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江泉,城区依然车水马龙,但在广袤的乡村,金黄的稻浪已逐渐褪去,田野显露出收获后的宁静与开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数年,江泉农村的基础设施已大为改观——道路硬化到了村口,自来水通到了灶头,网络信号覆盖了山头,整洁的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然而,市委书记周海洋和市长秦风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敏锐地察觉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硬件改善了,但乡村的“人气”和“财气”并未同步旺盛起来。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空心化”、“老龄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基础依然薄弱,不少村集体经济“空壳”,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输血式的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激发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政府砸钱修路盖房,更不能停留在‘刷白墙、种花草’的表面文章上。核心是要让产业扎根,让人才回归,让文化延续,让乡村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和生长活力。”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秦风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场从“塑形”到“铸魂”、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深层变革,在江泉悄然拉开序幕。
周六清晨,秦风没有通知市县任何领导,只让秘书杨小波和司机跟着,轻车简从直奔位于北部山区的柳源村。这个村曾是脱贫攻坚的样板,新修的柏油路、整齐的移民安置房、村口的文化广场,看起来面貌一新。
然而,走进村子,却感觉异常安静。偶尔遇到的,多是老人和带着幼童的妇女。村支书老陈闻讯赶来,一位五十多岁、面色黝黑的汉子,搓着手,有些局促地迎接秦风。
“老陈,村里现在常住的还有多少人?年轻人多吗?”秦风开门见山,边走边问。
老陈叹了口气:“秦市长,不瞒您说,条件是好多了,可留不住人啊!全村户籍人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的就有多人,基本都是青壮年。留下的,不是老就是小。我们这地少山多,种粮食挣不到钱,以前搞过食用菌种植,技术跟不上,市场一波动就赔了,大家心就散了。”
路过几栋漂亮的楼房,秦风注意到不少大门紧锁,窗台积灰。“这房子盖得不错,怎么没人住?”
“唉,都是打工挣钱回来盖的,像个‘面子工程’。盖好了,人又出去打工了,一年到头就春节回来住几天。平时就剩老人守着空房子。”老陈语气中满是无奈。
来到村委会,旁边有一个标准化的电商服务站,但里面设备蒙尘,显然已久未使用。“这个点子是好的,”老陈解释,“但村里没人会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雇人成本又高,最后就成了摆设。”
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了秦风。柳源村的“美”,缺乏灵魂和活力,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寂静美”。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果没有产业和人才的支撑,其效益将大打折扣,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返回市里,秦风立即召集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王建国、农业农村局、科技局、人社局、文旅局、商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乡村振兴专题研讨会。他首先分享了柳源村的见闻和思考。
“同志们,柳源村的情况,恐怕不是个例。我们的乡村建设,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下一步,我们的政策资源和工作的着力点,要从主要关注‘路、水、电、房’这些硬件,坚决地转移到培育乡村‘内生动力’这个软核心上来!”秦风的话,为会议定下了基调。
会场气氛活跃起来,大家围绕如何培育“内生动力”纷纷建言。
农业农村局局长首先发言:“秦市长,我认为核心是‘产业植入’要精准。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柳源村山区气候湿润,其实很适合发展高山茶叶、特色中药材种植,但需要科技支持和品牌打造。”
科技局局长立刻接话:“我们可以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沉到村,结对帮扶。同时,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土壤监测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商务局局长聚焦销售端:“产品种出来,更要卖出去、卖好价钱。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不是建个站点摆样子,而是要真正培训农民主播,打造特色网店,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同时,推动农超对接、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文旅局局长思路开阔:“除了农业,还可以打‘文旅牌’。很多乡村生态好、风景美、有特色民居和传统文化,是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可以引导发展民宿、农家乐、研学旅行、康养产业,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人社局局长关注人的问题:“一切的关键是人才。要大力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出台实实在在的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社保减免等政策,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
大家的讨论,逐渐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以特色产业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数字营销为翅膀,以文化赋能为特色,以人才回归为关键,五管齐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秦风总结道:“思路很好!接下来要抓紧制定《江泉市乡村内生动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各项措施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我们要选择一批像柳源村这样有代表性的村,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打造样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柳源村被列为首批重点培育村。在市政府工作组的精准帮扶下,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科技局的专家来了,经过土壤和气候分析,确认柳源村非常适合种植一种高品质的富硒绿茶。他们引进了优良茶种,建立了**亩的智慧茶园试点,安装了滴灌系统和环境传感器,农民通过手机就能管理茶园。
商务局组织的电商培训开进了村,请来的老师手把手教留守的妇女们如何开店、拍照、直播。最初大家不好意思,后来村里性格开朗的**媳妇第一个对着手机镜头介绍自家的土鸡蛋,居然真卖了出去!这让大伙儿看到了希望。
最令人惊喜的是,人才开始回流。大学毕业生,学的是设计专业,在城里工作几年后,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辞职回乡。她在工作组和村支书的支持下,创办了“柳源山居”品牌工作室。
这天,秦风再次来到柳源村回访。在村委焕然一新的电商直播中心里,他见到了正在镜头前从容不迫地介绍新茶的李婷。
“欢迎各位宝宝来到直播间!这是我们柳源村高山生态茶园今春的第一批新茶,大家看这茶形,闻这清香……全部采用有机种植,人工采摘,传统工艺炒制……”李婷熟练地与网友互动。
直播间隙,她看到秦风,兴奋地过来介绍:“秦市长,我们的茶叶上线一个月,销售额已经突破**万元了!还接到了外省的订单!我现在不仅卖茶,还帮乡亲们卖山货、土鸡蛋,最近正在设计包装,想把我们村里的传统竹编手艺也做成产品卖出去!”
秦风欣慰地问:“回来习惯吗?有什么困难?”
李婷笑着说:“习惯!虽然累,但心里踏实,有奔头!村里给我提供了创业场地和启动资金,电商平台给了流量扶持。就是物流成本还有点高,包装设计还想再提升一下。”
“好!有困难随时提,政府帮你解决。你就是咱们江泉‘新农人’的榜样!”秦风鼓励道。
在一旁的智慧茶园,秦风遇到了一位老茶农。老人拉着秦风的手,激动地说:“市长,这新法子真管用!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手机一看,就知道啥时候浇水、施肥,茶叶品质好了,价格翻了好几倍!今年我家能多赚这个数!”老人伸出两个手指,脸上笑开了花。
村支书老陈也感慨:“秦市长,村里好久没这么有生气了!回来了好几个年轻人,有搞养殖的,有开民宿的,大家心思都活络了,感觉有希望了!”
在培育产业的同时,秦风强调要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他调研时发现,柳源村保留着很好的古村落风貌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如手工造纸、山歌对唱等,但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
在他的推动下,文旅局引入专业团队,帮助柳源村规划文旅融合项目。修复了古民居,打造了特色民宿群;将废弃的小学改造成乡村美术馆和非遗工坊,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教村民将传统图案用到产品设计上;策划了“春茶采摘节”、“金秋丰收节”等民俗体验活动。
曾经沉寂的村庄,如今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慢生活”。村民们开办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手工制作的竹编、造纸工艺品成了热销的旅游纪念品。乡村文化,从无形的记忆,变成了可感、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真正实现了“乡愁变现”。
柳源村的成功试点,如同一点星火,迅速在全市乡村形成示范效应。各地纷纷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各具特色的内生动力培育模式:平原地区发展规模化绿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城郊村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发展文旅融合……
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柳源经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乡村创业引导基金,建立新农人联盟,举办乡村振兴创新大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