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实验室的向光性与星图密码
夏末的晨光带着温润的暖意,透过落地窗斜斜洒在阳台的实验台上。叶之澜靠在铺了软垫的藤椅上,膝头放着一本淡蓝色封面的孕期日记,指尖轻轻划过纸上刚写下的字迹,目光落在不远处正蹲在地上的两个小身影上。孕21周+3天的孕肚已经很明显,予安和予宁像是有了固定的作息,每天清晨这个时候,总会轻轻动几下,像是在呼应阳台上的热闹。
“姐姐你看!这两株怎么歪了?”萧汀的声音带着焦急,打破了晨间的宁静。他指着羊粪组的绿豆盆,小眉头拧成了疙瘩。原本长势最喜人的羊粪组,有两株豆芽的茎秆明显向西侧倾斜,顶端的嫩芽几乎要贴到土壤边缘,和其他直立挺拔的幼苗形成了鲜明对比。
叶澜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鼻尖几乎要碰到土壤:“昨天还好好的呀,怎么一夜之间就歪了?”她伸手轻轻碰了碰倾斜的茎秆,质地脆嫩却带着韧劲,“不是被风吹的,也没有虫子咬的痕迹。”
姐弟俩立刻凑在一起翻看之前的实验记录,萧汀指着“环境记录”一栏念道:“昨天温度23c,湿度58%,浇水20毫升,和前几天一样呀。”叶澜则盯着花盆摆放的位置:“我们一直把三个盆放在阳台西侧的窗台上,光照应该是一样的吧?”
“会不会是土壤松紧度不一样?”萧汀突然提议,伸手想挖开土壤看看,被叶澜连忙拦住:“不行,会伤到根系的,实验就不准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小脸都垮了下来。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焦急的模样,放下孕期日记,缓缓站起身走到他们身边:“别急呀,科学实验就是这样,总会遇到意外情况。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倾斜的方向,再想想可能的原因。”她指着豆芽倾斜的方向,“你们看,它们都是朝着窗户外面歪的,而窗户外面是东边,早上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来,是不是和光照有关系?”
“光照?”萧汀眼睛一亮,“我们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过‘植物向光性’,说植物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难道是这个原因?”
叶澜点点头:“有可能哦,但我们要怎么验证呢?”
就在这时,萧凡端着早餐走了过来,手里还端着一杯温牛奶递给叶之澜:“我刚才在厨房就听到你们的讨论了。”他放下餐盘,目光落在倾斜的豆芽上,“之澜说得有道理,大概率是向光性导致的。阳台西侧的窗台,早上只有东侧有直射光,豆芽为了吸收更多阳光,就会朝着东边倾斜。”
“那怎么证明呢?”叶澜追问道,小脸上满是求知欲。
萧凡笑了笑,放下餐盘:“我们可以做一个简易的光照控制盒。”他转身走进储物间,很快翻出几个硬纸板箱、剪刀和透明胶带,“我们用纸箱做两个小盒子,一个只在东侧留一条缝,让光线只能从东边照进来;另一个四面都留缝,保证光照均匀。然后把这两株倾斜的豆芽分别移进去,看看它们会不会继续倾斜。”
叶之澜连忙扶着藤椅坐下,叮嘱道:“小心点,别累着。”萧凡回头冲她笑了笑,眼神温柔:“放心,这点活不算什么。”他蹲在地上裁剪纸箱,萧汀帮忙递胶带,叶澜则在一旁指导:“姐姐,我们要确保两个盒子的大小一样,里面的土壤也要和原来的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只有光照这一个变量。”
叶之澜靠在椅背上,看着丈夫和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嘴角噙着温柔的笑意。萧凡的动作麻利又细致,裁剪纸箱时特意避开了锋利的边缘,还在盒子内侧贴了一层软纸,防止划伤豆芽;萧汀则学着爸爸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从原盆里挖出倾斜的豆芽,连带着周围的土壤一起,轻轻放进新的盒子里;叶澜在旁边拿着喷壶,时不时补充一点清水,保持土壤湿度和原盆一致。
“好了,这是‘单侧光照组’,这是‘均匀光照组’。”萧凡把两个做好的控制盒放在阳台的同一位置,确保周围环境温度一致,“我们每隔两个小时记录一次茎秆的倾斜角度,看看会不会有变化。”
