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扶额,皇帝年龄大了,真是愈发的老不正经了。
“父亲觉得,臣是不是该夸您一句幽默风趣?”
李世民身子稍稍往后一靠,看着承乾满眼笑意:“我难道不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吗?你别顾左右而言他,我问你的问题,你快点儿回答我?”
“这个问题很简单,下一次臣见到赵国公,不喊舅父喊母亲就好了。”
“李承乾……”李世民当场暴走:“你个混账。”
“父亲,您这殿内怎么没人值守?”李承乾环顾四周,发出灵魂拷问:“您跟谁学的?”
“跟你学的。”李世民直接回了这么一句:“自从你回来,我哪一次去东宫,你那显德殿里有宫人值守?就是有,也都在二门外,殿门口都少见人,你好意思说我吗?”
“父亲,臣从前就说过,咱们老李家遗传性心脑血管疾病,很多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都是突发性的,身边要是没有人盯着,就那么任其发展,是真的会出人命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思想观念更新了,封建社会的下人,在主人眼里,就是一件可交易的物品,不被当做人看,所以封建权贵,能毫无心理压力,自己身边站一堆的人。
目前来说,他生在封建社会,算是一个封建权贵,但他又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封建权贵,他当然接受不了,身边一堆人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光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
“臣的显德殿不安排人,是臣习惯了未来的生活,臣在未来就是独处。再者,臣这个年纪,最多连续性加班还不吃饭,然后犯个低血糖。这种情况,大多数不存在。”
“知道了,身边不会少人的,你赶紧走!”李世民满脸嫌弃的赶人,一边还要嘟囔:“一天天的,就会来气人。”
李承乾暗暗叹气,似乎也有些意外,他怎么会对皇帝说这么多。
不过很快他就释怀了,跟一个人做几年邻居,都会处出感情来,何况他们是血亲。
李世民找人去安排晚间宴会了,李承乾则是回到三省,跟着一众大臣继续办公。
“太子殿下,您平日里都是怎么教导淮王和皇太孙的?”
低头批阅奏疏的李承乾,一抬头正对上杨师道,这老爷子说熟不怎么熟,说不熟他们间接性有交集。
前世他谋反的核心成员之一赵节的后爹,谋反事败皇帝要处死赵节,杨师道为继子求情,还被从中书令贬为吏部尚书。
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也是个人物,其母长广公主高祖亲女,皇帝的姐姐。
杨豫之娶的是李元吉的女儿寿春县主,史书记载长广公主去世,杨豫之在服丧期间与姨母永嘉公主淫乱,被永嘉公主驸马窦奉节诛杀。
皇帝对外,一直是把杨豫之当做反面例子的,不过说实话,看看皇帝的儿子,谋反的,乱伦的,齐全的不行,也不知道皇帝怎么好意思拿杨豫之说事儿。
说你治家有方,长子谋逆,次子易牙,自己亲妹妹通奸亲外甥,这还不算死后小儿子那顶绿帽子。这事儿放在他身上,这辈子他都不想提起杨豫之这号人。
因为不管怎么扯,都是自己三代以内的血亲,在外人看来,就是自己家那点儿破事儿,说出去简直是丢人现眼。
只能说,能做皇帝的人,脸皮都是挺厚的。
杨师道现在问他这个问题,不用想也知道,杨豫之不成器,偏偏这又是自己唯一的儿子,杨师道很苦恼。
按照民间的规矩,他得把杨师道喊一声姑父,话说姑父您这个问题,问的是不是太迟了?
杨豫之现在二三十了,不是两三岁。
“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
众大臣目光齐刷刷聚焦到太子身上,淮王和皇太孙实在是太出色了,皇帝天天跟他们炫娃,具体如何养出这么出色的孩子,家长在线教学。
按照原历史线,杨师道这时候已经更改是中书令,不过此人主掌吏部后,压制权贵、亲朋以避嫌疑,所任命的官员却大多都是庸才。
皇帝对后续的历史,有一些是清楚的,杨师道这个人,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不适合放在人事任免的位置上,因此杨师道这一世没能入主中书省,只是工部尚书。
“杨尚书,您这是要回去教导孙儿?”
杨师道疲惫的点头,他对儿子已经失去希望了,往后就好好地教导孙儿,盼着孙儿别跟儿子一样害人。
鉴于赵节一事,杨师道为他所累,李承乾倒是愿意说几句,只当是还个人情。
“其实也没多难,一两句说不清楚,我会给您整理一份清单,您照着来可好?”
杨师道谢过太子,归座。
李承乾对上众人目光:“我写出来之后,诸位找杨尚书讨要即可……”
想要自己抄一份儿就得了,要他手抄每人一份儿,他又不是印刷机器。
“多谢太子!”
众人心满意足的继续处理手头上的事情,李承乾看在眼里,心中却是默默为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捏了一把汗。
关于儿童教育这方面的书籍,二十一世纪不可谓不多,但仍然有那么多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之下患上心理或者精神上的疾病,甚至走上不归路。
说明什么?
说明,教育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藏在生活中的一门学问,是要耗费时间去摸索的,是一个实践性极强,机变性极强的课题,服务于复杂的人性,几乎没有规律可言。
经大帅哥吐槽某传,有句话颇有借鉴意义:一个猴一个拴法。
并且,这个摸索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投入,考验的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文化底蕴等等。
老一辈人接触的层面有限,提倡的思想就是生,生下来肯定能养的活,只是存在活这个观念,而不是养好。
记得他的大学同学,二十七八了家里催婚,有一次他们同学聚会聊到这个话题,有句话听着还是颇为震撼的。
我在小学课本里知道少年宫,知道了博物馆,可去少年宫和博物馆的这条路,我走了十九年才到达终点,我如果没挣到足够的钱,我的孩子要走多年才能到少年宫、博物馆?
毫不夸张的说,教育跟挣扎在基本生活的劳苦大众没什么关系,新一代年轻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一句“若是养不好,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何尝不是大多数年轻人,在挨过社会毒打之后,对自己这大半生,漂泊劳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