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握在手中的笔杆子,他们可以任意编造谣言,肆意抹黑燕王,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庭砸死朝臣?多么残暴不仁的行径啊!
这分明是君前失仪、藐视礼法、禽兽不如的野蛮之举!
若是在儒家独霸文坛的年代,任由他们肆意记录、传播,还真就是写什么就是什么,白的都能给你说成黑的!
秦始皇的悲惨遭遇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后世流传的各类史书、野史、戏曲、杂文、诗词,几乎无一例外地对秦始皇进行着不遗余力的抹黑:
暴秦!暴君!始皇无道!
可历史的真相真如此简单粗暴、非黑即白吗?
秦始皇修建长城,后世提起首先想到的不是抵御外敌的战略远见,而是劳民伤财、血流成河!
这种片面印象又从何而来?
自然是来自那些垄断话语权的史书与民间传说!
史书不必多言,独尊儒术之后,流传后世的正史几乎都出自儒家学者之手。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者会在史书中为他歌功颂德?
简直天方夜谭,他们只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抹黑打击!
至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曲艺杂谈,比如那个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
听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同情孟姜女的悲惨遭遇,痛斥秦朝的残暴无道。
然而,鲜有人知,这个故事的原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朝根本毫无瓜葛!
故事原型见于《左传》,不过是一位妻子祭奠亡夫的平常记载。
后世的那些\"大家\"们兴致大发,挥毫泼墨,添油加醋。
先是更换朝代背景,再是转换地理位置,最后给女主角换了个名字,一个全新的抹黑秦始皇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看看那些流传甚广的诗词:\"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匈奴。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这话是否耳熟能详?不正是那位儒家学子刚刚控诉的\"父丧其子、儿丧其父、妻丧其夫\"的翻版吗?
手法如出一辙!
古代诗词本就讲究夸张渲染,就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哪里是实际描摹,不过是为了烘托意境罢了。
李白是为了赞颂庐山瀑布的壮观,而那些诗人则是奔着孟姜女的悲惨遭遇去煽情的。
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衬托秦朝的残暴,他们就怎么写!
杞梁贞妇,也就是所谓孟姜女的原型,实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杞梁的妻子!
与秦朝有半毛钱关系?
与孟姜女又有何干系?
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执笔写字乃是儒家的拿手好戏!
再看那些流传甚广的曲词:\"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短短十来字,便将杞梁妻与孟姜女强行划上等号,生生变成了同一个人!
如此这般,从春秋到唐末,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无数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千锤百炼,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终于与秦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那顶\"暴君\"的帽子,也被牢牢扣在了秦始皇的头上,再难摘除!
在诗词小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不论秦始皇是一代明君还是嗜杀暴君,在民间流传的都只有一种定论:
暴君!秦始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人言可畏,确实如此!
若非有心人细心考证,又有谁会知道,这个深入人心的民间故事背后,竟有如此多的曲折隐情?
若非刘旦力主起复百家,打破儒家独尊的局面,恐怕他将来也会步秦始皇的后尘,成为儒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如今的朝堂上,已不再是儒家一家独大,一言堂,其他学派也有了发声的机会!
经学博士的行列中,儒家独占一方,其他学派联合一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平衡之势。
那位曾经的墨家巨子,如今的墨学博士,眼中满是鄙夷与不屑:\"燕王殿下心系苍生,兼济天下,却遭小人中伤,今日当庭将其鼎毙,大快人心!\"
\"骂得好,死得好!这帮儒家鼠辈,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老夫一定会将今日之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让他们受尽万民唾骂!\"
其他各学派的学者们多多少少也都有类似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已经投入\"燕王党\"麾下的小说家们,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敢诬陷我燕王?你以为笔墨文章是你儒家的专利不成?\"
\"尔等满口仁义道德,手中却握着千年来最锋利的屠刀—文字!\"
\"哼,论起杜撰臆造、添油加醋,我等小说家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看我等如何用笔墨来为燕王塑造千古流芳的丰碑!\"
百官心中各自盘算,思绪万千,而刘旦却神态从容不迫,宛若暖春和风拂面。
不过是碾死一只张牙舞爪的蝇虫罢了,何足挂齿?
此等宵小之辈,不值一提!
他从容不迫地环视大殿内战战兢兢的群臣,眸光如电,声若洪钟:\"修建大运河、开凿州道之事,可还有谁持反对意见?\"
话音落下,殿堂之内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文武百官们纷纷摇头,眼观鼻、鼻观心,神色谦恭,唯恐与燕王那沾染腥血的手掌沾上半点关系。
\"好!\"龙椅上的刘彻微微颔首,随即缓缓站起身,龙袍飘荡,威严四溢。
\"既然举朝上下皆无异议,此事即刻施行,由燕王主导,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郡县官吏皆需全力配合,不得有丝毫怠慢懈怠!\"
\"若有阳奉阴违、消极应付者,杀无赦!\"
群臣闻言,齐刷刷俯身拜倒,山呼海啸般应和:\"臣等谨遵圣旨,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等国之大事既已定调,后续进展自然是迅捷如飞,势如破竹。
虽由燕王殿下总揽全局,但专业之事必须交由专业之人来执掌,各司其职,方能事半功倍。
此刻,那些沉寂已久的墨家门徒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舞台,他们的价值将被淋漓尽致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