萧汀立刻拿出实验记录本,在新的一页画了两个盒子的示意图,标注上“单侧光照(东)”和“均匀光照”,下面列着“时间、倾斜角度、嫩芽状态”等项目:“现在是早上八点,单侧光照组的倾斜角度是15度,均匀光照组是0度。”他认真地用直尺测量后写下数据,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太阳。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样子,低头摸了摸孕肚,轻声说:“予安、予宁,你们看哥哥姐姐多认真呀,遇到问题不慌不忙,还会想办法验证。以后你们也要这样哦。”话音刚落,腹中就传来轻轻的胎动,像是在回应她的话。
“宝宝动了?”萧凡立刻放下手里的工具,走到叶之澜身边,弯腰把耳朵贴在她的孕肚上,脸上满是温柔,“是不是也在为哥哥姐姐加油?”叶之澜笑着点点头,伸手抚摸着萧凡的头发:“刚才我说要向哥哥姐姐学习,他们就动了一下,好像听懂了。”
萧汀跑过来,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把耳朵贴在孕肚上,小耳朵轻轻颤动:“予安、予宁,等实验有结果了,我第一个告诉你们!”叶澜则蹲在旁边,轻声补充:“还要告诉你们什么是向光性,让你们也当小小科学家。”
上午十点,姐弟俩准时来记录数据。单侧光照组的豆芽倾斜角度已经变成了23度,茎秆明显朝着东侧的缝隙方向弯曲;而均匀光照组的豆芽依然直立,嫩芽还长高了一点点。“真的是向光性!”萧汀兴奋地跳了起来,“姐姐你看,单侧光照的豆芽歪得更厉害了!”
叶澜认真地记录着数据,点点头说:“我们之前把花盆放在西侧窗台,只有东边能照到直射光,所以豆芽就朝着东边长,时间久了就倾斜了。”她抬头看向萧凡,“爸爸,那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呀?”
萧凡坐在叶之澜身边,拿起她的孕期日记,翻到空白页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植物的茎尖会分泌一种叫‘生长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促进细胞生长。但生长素很怕光,遇到光就会跑到背光的一侧。这样一来,背光侧的细胞长得快,向光侧的细胞长得慢,茎就会朝着有光的方向弯曲了。”
“就像小朋友赛跑,一边跑得多,一边跑得少,就会朝着跑得慢的那边歪?”萧汀歪着脑袋问。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萧凡笑着点点头,“你们可以把茎秆想象成一队小朋友,背光侧的小朋友跑得飞快,向光侧的跑得慢,队伍自然就倾斜了。”
叶之澜听得入了迷,伸手轻轻抚摸孕肚:“予安、予宁,听懂了吗?植物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呢。”腹中的双胞胎像是有了感应,又轻轻动了几下,引得萧汀连忙凑过去:“它们肯定听懂了,在为我们鼓掌呢!”
叶之澜看着眼前温馨的一幕,拿起笔在孕期日记里写道:“今天和萧凡、澜澜、汀汀一起做了向光性补充实验,孩子们的好奇心和专注力让人感动。予安和予宁似乎也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胎动变得格外温柔。原来科学探索不仅能让孩子们成长,还能成为我们一家最温暖的纽带。”
下午的时候,萧凡收到了一个来自草原的快递包裹。拆开一看,里面是牧民大叔寄来的草原牧草照片和一包新收集的草原土壤样本,还有一张手写的便签:“萧凡兄弟,按照孩子们说的方法施肥后,牧草长得特别好,蜜蜂也比以前多了!这是最近拍的照片,还有草原的土壤,让孩子们对比看看和城市的土壤有什么不一样。”
“大叔寄照片和土壤来了!”萧凡把包裹拿到阳台上,叶之澜立刻扶着藤椅站起来,姐弟俩更是兴奋地围了过来。照片上的草原一片翠绿,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吃草,几只蜜蜂停在紫色的野花上,画面生机勃勃。
“哇!草原的牧草比照片上看起来更绿!”叶澜指着照片说,“你看,这一片牧草长得多茂盛,比我们上次去的时候还要好。”萧汀则盯着照片里的蜜蜂:“这些蜜蜂和我们收到的样本一样,绒毛好密呀!”
