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卷首语

御书房铜炉燃着松烟,残灯映得御案一半明一半暗。萧桓斜倚软榻,指节叩击案上《守边录》,封面“谢渊”二字筋骨遒劲,是其生前所题。萧燊侍立案侧,玄色东宫常服衬得身姿如松,目光落在书页间的剑痕——那是谢渊守雁门时,以剑挑灯批注所留,铁划银钩入木三分。

“当年他与朕立誓紫塞,言‘臣在,鞑靼不敢南牧’。”萧桓声如老松,“寒天冻地,他卧雪守关,甲胄结霜如冰,却每半月递一奏报,字里行间无一字言苦,只说‘军粮足,民心安’。”他抬手抚过剑痕,“这痕,是他斩退敌酋后,连夜绘布防图时划下的。”

萧燊取过案上青铜兵符,符身刻“忠肃”二字,是谢渊旧物。“儿臣昨日见江澈,他说江南漕渠竣工时,百姓自发在闸上刻‘谢公遗泽’,香火不绝。”

萧桓眸中闪过微光,咳声道:“他赴死那日,丹墀烛火如豆,却照得他脊梁挺直。朕赐毒酒,他只问‘盐铁策可推行’,未言一句求饶。”他指御案角落的棠梨木雕,“这是他生前亲手刻的,说‘棠荫护民,如臣护君’。”

残灯跳耀,将二人身影投在墙垣,与谢渊画像重叠。萧燊将《守边录》与兵符并置,朗声道:“儿臣懂了。孤忠非一夕之烈,是传火之责。父皇守其志,儿臣承其业,必让这忠魂,暖透山河。”

窗外霜华漫过阶前,棠梨木雕在灯影中泛着温润光泽,宛如当年谢渊铁甲上的红,映得御案遗篇,字字生辉。

珠蕴

沧溟浩渺孕清辉,蚌腹潜灵待契机。

浪击霜凌凝玉魄,潮侵月浸焕珠玑。

岂同鱼目沦尘俗,独抱冰心候睿时。

一朝剖取骊龙颔,光曜丹墀映紫微。

深冬寒夜,养心殿侧的御书房烛火如豆,明明灭灭映着满室沉寂。鎏金炭盆里的银丝炭燃得只剩红烬,暖意吝啬地蜷在盆边,穿不透萧桓身上那件三层玄狐裘。他佝偻在临窗的软榻上,后背垫着三个厚棉枕,仍止不住肩背的酸痛,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细微的颤音,像破旧的风箱在拉动。紫檀御案近在咫尺,他却要费尽全力才能抬起枯瘦的手,指尖刚触到案角,便控制不住地颤抖,带倒了一支玉质镇纸,“当啷”一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

案上的奏疏堆得老高,朱笔横置其上,笔尖的红墨早已干涸。相比之下,谢渊的遗物被细心地拢在正中,像这冰冷书房里唯一的活物——绢本画像悬在铜钩上,画中人身着紫花罩甲,左颊浅疤锐利如刀,目光灼灼地盯着他,仿佛要洞穿这具衰老的躯壳。像前的《民本策》《守边录》页边起了毛,是他这些年反复摩挲的痕迹,页间夹着的军报残纸,“斩敌三千”的字迹被泪水洇过又风干,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殿外风声卷着雪粒撞在窗棂上,萧桓缩了缩脖子,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枯瘦的胸膛起伏着,像是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

内侍轻手轻脚地进来添炭,见他咳得撕心裂肺,忙递上温热的参汤。萧桓摆了摆手,指尖划过画像中谢渊的甲胄,那处绢料已被磨得发亮。“当年他从雁门关回来,甲胄上的血都冻成了冰碴,”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掀着衣襟跟朕邀功,说这疤是军功章,朕却嫌他恃功自傲,骂他‘武将粗鄙’。”他顿了顿,咳嗽着去够《民本策》,手指在“民为邦本”四个字上反复摩挲,旁侧他早年题的“迂阔”二字,被淡墨圈了又圈,圈痕边缘的纸都磨薄了。

