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在短短一个月内便熟练掌握了《算学启蒙》的全部内容,其聪慧与悟性令林芸惊叹。
一日,林芸将黛玉唤至跟前,柔声道:“玉儿,你学得这般快,不如由你来教其他阿哥格格们,如何?”
黛玉闻言,微微一怔,随即低下头轻声道:“娘娘,玉儿年纪尚小,恐怕难以服众……”
林芸笑着拉起她的手,鼓励道:“学问不分长幼,你既已精通,便是最好的老师。况且,这也是锻炼你的机会。”
林芸心里有个计划,若是将来可以,她想建个女子学院,黛玉就是最好的老师。
黛玉抬眼望向林芸,见她目光中满是信任,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郑重地点了点头:“玉儿定不负娘娘所托。”
翌日,十一岁的黛玉便站在学堂的讲台上,面对一众皇子公主和阿哥格格们,开始讲授《算学启蒙》的内容。
起初,众人见她年幼,心中不免轻视,但很快便被她的才学所折服。
黛玉讲解深入浅出,举例生动,甚至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困惑耐心解答。
渐渐地,学堂里的氛围愈发活跃,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弘曜作为皇子,对黛玉的才华尤为钦佩。
课后,他常主动向黛玉请教问题,两人讨论学问时,黛玉的见解每每让他眼前一亮。
一次,弘曜忍不住赞叹道:“林姐姐的数学才学,怕是连太傅也未必及得上。”
黛玉闻言,脸颊微红,轻声道:“六阿哥过奖了,玉儿不过是略懂皮毛。”
黛玉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宫廷。
王爷们的福晋们听闻贵妃身边的黛玉还是一位才女,年纪轻轻便精通西洋算学,纷纷心生好奇。
她们借着探望皇子公主的机会,特意来学堂一睹黛玉的风采。
见到黛玉举止端庄、谈吐不凡,福晋们无不称赞,私下里更是动了心思:
“若是能将这样的才女娶回家中,岂不是家族的福气?”
消息传到宫外,连贾家也听说了黛玉的盛名。
贾政这些年在工部员外郎的位置上始终不得升迁,心中郁结难解。
一日,王夫人试探着对他说道:“老爷,听说大姑娘在宫里颇得贵妃娘娘的赏识,如今还教起了皇子公主们的学问。若是她能帮衬家里一二,或许……”
贾政眉头一皱,打断道:“妇人之见!林丫头能有今日,全凭她自己的本事。贾家若想出头,还得靠自家的儿孙争气!”
话虽如此,他心中却也不免泛起一丝苦涩,这些年也不知是否得罪了什么人,每每升迁都无望,反而妹夫越发频频高升,如今已做到了江南总督。
若是当初宝玉能与黛玉结亲,如今贾家也能沾些光。
而此时的贾宝玉,早已不复当年的年少无知。
白日里,他浑浑噩噩地去家塾混日子,晚上回到房中,薛宝钗便来与他说话。
起初,宝玉还觉得宝钗温柔体贴,可日子久了,她的殷勤反倒让他感到厌烦。
一次,宝钗又提起黛玉入宫之事,叹息道:“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费那些心思。”
宝玉听罢,心中烦闷,敷衍几句便转身离去。
薛宝钗望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黯然。
她原以为嫁给宝玉是最好的选择,可如今看来,宝玉的心始终不在她身上。
她想起宫中的黛玉,心中更是酸涩难言:“若是当初进宫的是自己,或许……”
与此同时,宫中的黛玉对这些纷扰浑然不觉。
她全心投入教学,闲暇时仍会向林芸请教更深的学问。
林芸见她进步神速,便将《物理初探》的手稿交给她研读。
黛玉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学习,很快又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一日,雍正来学堂巡视,见黛玉正在讲解杠杆原理,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
他悄悄驻足聆听,直到课程结束才现身。
众人慌忙行礼,雍正摆手笑道:“不必多礼。朕见林姑娘讲得精彩,忍不住多听了一会儿。”
黛玉低头行礼,轻声道:“皇上过奖了,玉儿只是转述娘娘所授。”
雍正点头赞许:“不骄不躁,很好。”他转向林芸,笑道,“爱妃慧眼识珠,培养了一位才女。”
林芸莞尔一笑:“是玉儿自己聪慧,臣妾不过是稍加引导。”
此后,黛玉的名声更盛。王爷们纷纷向雍正暗示,希望能与林家结亲。
雍正心知肚明,却未置可否,只是私下对林芸说道:“黛玉年纪尚小,婚事不必急于一时。倒是她的才学,将来必有大用。”
林芸深以为然,点头道:“皇上圣明。玉儿的婚事,的确应当慎重。”
然而,外界的风言风语还是传到了黛玉耳中。
一日夜里,她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百感交集。
她想起幼时在贾府的时光,又想起如今在宫中的生活,不禁轻声叹息。
这时,林芸悄然走到她身旁,柔声问道:“玉儿,可是有心事?”
黛玉连忙起身行礼,摇头道:“娘娘多虑了,玉儿只是有些累了。”
林芸拉着她坐下,温声道:“你我之间,不必见外。若有心事,但说无妨。”
黛玉沉默片刻,终于低声道:“娘娘,玉儿听说……有人想提亲。”
林芸微微一笑:“玉儿可是为此烦恼?”
黛玉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玉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林芸拍了拍她的手,柔声安慰:“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长。
有件事我没告诉你,我已向皇上请旨,你的婚事由你自己做主。”
黛玉眼眶微红,感激地说道:“多谢娘娘。”
自入宫以来,娘娘对她如姐如母,她一直心存感激,如今有了这个旨意,她再也不用担心外面的风言风语了。
想到此,她突然跪在林芸面前说道:“娘娘待我如再生母亲,请受玉儿一拜。”说完便叩首痛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