萧凡把土壤样本倒进一个白色的托盘里,和姐弟俩之前从公园挖来的土壤放在一起:“你们可以对比一下两种土壤的颜色、颗粒大小,还有湿度。”叶之澜立刻拿来放大镜,蹲在托盘旁边仔细观察:“草原的土壤颜色更深,是黑褐色的,颗粒更细;城市的土壤是黄褐色的,里面有很多小石子。”
“我们可以做个土壤湿度测试!”萧汀跑回房间拿出湿度计,分别插入两种土壤中,“草原土壤湿度45%,城市土壤湿度32%。”他认真地记录在实验本上,“大叔说草原最近下过几场小雨,所以湿度更高。”
叶之澜看着两种土壤,突然提议:“我们可以把草原土壤和城市土壤分别装在两个盆里,都种上绿豆,看看会不会和之前的实验结果不一样?”
“这个主意好!”萧凡立刻表示支持,“这样可以验证土壤本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是一个很好的对照实验。”他转身去拿新的陶瓷盆,叶之澜则扶着叶之澜的肩膀,轻声说:“妈妈,你觉得草原土壤里的有机质会不会更多?”
叶之澜笑着点点头:“很有可能哦。草原的牛羊粪便和牧草落叶会变成有机质,让土壤更肥沃。你们可以在实验记录里重点观察幼苗的生长速度和叶片颜色,就能知道哪种土壤更适合绿豆生长了。”
就在姐弟俩准备新的土壤对比实验时,萧汀突然想起了什么,跑到书桌前拿起昆虫样本盒:“对了爸爸,我们之前发现草原蜜蜂的翅膀有划痕,是不是和草原的土壤颗粒物有关?”他指着盒子里的蜜蜂,翅膀上确实有几道细微的白色痕迹。
萧凡接过样本盒,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有可能。草原上的风沙会带来一些细小的颗粒物,蜜蜂飞行的时候,这些颗粒物可能会刮到翅膀上。”他想了想,“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颗粒物收集实验,看看草原和城市的空气里,颗粒物的数量和大小有什么不一样。”
叶之澜立刻来了兴趣:“怎么收集呀?”
“用透明胶带就可以。”萧凡找来几卷透明胶带,“我们把胶带粘面朝上贴在卡片上,分别放在阳台和草原(让大叔帮忙),过几天收回来,用放大镜观察胶带上粘到的颗粒物,就能对比了。”他一边说一边制作收集卡,在卡片上标注好“城市-阳台”“草原-牧场”的字样,“我今天就联系大叔,让他帮忙在草原上放置收集卡。”
叶之澜坐在旁边,看着萧凡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暖意。他总是这样,能精准地捕捉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支持他们的探索。她拿起手机,拍下孩子们认真观察土壤的样子,又拍下萧凡制作收集卡的侧脸,然后点开孕期日记,把这些照片插入进去,配文:“萧凡总能给孩子们的探索带来新的灵感,也给这个孕期带来了无数温暖。看着他和孩子们一起忙碌的样子,突然觉得,最好的家庭时光,就是这样彼此陪伴,共同成长。”
夜幕悄悄降临,城市的灯光渐渐亮起,星空也慢慢爬上深蓝色的天幕。萧凡按照约定,把天文台寄来的星图盘搬到阳台上,叶之澜则拿着气象记录手册,坐在旁边的藤椅上。姐弟俩洗漱完毕,立刻跑到阳台,围在星图盘旁边。
“爸爸,这个怎么用呀?”叶澜好奇地用手指拨动星图盘上的刻度圈。
萧凡耐心地讲解:“这个星图盘可以根据日期和时间,显示出对应的星空。你们看,这里是日期刻度,这里是时间刻度,我们把今天的日期和现在的时间对准,就能看到今晚的星空了。”他转动刻度圈,星图盘上的星座图案立刻清晰起来,“你们看,这是北斗七星,这是北极星。”
“和我们在草原看到的一样!”萧汀兴奋地指着星图盘,“那天晚上我们就是靠着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
叶之澜翻开气象记录手册,上面有详细的月相观测表格:“我们今天晚上要记录月相的形状、位置,还有气温和湿度。”她念着手册上的说明,“月相分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今天是农历十一,应该是上弦月之后,满月之前。”
萧凡抬头看向天空,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像一把弯弯的银镰刀挂在天边:“你们看,今天的月亮是凸月,右侧明亮,左侧稍暗。”他拿出卷尺,测量了月亮到地平线的角度,“高度角大约45度。”
萧汀负责记录气温和湿度:“气温20c,湿度65%。”叶澜则在表格上画出月亮的形状,标注好观测时间和高度角。叶之澜靠在藤椅上,看着丈夫和孩子们专注的样子,指尖轻轻抚摸孕肚,轻声说:“予安、予宁,今晚的月亮真圆呀,你们看到了吗?”