不甘心啊。萧桓闭上眼,胸腔里翻涌着滚烫的不甘。他十五岁随父征战,二十岁登基平叛,亲手斩了谋逆的兄长,扳倒了权倾朝野的魏党,怎么就老得连一杯参汤都端不稳了?当年杀谢渊,是怕他功高震主,怕这大吴的江山旁落他人之手,可如今撑起朝堂的,偏偏是谢渊留下的策;当年总想着“朕的江山朕做主”,如今却要眼睁睁看着权力从指缝溜走,交给萧燊——那个他既期许又担忧的儿子。他猛地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却连一丝痛感都不真切,只有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烛火“噼啪”一声,燃尽的灯花落在《守边录》上。萧桓看着那片焦痕,忽然笑了,笑声干涩得像破锣,笑着笑着就湿了眼角。他想起谢渊托内侍转交谢明涂鸦时的嘱托,想起自己摆着这些遗物夜夜难眠,想起萧燊主持朝会时越来越沉稳的模样——那是他亲手教出来的继承人,却也是要取代他的人。“谢渊啊谢渊,”他对着画像低语,指尖颤抖地抚过画中人的眉眼,“朕杀了你,却活成了你的影子;朕想守住江山,最后却要把它交出去。你说,朕这一辈子,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御书房的烛火,在老皇帝佝偻的身影旁,忽明忽暗,像他摇摆不定的心事。

“父皇。”轻缓的脚步声打破沉寂,萧燊捧着叠好的朝服入内,见御案上灯花焦痕,忙取过银簪挑亮烛芯,暖光瞬间漫过萧桓松弛的面颊。他将朝服搭在榻边,目光掠过谢渊的画像,“蒙傲将军差人送回捷报,西北军户屯田初见成效,今年冬麦收成比去年增了四成,他说全靠《守边录》里‘军农合一’的旧策。”

萧桓抬手指向《民本策》,喉间滚动半天才出声:“你且说说,这‘民为邦本’四个字,如今懂了几分?”萧燊躬身翻开书页,指着“减赋纾民”的批注:“儿臣已令周霖尚书核计,明年江南漕粮再减一成,盐价按谢太保旧规管控,不让世家再借机抬价。前日去贤才馆,学子们都在抄录这篇,说要学谢太保的刚直。”

“刚直易折啊。”萧桓咳嗽着攥住萧燊的手腕,掌心的老茧蹭过儿子光滑的手背,“当年谢渊就是太刚,朕说修行宫,他当庭摔了奏疏;朕赏魏党亲信,他连夜堵在宫门口死谏。朕杀他,是怕他将来祸及自身,可如今……”他忽然松开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朕后悔的是,没早听他的话。”

萧燊瞥见案角那页谢明的涂鸦,是当年谢渊临终前托内侍转交的遗物,歪扭的“像父”二字被镇纸压得平整。他轻声道:“儿臣近日整理谢太保旧策,发现《守边录》中‘军户屯田’一节,与蒙将军西北奏报的军情极为契合,已令兵部按此修订军规。徐英阁老赞此策周密,说谢太保真是远见卓识。”萧桓眼中闪过微光,伸手要够那涂鸦,萧燊连忙递到他面前,看着父亲枯指抚过纸面,指腹的老茧蹭过稚嫩的笔迹。

“把这涂鸦收好。”萧桓将纸塞进萧燊掌心,“你如今监国,这御书房的遗物便由你执掌。谢渊的《民本策》《守边录》,每日必读;他的画像,不许挪开。朕这一生,用权术稳了朝局,却负了忠良;你以监国身份理事,要以他的策为纲,以他的忠为镜,别重蹈朕的覆辙。”萧燊握紧那张薄纸,指尖传来父亲残留的温度,窗外风雪渐停,一缕月光透过窗棂,落在谢渊的画像上,与烛火交相辉映,宛如无声的嘱托。

次日午后,萧燊捧着整理完毕的《谢渊遗策辑要》入御书房,册子封面用朱砂题着“民本为纲,守边为要”八个字,是他亲笔所书。他将册子轻放在御案上,躬身道:“父皇,儿臣已将谢太保的《民本策》《守边录》及各类奏疏分类辑录,其中‘兴修水利’一节,结合江澈大人的实地勘察,补充了江南水渠的具体施工方案,请父皇过目。”

