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的女人,吃苦耐劳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很多人甚至在生孩子的前一刻,都还在地里干活。
张卫国见她执意拒绝,也没有再坚持,强行帮忙反而显得刻意。
他收回手,笑道:“原来是林同志,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等我生意谈成了,一定好好谢谢你。”
“谢啥呀,你要是真能帮村里多卖钱,我们全村人都得谢你。”
林小慧爽朗地笑了笑,重新挑起担子。
“走吧,我家就在前面。”
张卫国推着自行车,跟在林小慧身后,她把东西放在自家门口后,又领着张卫国继续往前走。
走了大概五分钟,在一间用蚝壳墙砌成的院子外面,林小慧停了下来,她指着面前两层的红砖小楼说:“这就是蔡书记家。”
张卫国抬头看去,这栋小楼在周围一片低矮的泥土房和茅草屋中,显得鹤立鸡群。
看来,这位蔡书记确实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
“这个点,他们肯定在塘边给虾喂料呢。走走走,我带你过去。”
张卫国把自行车停在蔡书记家门口,又跟着林小慧朝着水塘深处走去。
越往里走,空气中咸腥的湿气就越重,混杂着水草和饲料的味道。
远处的水塘边上,果然有几个人影在忙碌。
林小慧加快了脚步,远远地就朝着一个戴着草帽、身材精瘦的男人挥手喊道:“蔡书记,有人找你。”
男人听到喊声,直起身来,将手里的塑料瓢往饲料桶里一放,转头朝他们这边望了过来。
蔡书记问道:“小慧,这位同志是?”
林小慧抢先一步,语气里带着一丝藏不住的兴奋:“书记,这位张同志是从港城来的大老板。要买咱们的虾。”
“港城来的?”蔡广年眉毛微微一挑,脚步顿了一下。
这年头,打着港城老板旗号来这边招摇撞骗的二道贩子,他可见过不止一两个。
张卫国脸上没有丝毫退缩,反而露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的笑容。
他主动伸出手:“蔡书记,你好。我叫张卫国,受港城一位老板的委托,来咱们鹏城采购物资。一路打听,都说福永的基围虾养得最好,规模最大,所以特地过来看看。不知道您这边的虾,愿不愿意卖到港城去?”
这番话,不卑不亢,条理清晰。
蔡广年眯着眼睛,将张卫国从头到脚又打量了一遍。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张卫国伸出的手上。干净、有力,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
他沉默了两秒,才把自己那只沾着鱼虾腥味的手,在裤子上用力擦了擦,然后才伸过去,和张卫国的手用力一握。
“张同志,你好。”
“这里不是谈事的地方,风大。”蔡广年转头对旁边几个同样投来好奇目光的村民交代道,“你们几个,把剩下的料喂完,看好水闸。”
“知道了,书记!”
交代完毕,他才对张卫国说:“张同志,咱们去家里谈。”
“好。”张卫国点点头,又对旁边的林小慧道了声谢,“林同志,今天多亏你了。”
林小慧连忙摆手:“应该的,书记,那我先回去了。”
看着林小慧离开的背影,蔡广年领着张卫国,顺着来时的路,走回了他家的红砖小楼。
一进门,一股属于八十年代家庭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地上是水磨石,靠墙摆着一套木制桌椅,桌上放着一个印着大红囍字的暖水瓶和几个玻璃杯。
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张伟人的画像。
这屋子,比村里九成以上的人家都要气派。
“张同志,请坐。”蔡广年让张卫国坐下。
随后拿起暖水瓶,倒了两杯滚烫的开水,一杯推到张卫国面前。
“谢谢。”张卫国没有先喝水,而是等着对方开口。
蔡广年端起自己的杯子,吹了吹热气:“张同志,你刚才说,想买我们的虾?”
“是的。”
“不知道你对基围虾的需求量,有多少?”
张卫国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直视着蔡广年:“基围虾的生长周期,我了解过,大概是120天左右。我刚才在塘边看了一下,你们的虾应该分了两批在养,一批差不多可以出塘了,另一批还在长。
除了你们固定要供给本地酒楼的那部分,剩下的,有多少,我们就要多少。
话音落下,客厅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蔡广年暗暗思索,这个年轻人不仅知道虾的生长周期,连他们分批养殖这种为了保证稳定供货而采取的策略都看出来了。
这不是信口开河的二道贩子,是真正做大生意的人!
蔡广年的心,瞬间活泛了起来。
港城的消费能力,比羊城、鹏城加起来都高。
要是真能把虾卖过去,这对承包了虾塘的十五户人家来说,意味着稳定的销售渠道。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脸上依旧波澜不惊。
“张同志,你既然是懂行的,那我也跟你说句实在话。”
“只要价钱公道,这虾卖给谁,对我们村里人来说都一样。”
“不过我得事先说好,我们只管养虾、捞虾。我可以把虾捞上来,甚至帮你用拖拉机运到鹏城任何一个地方。但是,怎么过关,怎么去到港城那边,我可没有办法。这中间的路,不好走。”
这个年代,想把大批物资从内地运到港城,可不是一张车票那么简单。没有通天的关系和门路,货能给你扣得渣都不剩。
张卫国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这个自然。”张卫国端起水杯,从容地喝了一口,润了润喉咙。
“蔡书记,生意嘛,各人有各人的门路。怎么把货弄到港城,那是我的问题。”
“你们要做的,就是把虾捞上来,过完秤,帮我装上车。只要货一上车,咱们就当面结款,钱货两清。”
“从装上车的那一刻起,这批虾是死是活,是烂在路上还是被谁扣了,都跟你们村里再没有半分关系。运输过程中的所有损耗,我一力承担!”
这话说的很坦荡,彻底打消了蔡广年的疑虑。
他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踱了两步,像是要把心里的激动给压下去。
“张同志,你既然这么有诚意,我也不跟你绕弯子。这片虾塘,是我们十五户人家联产承包的,我是带头人,但卖不卖,卖什么价,还得跟大伙儿通个气。不过你放心,只要我蔡广年点头,这事就成了九成。”
这话说得很有水平,既表明了他能做主,又尊重了其他村民,滴水不漏。
张卫国点点头:“这是自然,我等蔡书记的好消息。不过,丑话说在前面,我时间比较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要货?价格方面,又怎么说?”
蔡广年很是爽快:“就按咱们平时卖给鹏城那几家大酒楼的价钱走,每斤2元,我们图的,就是一个稳定长期的销路。”
这次谈判,完全在张卫国的预料之中,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