腹中的双胞胎轻轻动了一下,像是在回应。萧凡注意到叶之澜的动作,走过来坐在她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累不累?要不要回房间休息一会儿?”
叶之澜摇摇头,笑着说:“不累,看着你们观测,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她抬头看向星空,“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观星吗?那时候我们还没结婚,在郊外的山顶,你给我讲星座的故事。”
“当然记得。”萧凡的声音温柔,“你那时候还说,以后要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观星,没想到现在不仅有了澜澜和汀汀,还有了予安和予宁。”他低头摸了摸叶之澜的孕肚,“时间过得真快。”
“是呀,”叶之澜靠在他的肩膀上,“看着孩子们对科学这么感兴趣,我就想起我们小时候。你小时候是跟着爸爸观星,我是跟着爷爷养花,现在我们把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传给了孩子们。”
萧汀突然跑过来,拉着他们的手:“爸爸妈妈,我们以后每天晚上都一起观星好不好?张教授说,要记录满29.5天,才能完整观察一个月相周期。”
“好呀。”萧凡笑着答应,“我们全家一起,把月相、气温、植物生长还有宝宝的胎动都记录下来,说不定能发现更有趣的关联。”
叶澜也跟着点头:“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家庭观测日志’,每个人都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那个晚上,阳台的灯光亮了很久。萧凡和孩子们一起调整星图盘,核对星座的位置;叶之澜坐在藤椅上,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在孕期日记里写下感受;予安和予宁时不时轻轻动几下,像是在参与这场跨越星空与生命的探索。
接下来的几天,阳台实验室变得更加忙碌。姐弟俩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记录绿豆的生长情况,羊粪组的幼苗已经长到了5厘米,叶片翠绿肥厚;鸟粪组次之,长到了3.8厘米;有机肥组也赶上了进度,长到了2.5厘米。而那两株倾斜的豆芽,在单侧光照组里倾斜角度越来越大,在均匀光照组里则慢慢恢复了直立。
“向光性实验成功了!”萧汀拿着实验本,兴奋地跑到叶之澜身边,“你看,单侧光照组的豆芽倾斜了45度,均匀光照组的已经完全直立了。”
叶之澜看着记录数据,笑着说:“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植物的向光性确实会导致茎秆倾斜。你们可以把这个补充实验的结果写进报告里,让报告更完整。”
萧凡则帮孩子们整理土壤对比实验的准备工作,两个新的陶瓷盆已经装满了草原土壤和城市土壤,姐弟俩挑选了10颗颗粒饱满的绿豆,分别种了进去。“我们每天同一时间浇水、记录,看看哪种土壤的绿豆先发芽。”叶澜在实验本上标注好“草原土壤组”和“城市土壤组”,眼神里满是期待。
颗粒物收集卡也已经布置好了,阳台的收集卡贴在窗户外侧,草原的收集卡则由牧民大叔帮忙放置在牧场的空地上。萧汀每天都会去看看阳台的收集卡,时不时用放大镜观察上面有没有粘到颗粒物。
晚上的星空观测成了全家的固定节目。萧凡负责调整星图盘,叶之澜负责记录气温和湿度,姐弟俩负责观察月相和星座,叶之澜则坐在旁边,感受着胎动,偶尔补充几句自己的发现。“今天的月亮比昨天更圆了,予安刚才动了三下。”叶之澜轻声说,萧汀立刻在“胎动记录”一栏写下“3次”。
孕22周+2天的晚上,孩子们睡下后,萧凡悄悄收拾着阳台实验室。他把姐弟俩的实验报告分类整理好,放进一个透明的文件夹里,又把叶之澜的孕期日记放在旁边,然后拿出一张标签纸,认真地写下“家庭探索系列——第一阶段”。
叶之澜起来喝水,看到萧凡在阳台忙碌的身影,轻轻走了过去。夜色里,阳台的小灯泛着柔和的暖光,将他的侧脸勾勒得格外温柔。萧凡正小心翼翼地把孩子们的实验记录本、昆虫标本盒、星图盘一一归位,动作轻缓,生怕惊扰了熟睡的孩子。