萧桓让内侍翻开册子,目光落在“水利”一节的附图上,江澈画的水闸图旁,萧燊用朱笔补注:“谢太保言‘堵不如疏’,今按其法,拟在江南设五级水闸,既防汛期洪涝,又保旱季灌溉。”字迹沉稳有力,透着监国的审慎。萧桓忽然想起谢渊当年捧着相似的图纸入宫,也是这般意气风发,只是那时自己被权欲蒙蔽,未能尽信其言。

“你可知朕为何将谢渊的遗物摆在此处?”萧桓放下册子,指了指画像,“不是为了赎罪,是为了让你看清——帝王的权柄,终究要落在‘安民’二字上。朕当年杀他,是怕他功高震主;如今你监国,要学他的刚直,更要学他的务实。这辑要,你拿去印发给内阁诸臣,新政便以它为纲。”萧燊躬身应下,他明白父亲的用意,这既是对谢渊的告慰,也是对自己监国之责的期许。

萧桓忽然剧烈咳嗽,萧燊忙上前轻拍他的后背,动作娴熟而轻柔——这些日子监国之余,他每日都亲自照料父亲起居。萧桓缓过气,从枕下摸出枚铜符,符上“忠肃”二字已磨得发亮,是谢渊当年的调兵符。“这符,朕留了十年,今日交给你。”他将符塞进萧燊手中,“你以监国身份掌此符,西北边防、京营调度,皆可凭它节制。记住,这符不是权力的象征,是谢渊‘护民而非争权’的遗愿。”

萧燊捧着铜符跪地磕头,额头轻触金砖:“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不负谢太保遗愿!”他起身时,见萧桓已靠在软榻上闭目喘息,月光落在父亲鬓边的白发上,竟添了几分苍老的慈和。御案上的《谢渊遗策辑要》摊开着,“民为邦本”四个字在烛火下格外清晰,萧燊忽然懂了,监国之责,便是承继这份初心,让忠良之策真正落地生根。

寒梅初绽时,西北急报隔着风雪送到御书房。萧桓正靠在软榻上听萧燊读《守边录》,见内侍捧着染雪的急报进来,猛地坐直身体,却因动作过急牵动旧疾,疼得倒抽冷气。萧燊忙扶住他,展开急报细看,脸色渐渐凝重:“鞑靼趁雪夜袭扰,烽火台已燃狼烟,赵烈参将请求援兵。”

“蒙傲呢?让他即刻入殿!”萧桓撑着御案要起身,萧燊连忙将他按住,取过《守边录》翻到雁门关详图:“父皇别急,儿臣已按谢太保旧策拟了应对之法。鞑靼善骑射却不耐寒,可令蒙将军分兵两路,一路带粮草驰援,一路从伏兵谷绕后,用‘火攻冻敌’之策,定能击退他们。”

蒙傲披雪入内时,甲叶上的冰碴尚未消融。他单膝跪地,目光扫过谢渊的画像,声音洪亮:“陛下,臣请带三万禁军驰援,持谢太保的调兵符,让边军知道,忠魂未散!”萧桓将案上的《守边录》扔给他:“按这上面的法子打,谢渊当年能赢,你也能。”

蒙傲接过书,指尖抚过“伏兵谷”的批注,忽然红了眼眶:“当年谢太保就是在这谷中,以五千精兵击退鞑靼三万铁骑。臣至今记得,他战后对臣说‘兵者,护民而非争权’。陛下放心,臣定按谢太保旧策行事,守好西北,不让他的血白流。”他转身要走,萧桓忽然道:“带上太子监国的令符,告诉边军,谢太保的策还在,大吴的军魂还在!”

出征前夜,萧燊捧着调兵符来与萧桓商议军情。御书房内,萧桓正对着谢渊的画像饮酒,案上摊着《守边录》与雁门关布防图。“蒙傲此去,你需在后方稳住粮道。”萧桓将半杯残酒泼在地上,似在告慰谢渊,“谢渊当年守雁门关,最看重粮道畅通,你令周霖尚书三日内备齐粮草,从漕运加急运往西北,不得有误。”萧燊点头应下,目光落在图上谢渊标注的“粮草囤积点”,忽然明白这便是遗策的价值。

蒙傲出征后,御书房的烛火依旧夜夜长明。郑衡捧着“江南十才子案”的卷宗入内时,萧桓正靠在软榻上,听萧燊诵读谢渊当年为十才子鸣冤的谏书。案上堆着泛黄的纸页,谏书上“草菅人才,动摇国本”的字迹力透纸背,郑衡躬身道:“陛下,太子殿下,此案真凶已擒,是魏党余孽,当年受魏嵩指使构陷才子。”

萧桓接过卷宗,翻到谢渊的谏书,上面“草菅人才,动摇国本”的字迹力透纸背。他忽然想起,当年谢渊为这案子,在朝堂上与他争辩三日,他却以“结党乱政”为由将其罚俸。“朕当年糊涂啊。”他将卷宗拍在案上,声音发颤,“十才子含冤十年,谢渊蒙冤十年,都是朕的错!”

