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辽宁营口,夏日的闷热如一层黏腻的纱,裹住了这座小城。辽河的水缓缓流淌,河畔的芦苇丛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轻响,似在低语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7月初的一天,田庄台的村民们被一阵怪异的响动惊扰。老船工王顺山,叼着旱烟袋,满脸疑惑地划着舢板朝声源处靠近。当船头撞上一团软乎乎的东西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那是一具巨型生物的身体,卡在淤泥中,散发着浓烈的腥臭味。王顺山哆哆嗦嗦地凑近,借着微弱的光线,看到了巨大的鳞片、粗壮的爪子,还有那脸盆大小的脊椎骨节。“这……这莫不是龙?”他喃喃自语,声音颤抖。
消息像野火般在村子里传开,村民们纷纷赶来围观。一时间,芦苇荡边围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眼中满是恐惧与好奇。有人说,这是天上的神龙犯错,被玉帝罚下凡间;也有人说,这是不祥之兆,会给村子带来灾祸。小学教师周玉珍带着学生郊游时,也目睹了这一幕。她回忆道:“那生物头似鳄、角似鹿,银灰色的腹部剧烈起伏,前爪深深抓入淤泥,方圆百米弥漫着浓重的臭氧味,就像暴雨前的雷击现场。”村民们自发地为它搭建凉棚,挑水浇淋,希望能帮它熬过这酷暑。寺庙的僧侣也赶来,为它诵经超度,香烟袅袅,寄托着人们的敬畏。
然而,几天后的一场暴雨,让这只神秘生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村民们虽心有疑惑,但日子还是照常过着。可谁也没想到,更大的波澜还在后头。
7月28日清晨,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营口的上空,一条黑影若隐若现。李庆远正在家中躲避暴雨,突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龙吟,他下意识地看向窗外,只见两条黑影在闪电的映照下在空中绞缠。“那绝对是龙!”他惊恐地大喊。紧接着,狂风大作,辽河掀起五米高的浪墙,三只小船被瞬间掀翻,船上的人挣扎着,却很快被汹涌的波涛吞没。日资工厂的房子也被卷坏,九人不幸丧生,就连停靠在车站的火车,也被强大的力量掀翻,场面一片混乱。
8月8日,一位农民在营口河北东小街鸭舌岛附近的苇塘中,再次发现了那只神秘生物。只是这一次,它已经变成了一具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消息传出,整个营口为之震惊。伪营口第六警察署迅速行动,将骸骨运到营口西海关码头,并在此展出。一时间,观者如潮,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亲眼目睹这传说中的“龙骨”。《盛京时报》的记者松尾忠雄也赶到现场,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震撼的一幕,并在报纸上以“天龙降”“巨龙”“营川坠龙”等为题,连续报道了此事,营口坠龙事件,就此轰动东北。
经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的张教授,也来到现场研究。他仔细观察着骸骨,眉头紧锁,最终认定此物为“蛟类”,是由于夏季雨量过多,溯流入河,搁浅于苇塘中,以致涸死。但这个结论,并未让所有人信服。
当时,日本正妄图侵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信仰极为忌惮。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日本当局担心这起坠龙事件会激发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反抗意识,于是试图封锁消息,掩盖真相。他们派人四处搜集关于坠龙的照片和报道,销毁相关资料,还威胁目击者,不许他们再谈论此事。但这些行径,反而让坠龙事件更加神秘,民间的传言也越来越多。
有人说,日本秘密组织了专家团队,对龙骨进行研究,发现这只生物的血液样本含铜离子浓度超海水千倍,血红蛋白携氧量是人类的27倍,完全符合深海高压环境生物特征。还有人说,在日本东海大学公布的《1934年奉天医科大学生物检测报告》影印件中,记载着龙骨头部后方排列着五个腮状裂孔,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已知生物的认知。但这些资料,都被日本军方严密保管,随着二战的结束,大多不知去向。
伪满映画株式会社的摄影师山本一郎,曾偷偷拍摄了一段8毫米影像,记录下了龙骨的模样。影像中,可以清晰看到骸骨头部后方排列着五个腮状裂孔。但这段影像,在当时也被视为禁忌,被日本军方收缴。直到多年后,才被人偶然发现,重见天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口坠龙事件渐渐被人们淡忘。但在2003年,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为调查此事,成立了“龙骨”之谜破解小组。他们走访了当年的目击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试图揭开这一事件的真相。
小组找到了当年的目击者肖素琴,她回忆道:“我当时才9岁,爸爸带着我去看。那龙的前部有两只爪,头如‘龙’头,呈方型,眼睛很大,身体为灰白色,并有鳞片,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看着特别虚弱,眼半睁半闭,有些发红,身上有些部位已经腐烂生蛆。”另一位目击者孙正仁也说:“头骨不是原来的龙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龙’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然而,专家们对这些龙骨的鉴定结果却各不相同。北京大学史前生命与环境所古生物系刘建波教授看过1934年《盛京时报》的“龙骨”图片后,认为“龙骨”排列可能有误,而且头上角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中国科学院无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科技处张处长看过照片后认为,“龙”是绝对不存在的,营口孙正仁老人捐献的“龙骨”应为哺乳动物的,而且属于偶蹄类大型动物,如象、鹿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技处王利敏则认为,《盛京时报》中出现的骨骼不可能是龙的,最大的可能是深海动物死亡后漂浮到了营口,但究竟是哪种海兽则还需作进一步研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仁义根据其它媒体上发表的图片进行鉴定后认为,孙正仁捐赠的“龙骨”5块骨头早已石化,应该是“原始牛”的牙齿。
尽管专家们给出了各种解释,但许多目击者仍然坚信,他们当年看到的就是龙。营口坠龙事件,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去追寻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