“还没睡?”叶之澜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抱住他的腰,脸颊贴在他的背上,感受着熟悉的温度。孕肚微微抵着他的后背,像是两个小生命也在悄悄贴近父亲。
萧凡转过身,顺势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微凉的夜风气息:“刚把东西收拾好,怕明天孩子们找起来不方便。”他低头看向她的孕肚,伸手轻轻抚摸,“予安和予宁今天乖不乖?”
“挺乖的,晚上观测月相的时候动了四次,像是在跟着我们一起数星星。”叶之澜笑着说,拉着他在藤椅上坐下,“你看你,把这里收拾得这么整齐,比我还细心。”
萧凡拿起旁边的透明文件夹,里面装着姐弟俩的绿豆实验报告、昆虫对比报告,还有刚起步的土壤对比实验计划:“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心血,得好好收着。等他们长大了,翻出来看看,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他翻到绿豆实验的补充报告,上面有萧汀画的向光性实验示意图,还有叶澜用彩笔标注的关键数据,“你看,汀汀画的生长素分布示意图,还挺像那么回事。”
叶之澜凑过去看了一眼,忍不住笑了:“还不是你教得好,用赛跑的比喻跟他解释,他一下子就懂了。”她拿起自己的孕期日记,翻开最新的一页,上面贴着白天拍的照片:萧凡帮孩子们做光照控制盒、姐弟俩观察草原土壤、全家一起调试星图盘,每张照片下面都有她手写的备注。
“我今天在日记里写了,”叶之澜轻声说,“我们现在做的,不只是陪孩子们探索科学,更是在给这个家搭建一座‘时光桥’,一边连着我们的童年,一边通向孩子们的未来。你小时候跟着爸爸观星,我跟着爷爷养花,现在我们带着澜澜和汀汀做实验、看星空,以后予安和予宁长大了,也会带着他们的孩子继续这份探索吧。”
萧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窗外的星空。夜色浓稠,星星像是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明亮而静谧。远处的城市灯光点点,与星空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温柔的夜景图。
“会的。”萧凡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份对自然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会像血脉一样传承下去。”他转头看向叶之澜,眼底满是柔情,“就像这阳台实验室,它不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角落,更是我们家的‘传承基地’。以后不管孩子们走多远,想起这里的绿豆芽、昆虫标本、星图盘,就会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这些日子。”
他伸手拂去她脸颊上的一缕碎发,继续说道:“等土壤对比实验有了结果,我们就把数据发给牧民大叔,让他看看草原土壤和城市土壤的差异。还有颗粒物收集卡,过几天大叔那边应该就能寄回来了,到时候我们一起陪孩子们分析,看看草原和城市的空气里,到底藏着什么不一样的秘密。”
叶之澜点点头,靠在他的肩膀上,感受着他平稳的心跳。夜风轻轻吹过阳台,带来阵阵薄荷的清香——那是他们之前种的薄荷,在月相的滋养下,长得愈发茂盛。腹中的予安和予宁像是感受到了父母的温情,轻轻动了一下,幅度不大,却格外清晰。
“你感觉到了吗?”叶之澜拉着萧凡的手放在孕肚上,“他们好像在回应我们。”
萧凡的手掌轻轻覆在上面,温热的触感透过衣物传递过去,很快,又一次轻柔的胎动传来,像是小拳头在轻轻敲击。萧凡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柔软,嘴角扬起温柔的笑意:“是在说,他们也想快点加入我们的探索队伍吧。”