萧燊连忙递上参汤,轻声道:“父皇,如今平反还不晚。儿臣已以监国身份令虞谦都御史昭告天下,为十才子恢复名誉,追赠官职;魏党余孽按《大吴律》凌迟处死,以告慰忠魂。”他指着案上的《民本策》,“谢太保在‘吏治’篇说‘赏罚分明,方能服众’,儿臣不敢忘,这也是监国理政的根本。”

“把谢渊的谏书抄录百份,发到各州府。”萧桓咳嗽着说,“让天下人都知道,大吴的朝堂,容得下忠良,容得下直言。再建一座‘昭雪祠’,把十才子和谢渊的牌位都供进去,朕要亲自去祭拜。”萧燊闻言一愣,萧桓已多久没亲自出宫了?他望着父亲坚定的眼神,知道这是老皇帝对过往的救赎。

昭雪祠落成那日,雪后初晴。萧桓在萧燊的搀扶下走进祠堂,这是他两年内第一次出宫。望着谢渊的牌位,他忽然老泪纵横,颤抖着点燃香烛,对着牌位深深鞠躬:“谢渊,朕来给你赔罪了。你的忠,你的策,朕都记着,大吴的百姓也记着。”萧燊站在一旁,将《谢渊遗策辑要》放在供桌上,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牌位与册子上,温暖而庄重,宛如忠魂终得慰藉。

开春后,周伯衡带着四位阁老入御书房议新政,五人捧着的规划册上,首页都印着谢渊的《民本策》开篇句。周伯衡躬身递上册子:“陛下,此新政以谢太保遗策为纲,吏治重‘实绩考核’,民生推‘农桑补贴’,边防循‘军户屯田’,皆是从《民本策》《守边录》中化用而来。”

萧桓让萧燊代读,自己靠在榻上听着,目光掠过谢渊的画像,仿佛看到当年谢渊在朝堂上逐条陈述新政的模样。“‘贤才跟踪簿’这个法子好。”听到吏治部分,他忽然插话,“谢渊当年就说,寒门有才者多,可惜被出身所困。你们要把这簿子管好,别让真才实学被埋没。”

杨启阁老连忙应道:“陛下放心,臣已令沈敬之大人主理,凡通过选贤令入仕者,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优劣直接与晋升挂钩。上月考核,海晨因核查魏党旧案有功,已升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萧桓点头,指了指《民本策》:“谢太保说‘贤才是江山根基’,你们要记牢。”

萧燊翻到“江南河工”一节,补充道:“儿臣已以监国令旨,令江澈大人按谢太保旧图施工,如今水渠已修到苏州,灌溉农田百万亩。百姓们自发为水渠立碑,刻上‘谢公策’三字,说这是活命渠。”萧桓忽然笑了,这是连日来他第一次笑得舒展:“百姓的口碑,才是对忠良最好的祭奠。你做得好,比朕当年强多了。”

议事结束后,萧桓让周伯衡把新政规划册放在谢渊的画像前:“让他也看看,他的策,如今都实现了。”阁老们退下后,萧桓对萧燊道:“朕当年杀谢渊,是怕他功高盖主;如今才懂,真正的功臣,是能让江山千秋万代的人。你登基后,要让这新政永远推行下去。”

暮春时节,萧桓的身体愈发衰弱,连每日看奏疏都需萧燊在旁诵读。这日午后,他让内侍将谢渊的遗物都摆在御案中央,画像、书籍、调兵符、涂鸦,一一排列整齐,像在举行一场庄重的仪式。“你坐下,朕有话对你说。”他拍了拍榻边的空位,声音轻得像羽毛。

