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厂深处。RF(射频)实验室厚重的铅门紧闭,与之相邻的车间通道却被临时拉起了警戒线,气氛紧张而专注。杜工带着他精挑细选的RF测试小组,兵分两路:一组固守实验室内的精密仪器前,另一组则携带着移动测试终端,守候在由厚重混凝土墙隔开的通道外。
“GSm900频段,上电!”杜工沉稳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出。
实验室内的示波器屏幕亮起,频谱分析仪上代表信号能量的光柱开始跳动。
“GSm1800频段,上电!”指令再次发出,另一组光柱同步升起。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仪器,屏息凝神。
通道外,测试工程师紧握着的移动终端突然发出轻微的“嗡”声,屏幕瞬间亮起!紧接着,一个清晰的、略带电子音的女声提示穿透了寂静:“信号接入成功。”
几乎同时,对讲机里传来通道外测试员激动到有些变调的声音:“通了!900通了!”
几秒后,另一个声音紧跟着响起:“1800也通了!信号稳定!”
林青青站在实验室与通道的交界处,手中的对讲机紧贴嘴边,她的声音短促、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确认:“双频,穿墙成功。”
初步信号穿透测试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更严峻的考验是接入真实的运营商网络进行通话。工程师迅速将一张联通“139”号段的外地SIm卡插入一台S1样机——这是当时联通最高端的网络标识。
李向东亲自拿起另一部测试样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拨通了远在千里之外、负责华南市场开拓的一线代理商陈总的手机号码。短暂的等待音后,听筒里传来了清晰、无杂音的应答:“喂?李总?”
“陈总,是我,李向东。听我声音清楚吗?”李向东的声音沉稳。
“清楚!非常清楚!李总,您那边…成了?”陈总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
“对,测试通话。信号很好。”李向东言简意赅。
“太好了!太好了!”陈总连声道。
三句关键对话,清晰无误地完成了穿越空间与网络的验证。李向东挂断电话,实验室里紧绷的弦终于松开,响起一片压抑的欢呼。
罗燕早已守在仪器旁,飞速记录着通话时长、实时监测的信噪比(SNR)数值以及功耗波动曲线。打印机“滋滋”作响,吐出一张清晰描绘着SNR稳定波形的图纸。林青青凑过去看了一眼那几乎呈一条平直横线的波形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低声对李向东说:“信号这关,我们过了。”
成功的喜悦没有冲昏头脑。杜工深知,严谨的数据才是技术的基石。他抓起便携式频谱仪和对讲机,像个老练的猎人,开始在厚重的混凝土厂房内外穿梭。他时而紧贴墙壁,时而退到通道尽头,时而绕到厂房外侧,不断测试着信号的边界、衰减点和切换回落点。
“厂房内东南角,-85dbm,通话临界点。”
“通道中部,-72dbm,信号稳定。”
“绕到西侧外墙,-95dbm,回落明显。”
“切回通道口,信号迅速恢复至-68dbm,切换正常!”
杜工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不断传来,冷静而专业。
林青青同步跟进,在摊开的《射频场强试验表》上飞速记录着杜工报出的每一个数据点,并用醒目的红笔圈出了信号最强的位置和关键切换点。汗水浸湿了她的鬓角,她却浑然不觉。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看着杜工专注的身影和林青青笔下密密麻麻的数据,又抬头瞥见通道墙上那张早已褪色的、印着“全球通,信赖”的旧广告海报,半是感慨半是玩笑地念了出来:“全球通,信赖…”
刚放下测试手机的李向东闻言,目光扫过那张海报,嘴角勾起一抹淡然而自信的笑意:“他们信的是过去。下一步,就是让他们知道,国产机,一样能做到‘值得信赖’。”
当晚的技术复盘会上,气氛热烈而振奋。林青青和杜工联手,将白天测试的所有数据、图表、通话录音片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投影幕布上,最终结论清晰呈现:
“春雷S1型手机射频系统测试结论:
· 成功实现GSm900\/1800双频段自动搜索与切换功能。
· 在模拟严苛环境(≥40cm混凝土墙阻隔)下,成功实现跨网段(139号段)稳定通话,信号清晰,切换流畅。
· 实测数据表明,其穿墙通信能力达到商用标准,在同类国产机型中处于领先地位。”
林青青指着结论,声音清晰有力:“这意味着,S1不仅具备了基本的通话能力,更在关键的射频性能上,尤其是穿墙能力和双频适应性上,实现了突破,拥有了真正可对外宣传的核心技术卖点。”
李向东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目光扫过报告上的结论,最终定格在“领先地位”几个字上。他沉声开口,一锤定音:“好!对外宣传语,就定:‘春雷通信,首款国产双频实用型手机’! 突出‘双频’和‘实用’(指穿墙能力)。”
罗燕立刻补充:“我建议,将今天测试的关键数据,尤其是穿墙后的SNR稳定波形图、双频切换响应时间、以及通话质量评测结果,全部整理出来,加入我们即将为深圳国际通信展印制的产品规格说明书和技术白皮书里。这是最有说服力的硬实力!”
深夜,测试设备和人员都已撤场,RF实验区恢复了宁静。通道里,只有应急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林青青却独自留了下来。她走到白天测试时信号最弱的那个墙角——那个杜工报出“-95dbm”的回落点。
她拿出自己的测试对讲机,调到内部频道,按下通话键。短暂的静默后,听筒里传来熟悉的、清晰的电子提示音:“通话已接通。”
这简单的几个字,在寂静的通道里格外清晰。林青青将对讲机紧紧贴在耳边,仿佛在确认一个奇迹。她闭上眼睛,白天墙上那张褪色海报的字样在脑海中浮现。
她轻声地,对着冰冷的混凝土墙壁,也像对着自己,重复了那句曾经遥不可及、如今却触手可及的广告语:
“全球通,信赖。”
脚步声自身后响起。李向东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站在她身旁。他听到了她低语的那句话,脸上露出了然和欣慰的笑容,目光灼灼,望向通道深处仿佛无尽的黑暗,语气坚定而充满希冀:
“很快,用我们S1手机的人,会说:”
“春雷通信,值得信赖。”
镜头缓缓移动,掠过两人并肩凝望的侧影,最终定格在通道的墙壁上。那里,一个用于标记测试点的临时穿孔清晰可见。旁边,悬挂着的“射频测试实时记录板”还未撤下,屏幕上最后的几组数据——关于信号强度、关于切换时间——仍在无声地跳动,记录着这个从穿透混凝土墙开始、即将穿透市场壁垒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