“说不定是呢。”叶之澜笑着说,“等他们再大一点,我们就带着他们去草原,看看牧民大叔的牧场,找找那些我们记录过的蜜蜂和蚜虫,再在草原上看一次流星,完成澜澜和汀汀没做完的生态循环实验。”
“好。”萧凡答应着,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来,“等你孕中期稳定了,我们就规划行程。牧场那边我已经问过了,有适合孕妇住的民宿,医疗设施也方便。到时候我们带着孩子们的实验报告,一边旅行,一边验证我们的实验结论,肯定会很有意义。”
他拿起旁边的星图盘,借着阳台的灯光,轻轻转动刻度圈:“你看,现在这个时间,草原上的星空应该比城市更清晰。北斗七星会更亮,银河也能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在草原上搭建一个临时观测点,记录流星次数和月相变化,再和城市的观测数据做对比,看看环境对星空观测的影响。”
叶之澜静静地听着,心里满是期待。她能想象出那样的画面:草原的夜晚,凉风习习,篝火旁,萧凡带着孩子们调试观测工具,她坐在旁边的折叠椅上,抱着两个刚学会翻身的小宝宝,看着星空下一家人的身影,温馨而美好。
“对了,”萧凡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今天下午我联系了天文台的张教授,跟他说了孩子们想研究‘胎动与月相关联’的想法,教授说这个选题很有意思,还推荐了几本适合青少年的生物节律科普书,明天我就去买回来,让澜澜和汀汀先看看,说不定能给他们更多启发。”
“真的吗?”叶之澜眼睛一亮,“那太好了,孩子们肯定会很开心。他们今天还在说,想把胎动记录也加入月相观测日志里,看看满月的时候胎动会不会更多。”
“当然是真的。”萧凡笑着说,“教授还说,如果孩子们能坚持记录完整个孕期,数据足够完整,说不定还能作为青少年生物节律研究的补充案例,和之前的星空观测数据一起发表。”
叶之澜靠在他的肩上,心里充满了感动。萧凡总是这样,无论孩子们的想法多么天马行空,他都会尽全力支持,甚至帮他们对接更多资源,让这些看似幼稚的探索变得更有意义。而这份支持,也让她的孕期充满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时间不早了,该回房间休息了。”萧凡扶着叶之澜站起来,小心翼翼地扶着她的腰,“明天还要陪孩子们观察绿豆的生长情况,还要给草原的收集卡做记录,得养足精神。”
叶之澜点点头,跟着他往房间走。走到阳台门口,她回头望了一眼:实验台上的绿豆盆整齐排列,星图盘静静地躺在角落,孕期日记和孩子们的实验报告放在一起,在夜色里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里不仅是一个实验室,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探索的小天地,承载着一家人的期待与温情。
回到房间,萧凡帮她铺好被子,又倒了一杯温水放在床头:“夜里要是渴了,记得喝点水,别自己下床。”
叶之澜躺在床上,看着萧凡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最好的婚姻,大概就是这样:你懂我的温柔,我懂你的付出;你支持我的热爱,我陪伴你的成长。而最好的家庭,就是一家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把简单的探索变成传承。
萧凡躺在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睡吧,明天又是充满惊喜的一天。说不定我们的绿豆芽又长高了,草原的收集卡也有消息了。”
叶之澜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意。腹中的予安和予宁像是感受到了宁静的氛围,不再胎动,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她能想象到明天的场景:孩子们早早起床,兴奋地跑到阳台记录数据;萧凡帮他们准备实验材料,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而她,坐在藤椅上,一边感受着宝宝的动静,一边记录着这温馨的一切。