萧燊挨着他坐下,闻到父亲身上药气与龙涎香混合的味道,鼻尖一酸。萧桓指着画像:“这是谢渊,大吴的忠良。朕杀他,是朕一生最大的错,但朕不后悔当年的选择——那时魏党未除,他掌着京营禁军,朕若不制衡,朝堂必乱。如今你监国,要学他的策,更要学他的忠,别让权欲蒙蔽了双眼。”

“儿臣明白。”萧燊握住父亲的手,“父皇杀谢太保,是为稳朝局;儿臣监国,是为承其策安江山。待他日儿臣登基,必追封谢太保为‘忠肃文襄公’,将他的牌位迁入太庙,与父皇一同受后世祭拜。”萧桓摇头:“不必与朕并列,他的功绩,比朕大。朕只盼他在天有灵,能看到你将他的策发扬光大。”

他拿起《民本策》,塞进萧燊怀中:“这书,你要每日诵读,记住‘民为邦本’四个字。当年谢渊为了这四个字,不惜与朕反目;如今你要为了这四个字,守住他留下的江山。蒙傲、周伯衡都是忠臣,你要信他们;谢明、海晨是新骨,你要扶他们。”

萧燊含泪点头,将书紧紧抱在怀中。萧桓忽然剧烈咳嗽,咳得说不出话,内侍连忙递上参汤。他喝了两口,缓过气来,指着御案上的遗物:“这些,都交给你了。它们不是摆设,是大吴的根基,是忠良的魂。你要让它们永远留在御书房,让每一代大吴君主都知道,江山不是萧家的私产,是百姓的天下。”

初夏的风带着暖意吹入御书房时,蒙傲的捷报终于送到。萧燊正在为萧桓擦拭谢渊的画像,见内侍捧着染着喜气的捷报进来,当即高声道:“父皇!大捷!蒙将军击退鞑靼,斩敌两万,俘虏八千,鞑靼可汗率残部远遁,十年内不敢再犯!”

萧桓猛地睁开眼,挣扎着要坐起,萧燊连忙扶他靠在枕上,展开捷报读给他听:“蒙将军按《守边录》旧策,在伏兵谷设伏,以火攻冻敌,又令副将从侧翼包抄,合力将敌包围。此战斩敌两万,俘虏八千,鞑靼可汗率残部远遁,还缴获了当年谢太保守边时丢失的弯刀。”

“好,好啊!”萧桓拍着御案,激动得声音发颤,“谢渊,你看到了吗?你的策,还在护着大吴!”他让萧燊取过那柄弯刀,刀鞘上的“忠”字已锈迹斑斑,却依旧锋利。“这刀,你收好。”萧桓摩挲着刀身,“将来你登基,把它和谢渊的遗物摆在一处,让后人都知道,大吴的江山,是靠这样的忠良与良策守住的。”

蒙傲入殿复命时,甲胄上还带着战场的硝烟味。他单膝跪地,将调兵符与弯刀一同举过头顶:“陛下,太子殿下,西北已安!臣按谢太保旧策行事,不负所托!”萧桓望着蒙傲,又看向萧燊,忽然觉得肩头的重担终于有了托付。他颤抖着伸出手,萧燊连忙握住,父子二人的手交叠在御案上,与谢渊的画像形成奇妙的呼应。

“朕的心愿了了。”萧桓松开手,靠在软榻上,目光扫过御案的遗物,又看向萧燊与蒙傲,“有你们在,大吴的江山就稳了。谢渊,朕欠你的,今日总算能用这捷报还清了。”他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意,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脸上,与谢渊画像的光影重叠,宛如两代君臣终于达成了跨越生死的和解。

秋高气爽时,萧桓在太和殿举行监国授权大典——并非传位,而是将朝堂军政大权尽数交予萧燊,自己退居后宫养病。他穿着衮龙袍,由萧燊搀扶着走上丹陛,目光扫过阶下文武百官,最后落在殿外谢渊的祠旗上——那是萧燊特意安排的,旗上“忠肃”二字随风飘扬。“朕在位三十载,功过参半。今日,朕以天子之名,授太子萧燊监国全权,代朕理政。”

