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朝臣一侧!
想不听见都难。
【这老谋深算之人又要拿我开刀?】
【不知这回又是何事?】
李渊心中暗自思量。
李烁一脸困惑。
什么状况?
朕不过是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怎么又成了拿你开刀?
李渊不是已与他那被废黜的父亲一同被囚禁了吗?你怎会还认为朕在拿你开刀?
李烁浑然不知李渊此刻的心思,只因这些朝臣的闲言碎语,
让他这位帝王,端坐龙椅之上,
却无端背锅,
哐当一声,正中头顶,
不偏不倚,
分毫不差。
“张卿,你说说看。”
李烁将目光转向内阁大臣张瑾。
张瑾不敢怠慢,
连忙上前一步,
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
李渊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这老谋深算之人想要迁都!
迁都嘛,也不算大事一桩。
太祖皇帝李洪基,曾有意迁都故乡凤翔。
成祖皇帝李烁,则想迁都自己的老根据地京城。
仁宗……历史上的仁宗皇帝李煦,又想迁都应天。
反正老李家的皇帝,都喜欢折腾。
迁都对他们而言,稀松平常。
李渊对此并不惊讶。
更何况,
当初北伐胜利后,他们途经北平,李烁就曾言及自己对天下对大明的期望。
希望大明的未来帝王,能在面对危机时变得果敢。
他认为这有利于大明江山和历代继承人的培养。
【虽然老谋深算之人迁都北平,最终也没能培养出坚毅果敢的继承人。】
【但现在,既然伯父这个太子之位已失,且永远无法再得。】
【那也就意味着,未来文臣压制帝王之事,未必会发生。】
李渊在心中暗自评判,
表面上继续聆听张瑾的解释。
一番交流后,
他更加清楚了他们的烦恼所在。
帝王想迁都,朝臣却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坚决反对。
现在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
【若要让这老谋深算之人去说服这些朝臣,起码得五年时间。】
【但要是碰到我,只要资金充足,很快就能摆平!】
资金充足?
很快就能解决?
李煜心中不禁一动。
这有何难,朕还会缺钱吗?
等等,好像真的缺钱啊……
那庞大的宝藏,虽然一度充盈了大梁的国库。
但正因财富增多,李煜北伐凯旋后,先是大手笔奖赏了北伐的将领与士兵。
接着,又抚恤了邱禄麾下那十万阵亡将士的家属。
这样一来二去,国库就空虚了许多。
毕竟你有一亿,分给十万人,每人也就千把块。
千把块能做什么?
是买房还是买台游戏机?
同理,那宝藏再庞大,分给六十万户人家,也就所剩无几了。
更何况……
为了争夺皇位继承人之位,李瞻渊那个挥霍无度的家伙,居然欠了沿海士绅一大笔债。
这些债务,最终还得朝廷来偿还。
毕竟人家当初愿意借钱,有时是看在李瞻渊还是太子之子的份上,是皇上的皇孙。
人家信赖的是朝廷。
朝廷不能做出赖账的事……
虽然因李高炽父子被囚禁,原太子府被抄家,但抄出的钱财,只是九牛一毛。
此刻,
小狐狸提出,想要迁都燕京。
这需要大量资金,必须资金到位才行。
资金当然重要!
可问题是,现在朝廷没钱了!
那该如何赚钱呢?
要不问问小狐狸?
但是,朕直接问他如何赚钱,会不会引起他的猜疑?
这也太巧了吧。
好在,
就在这时,
内阁大臣之一的杨文远,也站了出来。
“皇上,太孙。”
“国库已经入不敷出了。”
“而且,现在秋收刚过,百姓即将服徭役。”
“他们的粮食、钱财,都是留着过冬的。”
“国家实在不能再向百姓加税了。”
“之前,陛下为了北伐,征调了五十万大军,已经严重影响了卫所的耕种。”
“所以到了冬天,这些卫所士兵的粮食,也得由朝廷补贴一部分。”
“陛下,在这个关头,”
“迁都实在是劳民伤财,臣实在难以办到啊……”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朝中重臣,协助君主料理国事,各类奏章、军事急报,他们总能率先阅览。
对于整个帝国,他们了如指掌。
国库的财务状况,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要是在往常,
李明辉这般给赵桓泼冷水,赵桓定会不悦。
但今日,
赵桓非但不恼,心中反而对李明辉颇为赞赏。
正是正是,朕正欲询问财政之事,李明辉这话怼得恰到好处!
果然……
【国库支出大于收入?看来那老谋深算之人花钱有些大手大脚啊。】
赵桓:……你就不能换个关注点?
然后呢?
就没了?