夜色渐深,城市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阳台的小灯还在默默亮着,像是在守护着这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家庭。而阳台实验室里的绿豆芽,还在悄悄生长;星图盘上的星座,还在静静闪耀;那份关于爱与传承的探索,也在夜色中,慢慢酝酿着新的惊喜。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阳台时,萧汀已经踩着小凳子,趴在实验台边观察绿豆了。“姐姐!你快来看!草原土壤组的绿豆发芽了!”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打破了晨间的宁静。
叶澜揉着眼睛跑过来,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草原土壤组的盆里,已经冒出了几颗白色的嫩芽,长度大约0.3厘米,顶着湿润的土壤,像是在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真的发芽了!比城市土壤组的早了一天!”叶澜也兴奋地叫了起来,连忙拿起实验记录本,“快记录下来,今天是孕22周+3天,草原土壤组绿豆发芽,长度0.3厘米,城市土壤组暂无发芽迹象。”
叶之澜被孩子们的声音吵醒,慢慢走到阳台。萧凡已经端着早餐走了过来,看到发芽的绿豆,笑着说:“看来草原土壤的肥力确实更足,有机质含量更高,所以绿豆发芽更快。”他把温牛奶递给叶之澜,“快尝尝,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玉米粥。”
叶之澜接过牛奶,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暖意。萧汀正用放大镜观察嫩芽的形态,叶澜则在旁边补充记录土壤湿度和温度。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喜悦的气息。
“妈妈,你看这嫩芽的根好长呀!”萧汀指着嫩芽下面细细的白色根须说,“比我们之前羊粪组的绿豆根须还长。”
叶之澜凑过去看了一眼,笑着说:“这是因为草原土壤更疏松,根须更容易往下生长。你们可以把根须长度也记录下来,作为后续对比的依据。”
萧凡坐在叶之澜身边,拿起她的孕期日记,翻开新的一页:“我来帮你记录今天的胎动情况吧,早上到现在,予安和予宁动了几次?”
“两次,刚才孩子们喊的时候动了一次,现在又动了一次。”叶之澜低头摸了摸孕肚,“好像每次孩子们有新发现,他们都会跟着兴奋。”
萧凡拿起笔,在日记上认真写下:“孕22周+3天,晨间7点15分,澜澜、汀汀发现草原土壤组绿豆发芽,予安、予宁胎动两次,力度轻柔,似呼应姐姐弟弟的喜悦。”
就在这时,萧凡的手机响了,是牧民大叔打来的视频电话。接通后,屏幕里出现了牧民大叔黝黑的笑脸,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萧凡兄弟,你们让我放的颗粒物收集卡,我收回来了,现在给你们看看!”
大叔拿着几张透明卡片对着镜头,卡片上的透明胶带上,粘满了细小的颗粒物,大多是浅褐色的粉末状,看起来格外细腻。“草原上的颗粒物不多,都是些牧草的粉末和少量沙土,你们那边的怎么样?”
萧凡把手机对准阳台的收集卡:“大叔你看,我们这边的收集卡上,颗粒物更多,还有一些黑色的小颗粒,可能是汽车尾气和灰尘。”
姐弟俩凑到手机屏幕前,仔细对比着两张收集卡:“大叔,草原的颗粒物比城市的细好多!”萧汀说。
“对呀,而且数量也少。”叶澜补充道,“这是不是说明草原的空气比城市更干净?”
牧民大叔笑着点点头:“那是肯定的!我们这边没有工厂,也没有多少汽车,空气都是清新的牧草香。你们说的蜜蜂,现在越来越多了,我按照孩子们说的,在蜜蜂访花的时间段不喷洒驱虫剂,现在牧场的野花都开得更艳了!”
视频里,大叔还特意拍了牧场的蜜蜂,几只毛茸茸的蜜蜂停在野花上采蜜,翅膀上没有明显的划痕,状态格外好。“你们看,这些蜜蜂是不是比之前寄给你们的样本更有精神?”
