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这样评价他,“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墨子一个人抵得上整个古希腊”。
墨子名翟,诞生于鲁国一个普通的手工业者家庭,生卒年约为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墨子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技艺,凭借过人的天赋,很快成为当时顶尖的工匠。《墨子·鲁问》记载,墨子曾制造出能飞行三日的木鸢,其精巧程度甚至超越了以巧匠闻名的公输般(鲁班)。
家庭背景和职业经历赋予了墨子不同的视角:他熟悉底层百姓的辛劳与疾苦,深知战乱与苛政对平民的摧残;而工匠的职业素养,让他养成了注重实践、强调逻辑的思维习惯。
早年的墨子曾系统学习儒家学说,深入研读《诗》《书》《礼》《乐》。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对儒家思想产生了质疑:儒家倡导的“繁文缛节”(如厚葬久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百姓负担;“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观念,与他心中的公平正义格格不入。
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中,墨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认为,要解决乱世的根本问题,必须打破等级壁垒,倡导无差别的爱;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俭务实;必须制止不义战争,维护和平稳定。于是,墨子毅然脱离儒家学派,在鲁国创立了墨家学派,广收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墨子经常为阻止战争而奔走于各国之间。据《墨子·公输》记载,楚国请公输般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得知消息后,从鲁国出发,步行十日十夜抵达郢都,先说服公输般,再面见楚王。他以“偷窃邻居家财物的富人”为喻,指出楚国攻打宋国是非正义的;随后,他与公输般进行模拟攻防演练,公输般九次摆出攻城器械,墨子九次成功防御,最终公输般黔驴技穷,楚王不得不放弃攻宋的计划。而在这场危机化解后,墨子返回鲁国途中,途经宋国时遭遇大雨,想躲进城门避雨,却被守城士兵拒绝,他为宋国免去了灭顶之灾,却不求任何回报,甚至不被宋人知晓。
与其他学派不同,墨家不仅是一个思想团体,更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准军事组织”。墨子作为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巨子”,拥有绝对的权威。墨家弟子必须严格遵守“墨者之法”,概括起来便是“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
墨家弟子大多来自平民,他们生活俭朴,“短褐之衣,藜藿之羹”,却有着极高的牺牲精神,为了践行理想,他们可以随时奔赴战场,保卫被侵略的国家,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墨子·备梯》记载,墨家弟子禽滑厘曾带领三百弟子,协助宋国防御楚国,“持守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这种“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精神,让墨家成为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和平力量。
墨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可以概括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与儒家的“差等之爱”不同,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无差别的爱一切人,通过彼此互利实现社会和谐。他曾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超越血缘、等级的博爱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末期,无疑具有巨大的意义。
“非攻”是“兼爱”思想的延伸。墨子坚决反对不义战争,认为战争会导致“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大量百姓死于战乱,社会财富被消耗殆尽。但他并非反对一切战争,对于防御性的正义战争,他不仅支持,还亲自设计防御器械,传授防御战术,墨家的防御体系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这也正是“墨守成规”这一成语的本义。
“尚贤”与“尚同”则指政治制度的改革。墨子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世袭制,倡导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无论其出身贵贱。他认为,只有让“贤者”治理国家,才能实现“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而“尚同”则强调思想统一,百姓应“上同于天子”,天子应“上同于天”,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消除社会纷争,实现天下太平。
“节用”“节葬”“非乐”则针对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墨子认为,儒家倡导的厚葬久丧、繁礼缛乐,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主张“薄葬短丧”,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反对沉迷于音乐歌舞,认为这会影响生产劳动。
“天志”“明鬼”与“非命”则构成了墨子的宗教观与天命观。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是“兼爱天下之百姓”,君主若违背天意,就会受到惩罚;“鬼”的存在则能监督人间善恶,惩治不义之人。这看似带有迷信色彩的主张,实则是墨子用来约束君主行为的工具——在君权神授的时代,借助“天”与“鬼”的权威,倒逼君主实行仁政。而“非命”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鼓励百姓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说墨子的思想是救世的良药,那么他的科学成就则是古代中国的智慧之光。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唯一一位对自然科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哲学家,他在力学、光学、数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远超同时代的中外学者。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力”进行科学定义的人。《墨子·经上》记载:“力,形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比西方早了近两千年。
此外,墨子还对杠杆原理、浮力原理、重力等力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墨子·经说下》中详细描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这一描述准确揭示了杠杆原理的核心内容,比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早了约三百年。
在浮力方面,墨子通过实验观察,提出了“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下沉的深度不一定大”的观点,初步认识到浮力与物体体积、质量的关系。
墨子在光学领域的成就最大,他在《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实验,系统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原理。
其中,“小孔成像”实验是墨子最着名的科学贡献之一。《墨子·经下》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意思是,当光线通过小孔时,会在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小孔到物体、小孔到屏幕的距离有关。墨子通过这一实验,首次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比西方类似的实验早了一千多年。
此外,墨子还研究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规律。他在《墨子·经说下》中详细描述了凹面镜的成像特点:“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意思是,凹面镜成像有两种情况:当物体在焦点之外时,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点之内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展现了墨子高超的实验技巧与分析能力。
墨子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几何概念的定义与阐述上。他在《墨经》中对“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概念进行了严格定义:
“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点是物体中没有次序、最靠前的部分)
“直,参也。”(直线是通过三点的连线)
“平,同高也。”(平面是高度相同的点组成的)
“厚,有所大也。”(体积是有厚度的)
这些定义与现代几何学的概念高度一致,构建了中国早期的几何体系。此外,墨子还对圆、方等图形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圆,一中同长也”“方,柱隅四讙也”的定义,准确揭示了圆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
作为技艺精湛的工匠,墨子将自己的科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明了一系列先进的防御器械,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工程学的伟大先驱。
“连弩车”是墨子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这种器械可以同时发射多支箭矢,射程远,杀伤力大,是当时最先进的远程防御武器。《墨子·备高临》记载,连弩车“机郭用铜,重一石三十钧,引弦鹿长奴,筐大三围半,矢长十尺,以绳系矢端,如弋射,以磨鹿卷收”,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
墨子的科学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证明了中国古代科学曾达到过世界顶峰,他被后世尊为“科圣”,实至名归。
墨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在于他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他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故事。
《墨子·所染》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墨子看到有人在染丝,白色的丝放进青色的染缸就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染缸就变成黄色。他感慨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耕柱》记载,故事记载,墨子有一次对自己的弟子耕柱子的行为感到生气。耕柱子有些委屈地问道:“我难道没有胜过别人的地方吗?”墨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个比喻来引导耕柱子思考。他说:“我准备上太行山,可以用良马来驾车,也可以用牛来驾车。你会鞭策哪一个呢?” 耕柱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会鞭策良马。”墨子追问原因,耕柱子解释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啊!”他认为良马有能力跑得更快,对其施加鞭策能更有效地到达目的地,听到耕柱子的回答,墨子顺势点明了之前对他生气的原因:“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所以才对你严格要求。” 耕柱子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墨子一生生活俭朴,始终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他拒绝了各国君主的高官厚禄,始终坚守着“不做官、不谋私”的原则。据《庄子·天下》记载,墨子“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的弟子们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为了践行墨家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影响力极为巨大,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当时,天下学子“非儒即墨”,墨家思想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得到了一些诸侯国君主的认可。
尽管后来墨家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衰落,但墨子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