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暗自警醒,铭记于心:\"燕王殿下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霹雳手段,真是慈悲与狠辣并存,万万不可轻易招惹啊!\"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人人都被这血腥一幕所震慑,卫青将军便是一脸淡定从容,仿佛早已预料到这般结局。
当他看到燕王转身去取那铜鼎时,心中就已了然于胸,知道将有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临。
毕竟当年李广利的下场,不也是同样的凄惨吗?
\"蠢货,真是愚不可及的蠢货!\"卫青在心中暗叹。
明明可以看出陛下的沉默并非被说服,而是震怒已极,却还要火上浇油,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竟敢提出\"百姓过于温饱,于国不利\"这等大逆不道的谬论,岂不是等同于公然藐视陛下的治国方针?
若是面对一个昏庸无道的守成之君,这等蛊惑之言或许会奏效,甚至会正中下怀!
但是!
当今天子是那种碌碌无为的守成之主吗?
南征北战不休,驱逐匈奴于漠北,收服南疆异族,使四方诸国纷纷来朝称臣,国内更是推行推恩令、设立刺史、独尊儒术、起复百家......
这等文治武功双绝,炙手可热的一代雄主,你竟然妄想用\"弱民\"之术来游说?
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陛下的胸襟气度之广大,恨不能让天下百姓个个衣食无忧,家家安居乐业!
他根本不惧怕任何反叛势力,再强大的敌人他都能摧枯拉朽般击溃!
陛下真正担忧的,只是无人能够见证他的丰功伟业,无人能够分享他的盛世荣光!
过去数十年间,大汉朝征战不断,民生凋敝,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如今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黄金时期,国力正在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刚刚有所改善。
陛下内心欣慰之情才刚刚萌芽,这老匹夫居然大言不惭地提出\"弱民\"之策?
这不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吗?
陛下身为九五之尊,自然要保持帝王威严,不便亲自动手发飙,但燕王何等人物?
他会被朝堂礼仪所束缚,会循规蹈矩?
绝不可能!
燕王行事向来石破天惊,雷厉风行,岂会顾及什么朝堂规矩?
没有陛下罩着,又激怒了燕王,这蠢货,就算有九条命也不够死的!
卫青冷眼旁观,懒得再多看一眼这种愚蠢之徒,索性闭目养神,置身事外,毕竟真正的大佬从不会被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扰。
然而,既然这血腥事件已经发生,就必须妥善处理,不能任由其发酵蔓延。
刘旦向殿外微微摆手,示意宦官们进来将这片狼藉收拾干净,随后转身向龙椅上的刘彻深深一揖,笑容灿烂,语气轻松:\"父皇无需感谢,这都是儿臣应尽的本分,为父分忧解难,乃是儿子的天经地义之事!\"
龙椅上的刘彻听闻此言,嘴角不禁抽搐几下,心中恨不得痛骂这个逆子一顿!
他是爽快了,解气了,可每次这种烂摊子都要朕来擦屁股收尾,你考虑过为父的难处吗?
逆子啊逆子,就不能想出一个温和一点、体面一点的解决方法吗?
事已至此,多言无益,刘彻只能长叹一声,接受既定事实。
他目光扫视殿内百官,面色恢复了一贯的波澜不惊,声音平静如常:\"此人妖言惑众,恶意中伤,实乃大汉蠹虫,祸国大贼,被燕王当场杖毙,可有何人持异议?\"
刘彻目光如炬,锐利的眼神一一扫过殿内群臣,威严之气无形中笼罩整个大殿。
在场文武百官无不心头一凛,不约而同地躬身行礼,异口同声道:\"臣等无异议,燕王殿下处置得当,大快人心!\"
被陛下的雄狮般威严目光所摄,谁还敢有半点不同意见?
燕王用的明明是铜鼎,但陛下说是杖毙,那自然就是杖毙了,谁敢多嘴多舌?
望着宦官们熟练地处理着地上的血迹和碎肉,大殿内的众臣也渐渐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心思各异。
文官之首桑弘羊斜眼瞟了一眼那具残破不堪的尸体,内心冷笑连连:\"自作聪明的蠢材,真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
\"难道你以为我法家的'疲民五术'是你一个人独有的秘密不成?\"
\"没看到我这个掌管朝廷钱袋子的大司农都不敢出声吗?\"
桑弘羊深知陛下乃是一位胸怀远大、锐意进取的开明君主,最是厌恶那些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迂腐言论。
比如那些动辄搬出祖制的老古董们,他们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若是面对一个骨子里就守旧保守、贪图安逸的皇帝,一听要触动祖制,不要说双腿发抖,恐怕连三魂七魄都要吓飞了!
在那种皇帝面前,大臣们一番挤兑,君王不出半刻就会打退堂鼓,缩回龟壳。
但是当今陛下可不吃这一套!
什么祖制,什么祖宗成法,在他眼中不过是些可有可无的虚文,想改就改,随心所欲!
陛下虽然并非开国皇帝,但他的雄才大略、气度魄力,丝毫不逊色于开国之君!
连祖制这等根本都能轻易改动,那区区\"弱民\"之策,又怎会入得了陛下法眼?
况且,若陛下真有这方面的隐忧,早在辅政小朝会上就会叫停此事,岂会拿到大朝会上公开讨论?
显然陛下早已决心已定,木已成舟,燕王的大运河与州道工程,已然是板上钉钉的国策了!
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不知死活的小人跳出来横加阻挠,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桑弘羊摇头嗤笑:\"真以为燕王好欺负吗?他提出的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你不从正面辩驳,反而玩弄这等卑劣伎俩?\"
\"愚蠢之极!死有余辜!\"
大殿内的宦官们动作麻利,不过片刻功夫,就将地面上的血迹清理得一干二净,空气中只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息,让人不禁心生寒意。
群臣各自站回原位,心有不甘的儒家门徒也不得不默默回到队伍中去,不敢有半点异议。
若是放在几年前,他们绝不会这般隐忍退让,即使在朝堂上一时失势,下了朝堂后,自有他们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