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昭熙正在提高秘书办公室的级别的时候,对外情报局的信鸽便跨越太平洋,从岷国带回了一道让朱昭熙都有些震惊的消息,虞国和越国都没有完成准备的事情,岷国那些朱昭熙没有看上的原历史上的牛鬼蛇神,竟然完成了。
岷国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中军都督府大都督石亨与户部尚书徐珵联名发布《国政革新令》,宣布组建内阁,由内阁首辅总揽军政大权,岷皇朱徽煣仅保留名义上的元首地位,其职责被限定为“出席重大庆典、签署内阁首辅任命书”两项。
“岷国……”朱昭熙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这个被分封在原缅甸地区的小国,在大明联邦的权力格局中向来不起眼,甚至于在小国联盟当中都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国家。六大强国的目光要么是聚焦于武洲,要么聚焦于内部改革,谁也未曾留意这个偏安中南半岛的藩国。
随后的情报当中详细追溯了变革的由来,源头竟要从岷国的王位传承说起。
岷国初代君主朱楩立国之后,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因为他的嫡长子朱徽焲虽然成为一个武强还可以,但是在政治上一窍不通,可以说就是一个比朱高煦还要莽夫的莽夫,这样的人朱楩怎么可能放心把江山交给他。
而嫡次子朱徽煣则在开国战争中屡立战功,更是有着一定的帅才,在处理财政事务方面也是井井有条。朱楩基于“国初需强主”的考量,临终前力排众议,将皇位传给了嫡次子朱徽煣。
朱徽煣登基后,为平衡宗室关系,对待宗室,就算是自己的大哥也是极其优待,在武洲分封时优先为朱徽焲选定了亚平宁半岛的富庶封地,并拨给远超其他宗室的军费与移民配额。
按他的设想,兄长在武洲建立藩国后,既能远离权力中心,又能凭借封地资源安享富贵,岷国本土的权力格局便可稳定。
但朱徽焲的野心远超预期。他表面接受分封,暗中却以“筹备藩国兵马”为名,在岷国南部的勃固地区私自训练私兵,还拉拢了三位对朱徽煣不满的庶弟,约定待封藩船队出发前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后再将朱徽煣流放至武洲。
这场政变尚未发动便已经被岷国密探查了出来。岷国中军都督府大都督的石亨在巡查边境时,截获了朱徽焲与庶弟们的密信,信中详细罗列了政变的时间、兵力部署及后续清洗计划。石亨当即率兵返回都城,与户部尚书徐珵连夜商议对策。
徐珵是当年从大明帝国迁移过来的至岷国的文臣,因精通算学、水利工程与财政被朱楩重用。这个人虽然在历史上是和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大奸臣,但是他的能力和格局,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拔尖的。
他自然知道内乱对于国家的危害,更何况岷国只是一个小国,在这个大争之世,需要团结一致才是,如果再爆发内战,那岷国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国,将更加泯然众人了。
两人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朱徽焲预定发动政变的前一夜,石亨调动京畿卫戍部队控制了王宫、军械库与粮仓,徐珵则以“户部核查军费”为由,封锁了朱徽焲私兵的粮饷供应。
次日清晨,朱徽焲带着一万私兵抵达王宫时,面对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正规军,就算朱徽焲的军队再怎么强大,面对装备精良的正规军,也只有失败的份。
叛乱虽平,岷国却元气大伤。朱徽焲的三位庶弟在抓捕过程中拒捕被杀,参与密谋的宗室成员被流放至南洋荒岛,朱徽焲本人则被废为庶人,圈禁于都城近郊的别苑。
经此一役,岷国宗室几乎凋零,朱徽煣在平乱期间忧思过度,再加上被徐珵故意放进皇宫的刺客的刺杀,朱徽煣只能长期卧病在床,朝政不得不交由石亨与徐珵打理。
有了这样的机会,走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就算只是一个小国,那也让徐珵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野心,徐珵萌生了彻底变革制度的想法。
密函中提到,徐珵曾借阅过虞国的《政治制度概论》与越国的《君主立宪章程》,对“权力制衡”与“虚君制”产生了浓厚兴趣。
但他并未照搬越国模式——越国的君主可是有军权的,能够通过军权来掌控整个越国,而徐珵的目标更为彻底,将皇权与军政大权完全剥离。
他的方案分三步推进,第一步,组建内阁。内阁成员共七人,由石亨(军方代表)、徐珵(文官代表)及另外五部尚书组成,负责处理全国政务。内阁首辅由七人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可连任一次。
第二步,剥夺君主实权。规定岷皇不得干预内阁决策,不得任免官员,不得接触军权。其唯一的“权力”是在每年的元旦庆典上发表祝词,以及在新内阁首辅选出后,在任命书上加盖玉玺——而这道程序仅为象征,即使君主拒绝盖章,内阁也可凭议会决议直接生效。
第三步,建立议会。议会由地方推举的代表组成,负责审议内阁提交的法案与预算案,虽然没有立法权,却可通过否决预算案制约内阁。议会代表每五年选举一次,选举范围涵盖士农工商,但需满足“身家清白、识字断句”的基本条件。
这些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徐珵与石亨先用了半年时间稳固局面:石亨以“平叛功臣”身份整合军队,将支持宗室的将领尽数替换;徐珵则通过改革税制、减免徭役,赢得了地方士绅与百姓的支持。
待时机成熟,两人在一天之内完成了所有程序——清晨发布《国政革新令》,中午议会代表选举产生,傍晚新内阁组建完毕,全程未遇任何阻力。
朱昭熙将这些情报放在案头,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她确实曾构想过废除君主制,但那是建立在虞国工业体系完善、民众思想觉醒后的长远计划,需循序渐进。而岷国的变革,竟在一个几乎无人关注的角落,以如此迅猛的方式完成了。
更让她意外的是推动者的身份。徐珵与石亨,这两个名字在原大明的历史上,本是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的核心人物,是皇权的拥护者。如今他们却成了架空皇权的主导者。历史的轨迹在此处发生了诡异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