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制造出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天文仪器,着作《灵宪》《算罔论》,奠定了古代天文数学基础;创作《二京赋》《归田赋》等名篇,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南阳的一个官宦世家。到了张衡出生以后,家道已经中落了。
十五岁那年,张衡离开家乡外出游学。经过刻苦学习,张衡通晓五经六艺。在洛阳期间,他结识了经学家马融、政论家王符、书法家崔瑗等人,常常和他们探讨学问,学识越来越深厚。
公元100年,南阳太守鲍德听说张衡的才名,又因为是同乡,便邀请他担任南阳主簿,负责文书工作。张衡欣然应允,协助鲍德推行农桑、兴办教育,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当时东汉的王侯贵族生活奢侈无度,张衡看了十分痛心,就想效仿班固的《两都赋》,写文章来批判这种现象。他花费十年时间,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二京赋》。
在《西京赋》里,他对于统治阶级的奢侈无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百姓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苛政,天下人都怨恨这种残酷的剥削。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修建宫殿,模仿镐京,皇宫里高耸入云的楼阁,覆盖南山。赋税征收殆尽,民力消耗一空,然后又收取更多的赋税,用严酷的刑罚威慑百姓。”而《东京赋》则明确指出奢侈享乐的危害:“如今权贵子弟如果喜欢搜刮百姓来寻欢作乐,就会引起百姓的怨恨和叛乱,要知道,水既能让船航行,也能让船倾覆啊。”
《二京赋》传开后,轰动一时,人们都称赞它寓意深刻,连后来的祢衡、杨修都比不上。张衡也因此成为当时着名的辞赋家。
公元108年,鲍德升任大司农,调离南阳,张衡便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专心钻研天文、历法和哲学,尤其深入研究了扬雄的《太玄经》。他曾对崔瑗说:“我读了《太玄经》,才知道扬雄对天地大道的研究如此精深,这部书可以和五经相媲美,能让人深入理解阴阳变化的道理,是汉朝建立两百年以来的重要着作。”
公元111年,汉安帝听说张衡擅长天文历法等学问,便下令公车署专门征召他入京,任命他为郎中,后来又升任尚书侍郎。
公元115年,张衡调任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文、历法、祭祀和记录灾异祥瑞等事务。这个职位正合他的心意,让他能全身心投入到对天地奥秘的探索中。
在太史令任上,张衡深入研究阴阳变化,精准掌握了天文仪器的原理,造出了浑天仪,还写下《灵宪》《算罔论》两部着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下来。
《灵宪》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着作,里面提出了“宇宙无限”的观点,还明确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月亮圆缺是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他还在书中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
公元117年,张衡用精铜铸造了浑天仪。这台仪器直径八尺,里外有三层,下面有底座固定,上面连接着北极星,通过水流提供动力,转动机械轮轴,仪器上的星辰出没轨迹和天空中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哪怕把它放在密室里,也能通过仪器刻度,准确知道某一时刻星辰的位置,堪称当时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公元121年,张衡调任公车司马令,负责掌管皇宫南门,处理官吏百姓的奏章、各地的贡品和朝廷的征召事务。虽然离开了太史令的职位,但他并没有停止天文研究,还积极参与历法改革,主张用“月行九道法”来推算每月初一的日期,也就是认为月亮除了绕地球运行,还会在黄道之外的其他轨道运行。
公元126年,张衡再次担任太史令。当时东汉频繁发生地震,从公元107年到125年的十八年间,就发生了二十二次大地震,常常出现地裂山崩、江河泛滥的情况,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公元132年,张衡经过四年的潜心钻研,终于造出了候风地动仪。这台仪器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盖子隆起,形状像个大酒樽,外面雕刻着篆文、山龟、鸟兽等图案,十分精美。仪器内部有一根粗大的中心柱,叫做“都柱”,周围延伸出八条通道,设置了机关。外面有八条龙,龙头分别对着八个方向,嘴里都衔着一颗铜丸,龙的正下方各有一只蟾蜍,张着嘴准备承接铜丸。仪器的机械装置都隐藏在樽里面,盖子盖得严严实实,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就会震动,触发对应方位的龙的机关,龙嘴张开,铜丸就会掉落到蟾蜍嘴里,根据龙的方向,就能立刻知道地震发生的方位。
地动仪制成后,京城的学者们都不相信它能测出地震。公元134年十一月壬寅日,地动仪中对着陇西方向的龙突然吐出了铜丸,可当时洛阳城里的人根本没感觉到地震,学者们都嘲笑仪器失灵了。没想到几天后,驿站传来消息,陇西果然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大家都心服口服,纷纷称赞地动仪“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公元133年,张衡升任侍中。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混乱,张衡多次直言劝谏汉顺帝:“从和帝时期开始,宦官就掌握了实权,后来邓太后临朝听政,权力又落到外戚手里,朝政越来越混乱,应该把权力收回来,清理身边的奸佞之人。”
针对当时盛行的图谶之学——也就是用预言、符兆来解释世事的迷信学说,张衡也上书严厉批评:“图谶都是虚假的,不是圣人的道理。刘向父子负责校对皇家藏书,整理各类典籍,从来没见过所谓的谶书。直到成帝、哀帝之后,这种东西才出现,都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蛊惑百姓的。”
这些谏言得罪了宦官集团,他们害怕张衡最终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就一起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张衡深感官场凶险,就写了《思玄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文中写道:“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匪仁里其焉宅兮,匪义迹其焉追?潜服膺以永靓兮,绵日月而不衰。”字字句句都体现了他坚守本心的高尚品格。
公元136年,张衡在宦官的排挤下,被外调担任河间相。当时的河间王刘政骄奢放纵,不遵守法度,还和当地的豪强势力勾结,欺压百姓,地方上混乱不堪。
张衡到任后,立刻整顿风气,严明法度。他暗中调查,摸清了奸党豪强的姓名,然后一举将他们逮捕惩处。很快,河间地区就变得秩序井然,百姓都称赞他治理有方。
可看着朝廷一天天衰败,自己虽然有报国之心,却只能在地方上施展抱负,张衡心中十分郁闷,于是写下《归田赋》,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赋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追渔父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归耕乎周之宅。筑室兮场圃,白日兮闲暇。弹琴兮咏诗,聊以自娱。”
公元138年,张衡上书皇帝,请求退休还乡,可朝廷没有批准,反而把他调回京城,升任尚书,负责掌管朝廷的机要事务,传达皇帝的命令。
公元139年,张衡在尚书任上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临终前,他还牵挂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嘱咐弟子整理他的着作。他一生留下了三十多篇作品,包括《灵宪》《算罔论》《二京赋》《归田赋》等,涵盖了天文、数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
崔瑗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称赞道:“河间相张君,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评价他:“张衡博物治闻,通达古今,其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推其围范两仪,天地无所蕴其灵;运情机物,有生不能参其智。”
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1970年,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1977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发现的第1802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张衡星”。这是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此外,2003年,第909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南阳星”,以纪念张衡及其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