这小狐狸怎的不继续说了?
“国库亏空,那便想法子增收!”
赵桓略带不满地说。
这小狐狸,说话总是半遮半掩。
真是气煞朕也。
他这副模样,在大臣们看来,已是恼羞成怒。
哎呀,皇上发怒了。
这可如何是好?
好在,
赵桓环视一周,最后将目光停留在了赵宇轩身上。
面对赵桓的注视,
赵宇轩“恍然大悟”,瞬间一脸正义:“
“祖父,您这样做不妥。”
“即便国库缺银,我们也不能加重百姓的负担。”
“加税,是万万使不得的!”
朕何时说过要加税了?你这小狐狸,简直是胡言乱语!
赵桓老脸微红。
若非赵宇轩提及,他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加税了。
毕竟,
国家的规模摆在那里。
除了天灾人祸,每年的税收是固定的。
国家的开支亦然,
盈余寥寥无几。
想在短时间内实施大工程,就必须加税,增加国库收入。
所以,
昔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终致隋朝灭亡。
百姓无法生存,只能揭竿而起。
但有些事,不做又不行。
不做就是让帝国在虚弱中消亡,苟延残喘。
与其这样,
多数有雄心的君主都会选择放手一搏,成功了便是千古流芳,即便失败,也能名垂青史。
此刻,
其他大臣也听到了赵宇轩的话,一时间望着赵桓,眼神颇为奇异。
“莫非皇上真的为了迁都之事,打算加税?”
“这可如何是好?”
“迁都之事难以速成,一旦开启增税之门,百姓绝不可能轻易度过难关。”
“倘若数载过去,情势非但未改善,反而恶化,民众将无法承受。”
官员们内心忧虑重重。
不仅是文臣,就连那些武将,也多有皱眉之人。
他们虽粗通文墨,所知有限。
但从洪武、建文、靖难之变,直至最近的北伐,一连串事件,皇帝与百姓又有几日得以安宁?
“我早已料到会如此。”
李轩面无表情,心中却难免失落。
“皇上选定太子……赵庶人,意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今抬举秦王父子,只怕……百姓又要陷入苦难。”
往昔,
李轩正因洞悉此点,方竭力保护废太子李熙。
可如今……
废太子李熙已成赵庶人,被囚禁府中,终身不得外出。
一切,为时已晚。
难道,
真要眼睁睁看着大明走向衰亡?
李轩心中的失望难以言表!
而此刻。
朱权的内心却无比愉悦,甚至有放声大笑的冲动。
【迁都所需,不过钱财与粮食而已。】
【平日里这老狐狸看似精明,关键时刻却如此愚钝。】
【粮食问题易解。】
【交州屡有叛乱,皆因他们太过闲暇,令其百姓勤于耕作,那里气候宜人,四季温暖,水稻可一年三熟。】
【一来让那些不服管教之人无暇生事,稳定交州局势;二来朝廷的粮食短缺亦可得到缓解。】
【至于银两短缺……】
【自然是倭国,倭国的白银矿藏最为丰富。】
【不过话说回来,倭国人野心勃勃,确实需要教训。】
【若不加以管教,他们日后定会在我国东南沿海为非作歹。】
【对了。】
【此番为谋利,我在倭国也开了矿场,不料被当地官员窥见利润,手下人来报,有人欲强夺我的矿场。】
【虽尚未得手……】
【正好,借此机会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听到小狐狸朱瑞的心声,老狐狸朱权这才恍然大悟。
是啊,小狐狸不是曾说过吗?
倭国白银矿场众多,
只是后来因皇太孙之事,自己一时将其忘却。
未曾料到,小灵狐竟已在外地经营矿场,其获利之丰,难以估量。
“陛下……”
杨煜步出队列,正欲启齿,
却被朱宸以指节轻扣桌面打断,语调平淡:“便依此计行事。”
众臣面面相觑,心中疑惑丛生:
陛下意欲何为?
真要加增赋税吗?唉,这似乎已是当前唯一出路。
正当群臣情绪低落之际,
“林毅何在?”
朱宸点名询问。
林毅一脸愕然,走出队列:“陛下,微臣在此。”
他满心困惑,如此国家大事,朱宸何时征询过自己的意见?
往常不都是要对付某人时,才会找上自己吗?
难道,
陛下又对哪位大臣不满了?
谁如此不幸?
不会是皇长孙吧?
林毅忆起,方才皇长孙朱凌霄反对加税的情景,脸色骤变。
若是旧主让自己对付新主,这该如何是好?!
“朕记得你曾在东瀛有所布置,那里的银矿,可足够使用?”
朱宸似笑非笑地盯着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