合同价多供点煤,一边又得跟公司领导汇报,商量要不要提前多储备一些,免得后续价格涨得更厉害。
最让人无奈的是疫情期间,那时候煤炭的运输受到很大影响,不少煤矿因为疫情停产,能正常供货的煤矿少之又少,煤价更是一路飙升,最高的时候每吨涨到了一千二百元。
即便价格这么高,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进货。因为供暖是民生大事,一旦因为缺煤耽误了供暖,或者在供暖期间出现断供的情况,在同行业里的影响就太大了。
别的不说,居民家里的温度不达标,就会纷纷打投诉电话。而且建设局对每个供暖单位都有明确规定,一旦某个供暖单位的投诉电话超过规定数量,不仅会被通报批评,还会面临相应的处罚,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公司下一年的供暖资质。
记得疫情最严重的那一年,为了确保煤的供应,公司专门成立了 “保供小组”,采购部的同事们冒着疫情风险,驻守在煤矿附近,协调运输车辆;
物流部门的同事们则每天盯着货运信息,生怕车辆在运输途中出什么意外。
有一次,一批煤在运输途中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被滞留在高速路口,公司的同事们连夜赶过去,跟当地的防疫部门反复沟通,最后终于办理好了通行手续,让煤车顺利抵达公司的储煤场。
当看着一车车煤卸下来,储煤场的煤堆一点点增高时,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
有时候想想,做供暖这一行真的不容易,每年都要和时间赛跑、和煤价博弈。
但每当冬天来临,看到居民家里温暖如春,听到大家对供暖质量的认可,又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毕竟,保障千家万户的温暖,是我们每个供暖人的责任,哪怕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也要咬牙坚持下去。
在供热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深知一个道理:哪一个供热单位也不能拿着自己的名誉去赌博。
要知道,在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里,想获得群众口中的 “好口碑”“美称” 太不容易了 —— 它需要年复一年地保证供暖温度达标,需要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及时解决用户的报修问题,需要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去赢得信任;
可要想毁掉一个企业的名声,却简单得可怕,可能只是一次供暖延迟,可能只是几户居民家里温度不达标,也可能只是一次处理投诉时的敷衍,就能让多年积累的好口碑瞬间崩塌,让企业在行业里抬不起头,更让用户失去信任。
就拿我们公司来说,自 2008 自成立以来,每一步发展都紧紧围绕着 “守护名誉、赢得信任” 这一核心。
刚开始的时候,公司规模很小,只能为周边几家小型企业提供供暖服务,入网面积几乎为零。
但即便如此,公司上下也没有丝毫懈怠,每天安排专人巡检供暖设备,确保供暖稳定;
用户有任何需求,维修人员都会第一时间上门解决。记得有一年冬天,一家企业的供暖管道突然破裂,当时室外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为了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维修师傅们顶着寒风,在雪地里连续工作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把管道修好。
企业负责人握着维修师傅的手,感动地说:“你们这服务,真是没话说!” 正是靠着这份认真和负责,公司慢慢积累了口碑,开始有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小区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加入我们的供暖网络。
随着口碑的不断提升,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从最初只为企业供暖,慢慢拓展到为居民提供供热服务。
十几年的时间里,公司的入网面积实现了从 0 到 600 万平方米的跨越式增长,服务的用户也达到了 6 万多户。
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用户的信任与支持,更是公司对 “争创名牌企业” 目标的执着追求。
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只有成为名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而名牌企业的称号,不是靠喊口号得来的,而是靠一次次优质的服务、一次次及时的维修、一次次对供暖质量的严格把控积累起来的。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供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公司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以超前的眼光,加快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为城市供暖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建设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 “合理规划,多点布局,注重节约,有序开发” 的原则,每一个热源厂站的选址、每一条管网的铺设,都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规划。
比如在建设新的热源厂站时,公司会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和人口分布情况,确保热源厂站的覆盖范围能够满足未来几年的供暖需求;
在管网建设方面,公司会采用先进的管道材料和施工技术,提高管网的保温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注重节约能源,降低供暖成本。
如今,公司已经高标准建设了多个热源厂站,供热能力接近 500 万平方米,运行的供热管网总长度约 340 公里,覆盖了本市西部和北部片区的供热需求,服务的区域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
走在这些片区的大街小巷,看着居民家里窗户透出的温暖灯光,看着企业车间里正常运转的机器,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因为我知道,这每一片温暖的区域,每一户满意的家庭,每一家正常生产的企业,都离不开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和付出,都离不开公司对名誉的守护和对名牌企业的追求。
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供暖事业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但无论如何,公司都会始终坚守初心,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供暖质量作为生命线,继续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努力维护好企业的名誉,朝着 “名牌企业” 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城市的供暖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更多的用户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