萧桓将代表监国权力的鎏金印,谢渊遗策辑要才印代朕理政,别重蹈朕的覆辙萧桓将一枚鎏金监国印交到萧燊手中,而非传国玉玺,印文“东宫监国”四字沉稳有力。“这枚印,是朕当年做太子时所用,”他指着旁侧的谢渊遗物,“它的分量,不及那画像与书册的万分之一。你监国期间,将它们搬入东宫书房,每日见之,便想起‘忠良’二字重千钧,‘百姓’二字大于天。”

蒙傲捧着谢渊的调兵符出列,跪在丹陛之下:“臣蒙傲,愿以谢太保遗策为纲,以手中兵符为证,辅佐太子监国,终身护佑大吴!”周伯衡、郑衡等重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臣等愿辅佐太子监国,承忠良之志,兴大吴盛世!”声浪震得殿角铜铃轻响,如在呼应谢渊当年的忠言。

代朕理政,仪式结束后,萧燊陪着萧桓回到御书房。萧桓重新坐稳软榻,看着萧燊将谢渊的遗物仔细打包,忽然道:“朕当年怕权力旁落,如今亲手将监国之权交你,才懂真正的江山稳固,是让贤能者掌事。你记着,监国不是代朕治国,是替百姓守国——守国之法,都在谢渊的书里。”

萧燊躬身应道:“儿臣以监国之印立誓,必遵父皇教诲,以谢太保遗策为纲,以百姓安乐为本。”他捧着打包好的画像,忽然回头,见萧桓正抚摸案上的调兵符残痕,夕阳将老皇帝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谢渊画像的轮廓渐渐重叠,仿佛两代君臣与一位储君,正完成跨越时光的交接。

萧燊监国的第三年,大吴政通人和。江南水渠全线贯通,灌溉农田三百万亩;西北军户屯田年年丰收,边军粮草自给自足;贤才馆培养的寒门学子遍布朝野,吏治清明。这日,萧燊带着年幼的皇孙来到东宫书房——谢渊的画像与遗策就摆在正中,与御书房当年的模样分毫不差。

“这是谢渊谢太保,”萧燊拿起《民本策》,翻开“民为邦本”

太子伸手抚摸画像中谢渊的浅疤,好奇地问:“父皇,先帝为什么要杀谢太保?”萧燊沉默片刻,答道:“因为先帝怕他功高震主,这是帝王的私心。但先帝后来用一生弥补过错,留着他的遗物警醒自己,也警醒后人——江山不是靠猜忌守的,是靠忠良守的。”

蒙傲此时入内,他已升任兵部尚书,身着绯色朝服,手中捧着新修的《谢忠肃公全集》:“太子殿下,全集已编纂完成,收录了谢太保的所有遗策、奏疏,还有陛下与殿下的批注。臣请以监国令旨,将其列为国子监必读书目,让后世学子都学谢太保的忠直。”

萧燊接过全集,翻开首页,上面是他亲笔题的“孤忠传火,山河永固”八个大字。他望着御书房的烛火,忽然想起先帝临终前的话,想起谢渊画像上的目光。窗外棠树浓荫如盖,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诉说着一段关于忠良、传承与救赎的故事,也像在祝福着这绵延的盛世。

片尾

萧桓晚年居于养心殿西侧的静室,每日都要让内侍将谢渊的遗物取来摆放,萧燊处理完朝政便来陪他,父子二人常常对着画像与遗策,一聊便是半日。萧桓虽不再亲理朝政,却时常以谢渊的旧例提醒萧燊,如何平衡吏治、如何安抚民生,将自己的治国经验与谢渊的遗策融为一体。

蒙傲守边三十年,始终以《守边录》为根本,用谢渊的战术多次击退外敌,鞑靼人尊称他为“蒙铁壁”。他临终前,将谢渊的调兵符交给萧燊,留下遗言:“殿下,谢太保的策,臣守了一辈子,如今交还给您,望您代代相传,护好大吴山河。”

萧燊在位二十载,始终将谢渊的遗物摆在御书房,每日诵读《民本策》。他推行的新政被后世称为“明昌之治”,史官在史书中写道:“明昌盛世,实始于桓帝之悔,成于谢渊之策,固于萧燊之忠。”

卷尾

大吴的御书房内,谢渊的画像与遗策依旧被妥善供奉。每一代新帝登基前,都要以太子身份监国,在画像前立誓:“承忠肃之志,守民本之心。”蒙家后人世代在兵部任职,手持那枚“忠肃”调兵符,守护着大吴的边疆,也守护着谢渊的遗愿。