“是呀是呀!”姐弟俩齐声说,“它们的翅膀更透明,绒毛也更密!”
挂了视频电话,萧汀立刻拿出实验本,开始记录颗粒物收集卡的对比结果:“草原收集卡:颗粒物少,多为浅褐色粉末,无黑色颗粒;城市收集卡:颗粒物多,含浅褐色粉末和黑色小颗粒,大小不均。”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转头对萧凡说:“看来我们可以把这个对比结果加入昆虫报告里,证明环境空气质量对昆虫的生长状态有影响。”
“我也是这么想的。”萧凡点点头,“等过几天,我们把收集卡拿到学校的实验室,请老师帮忙用显微镜放大看看,就能更清楚地对比颗粒物的大小和成分了。”
上午的时光,就在忙碌而充实的探索中悄悄流逝。姐弟俩完善了颗粒物对比记录,补充了绿豆发芽的详细数据,还开始整理向光性实验的总结报告。叶之澜坐在旁边,一边陪着他们,一边在孕期日记里写下这些点滴,偶尔感受到胎动,就停下来和宝宝们说说话。
萧凡则联系了天文台的张教授,把“胎动与月相关联”的初步记录发给了他,教授很快回复,称赞孩子们的观察很细致,还建议他们增加记录频率,不仅要记录胎动次数,还要记录胎动的力度和持续时间,这样数据会更完整。
“教授说我们的记录方法很科学!”萧凡把手机递给孩子们看,“他还说,等我们记录满一个月相周期,就帮我们分析数据,看看胎动和月相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关联。”
姐弟俩兴奋地跳了起来,萧汀立刻拿出月相观测日志,在后面加了“胎动力度”“持续时间”两栏:“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记录三次胎动情况,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
叶之澜笑着说:“好呀,妈妈陪你们一起记录,争取让数据更准确。”
中午吃过饭,叶之澜靠在沙发上休息,萧凡则陪着孩子们在阳台做实验。他们把草原土壤和城市土壤分别取样,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萧汀负责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叶澜负责记录观察结果:“草原土壤里有很多细小的植物纤维,还有一些微生物的痕迹;城市土壤里的小石子更多,植物纤维很少。”
萧凡在旁边补充道:“这些植物纤维就是有机质分解后的产物,能给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所以草原土壤里的绿豆发芽更快。”
叶之澜躺在沙发上,听着他们的讨论声,心里满是安宁。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腹中的宝宝们安静地睡着,一切都那么美好。她拿起孕期日记,翻到第一页,上面写着她刚怀孕时写下的话:“希望这个孕期,能和萧凡一起,给澜澜和汀汀更多陪伴,也给未出生的宝宝们,留下最温暖的初体验。”
现在看来,她不仅做到了,还收获了更多。这个孕期,因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变得格外充实而有意义;因为萧凡的陪伴与支持,变得格外温暖而安心;而予安和予宁的到来,也让这个家庭的探索精神有了新的传承。
傍晚时分,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城市的灯光渐渐亮起。全家又一次来到阳台,开始了每天的星空观测。萧凡调整好星图盘,今天的月亮比昨天更圆了一些,像是一块被啃过的月饼,挂在深蓝色的天幕上。
“今天的月相是凸月,高度角60度,气温19c,湿度62%。”叶澜念着记录的数据,萧汀在旁边认真地写着。
叶之澜靠在萧凡怀里,感受着胎动,轻声说:“予安和予宁今天动了六次,比昨天多了两次。”
萧凡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说不定真的和月相有关,等我们记录满29.5天,就能找到答案了。”
夜色渐浓,阳台的灯光依旧明亮。绿豆芽在土壤里悄悄生长,昆虫标本在盒子里静静陈列,星图盘上的星座依旧闪耀,而这个充满爱与探索的家庭,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故事。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也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有多少惊喜,但他们知道,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带着爱去陪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会变得格外有意义。
阳台实验室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而这份关于科学、关于爱、关于传承的故事,也在夏末的星空下,慢慢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