雁门关的烽火台早已不再燃起狼烟,但台壁上仍刻着谢渊的题字:“守边安民”。当地百姓为他建的祠堂香火鼎盛,来往商旅都会入祠祭拜,祈求平安。祠堂的楹联是萧燊以监国身份亲题:“孤忠留青史,遗策护山河”,字迹苍劲,见证着那段君臣和解、遗策传薪的往事。

江南的谢公渠历经百年风雨,依旧灌溉着万亩良田。渠边的石碑上,刻着谢渊的治水方略与萧燊的推行经过,孩童们在碑前嬉戏,老人们则为他们讲述着谢太保与两位帝王的故事,让那段关于忠良、救赎与传承的往事,永远流传在大吴的山河之间。

御书房的烛火一年又一年地燃烧着,照亮了谢渊的画像,也照亮了大吴的万里河山。那些摆放在案上的遗物,早已不是简单的旧物,而是大吴的精神图腾——忠魂不朽,山河永固。

CC读书推荐阅读: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三国:开局被曹操封护国瑞兽帝王绝宠:不做帝王妃(完结)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超神特种兵王中兴之主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通古今:带国家队下场营救大将军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继承帝位?带着仓库去三国越战的血龙腾中华带着基地回大唐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全家殉国变痴傻,清醒后我权倾朝野!医妃惊世(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红楼:开局定亲秦可卿期待在异世界捡只英灵做妹妹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明骑大明:最狠皇孙,老朱求我别杀了如梦令:明朝三国:摊牌了,我真不是鬼才奉孝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三国:刘备接错人,卧龙误入曹营兴唐七界剑皇弘宋,重生赵车神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我家武将有数据红楼:争锋太后要逆天:将军请上榻三嫁夫君超宠的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开着外挂闯三国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送我和亲?岳父我太想当皇帝了闺秀之媚骨生香天下抗战之召唤千军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大晋皇族大明寒士秦昊是什么小说响马领主:我能抽取骑砍兵种树!大明:我,崇祯皇帝,誓不上煤山布衣:打猎当上土皇帝,不爽就造反决战朝鲜一品农妃
CC读书搜藏榜: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水浒汉窝囊废因为他们缺个好哥哥超神全能兵王回到三国做强者贞观造盛世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无敌赘婿:只想咸鱼的我被迫营业逍遥世子爷猛卒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道魂最强特种兵之龙王小军阀神话三国:我的词条无限提升驻马太行侧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三国:我是曹操外孙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虚构三国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帝国之鹰大唐:爱卿,您就出山吧!乱世边城一小兵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烽火之烈焰兵锋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大明万户侯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我的后宫个个是人才汉末新玄德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白泽府除妖记大安狂婿大秦从抽卡系统开始白衣钟离传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血脉撒满世界倾世桃花之凤凰劫【完结】萌宝:咱家狐仙是情兽我以帝魂镇国运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重生之大鄫皇子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穿越之农家医媳明末最强走私犯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CC读书最新小说: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帝业从捡垃圾开始五世同堂记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水浒宋江,开局我现在火气很大啊大唐:开局暴打宇文化及开局救下必死之人,老朱你别追了重生1949海外争霸曝光朱棣吃猪食,朱元璋笑疯了再造山河三十年诗剑双绝,先揽芳心后揽江山大明博弈靖康逆转:易枫传梦主:从拾荒开始苏维埃之巅:保尔元帅的逆袭朕的大学时代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大殷王朝之墨香剑影太平重生我在澳洲当开荒君王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大明第一权术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朱棣的麒麟逆子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隋未:我穿越皇孙,携系统复隋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美利坚望族画启乾坤宫闱明君路外卖侠闯大周玷污公主被问罪?我掏出AK开局发老婆,我靠妻妾成银河主宰红楼:开局融合项羽模板红楼第一宗师躺平失败,被迫在曹营当大佬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汉末立志传让你当山匪,你抢天下美人建神朝高铭远传奇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魂穿大唐我娶了异父异母的亲姐妹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反击皇宫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萨尔浒幸存者:大明中兴第一战神三国:三姓家奴与大耳贼共谋天下蟠龙谜局大明神医北洋钢铁军魂放羊娃捡到金凤钗天下大乱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