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走后,小奕的生活又回归到孝德素食馆的忙碌中。晨光从金城东边的楼宇缝隙间斜洒下来,落在孝德素食馆的木制招牌上,映出“孝德”两个字微微泛黄的光泽。门前已经排起了不长的队伍,几位老人拎着保温盒,有说有笑地等着十一点开门。
馆内,方子敬系着浅蓝色围裙,正将刚蒸好的素包子一屉一屉地端出来。她动作利落,神情专注,眼角却带着笑意。小奕在另一侧摆碗筷,桌上整齐划一,每套餐具之间距离恰到好处,像是经过测量一般。
“今天要送餐的那几户,都安排好了吗?”方子敬一边擦手一边问。
小奕点点头,“名单我昨晚就整理好了,上午先去王老师家,然后是李奶奶和陈叔。”
方子敬听了,眼神亮了一下,“那位老教师?听说他以前是教语文的。”
“对,还是省重点退休的。”小奕轻声道,“他说你们来一趟,他就开心一天。”
两人相视一笑,厨房里蒸汽氤氲,空气中弥漫着豆香与米香交织的味道。
上午十点,一辆贴着“孝德义工”标志的小货车缓缓驶出后巷。车厢里,几个年轻人正在清点餐盒,每个盒子上都贴着姓名和住址。
“这趟由我和阿琳负责。”小奕坐进驾驶座,回头叮嘱道,“记得拍照记录,回来要更新台账。”
副驾上的女孩点头应下,随即掏出手机拍下车牌号。车缓缓启动,阳光透过挡风玻璃洒进来,照在她手中的清单上,纸页微卷,字迹清晰。
抵达第一户人家时,一位银发老人正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听到敲门声,他拄着拐杖慢慢起身。
“王老师,我们来了。”小奕提着饭盒微笑站在门口。
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哎呀,你们真的来了!快请进。”
屋子里收拾得很干净,书架上摆满了旧书,墙角还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王老师招呼她们坐下,接过饭盒,打开盖子,香气扑鼻。
“味道真好。”他尝了一口,连连点头,“你们这是在做积德的事啊。”
小奕笑着回应,“能帮上您,我们就很高兴了。”
临走前,王老师握着她的手,声音有些哽咽,“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
走出楼道,阳光正好。小奕深吸一口气,转身对阿琳说:“把刚才拍的照片传到群里吧,明天媒体那边会来采访。”
阿琳应了一声,低头翻找照片,忽然指着一张问:“这张背景里的书架,要不要打码?”
“不用。”小奕摇头,“那是他的生活,也是我们的见证。”
回到素食馆已是中午,大厅里坐满了前来用餐的客人。自助区热气腾腾,几位义工穿梭其间,服务周到。
角落里,一个年轻人站在窗口,迟迟没有点餐。他的衣着朴素,背着一个略显陈旧的双肩包,目光在菜单和人群之间来回游移。
“同学,需要帮忙吗?”小奕走过去,声音轻柔地问道。
年轻人抬头,看到她胸前的志愿者徽章,迟疑了一下,低声说道:“我想……找一个人。”
“找谁?”
“当年资助过我的人。”
小奕怔了一下,随即意识到什么,轻声问:“你叫什么名字?”
“林远。”他报上名字,又补充了一句,“半年前,我在学校食堂吃过一顿免费饭。”
小奕眼睛微动,记忆翻涌而来。那时她刚接手素食馆不久,便设立了“学生特别通道”,凡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要登记,就能吃到热乎饭菜。
“就是那天。”林远从包里取出一封信,“我写了封信,想当面交给她。”
小奕看着他,眼底浮起一丝温柔,“我可以帮你转交。”
林远犹豫片刻,还是递上了信,“谢谢。”
他离开后,小奕拿着信走进后厨,递给方子敬。
“你看这个。”她轻声道。
方子敬拆开信封,目光扫过信纸,渐渐湿润。纸上写着:
“尊敬的女士,我是半年前来贵店用过一顿饭的学生。当时我因家庭变故濒临退学,是您那一顿饭让我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如今我已毕业,找到了工作,也想尽一份力,回馈社会。”
她看完,轻轻合上信纸,抬眼看向小奕,“这顿饭,值了。”
小奕点头,嘴角浮现一抹笑意。
几天后,当地晚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赫然写着:《一顿饭的温度——孝德素食馆背后的公益故事》。配图是义工们为老人送餐的画面,还有那张王老师在阳台迎接镜头的照片。
文章一经发出,素食馆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有人想捐款,有人想来做义工,甚至有高校社团主动联系,希望长期合作。
“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小奕看着络绎不绝的新义工登记表,有些感慨。
“善意本就该被看见。”方子敬笑道,“只是没想到,它传播得这么快。”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志愿报名人数,她们很快制定了轮值制度,并与本地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每周六、日由不同社团轮流值班,既保证服务质量,也不至于让义工负担过重。
某天清晨,一位摄影师悄悄来到素食馆门口,按下快门。画面中,一块新挂起的木牌静静悬挂在门口——“每日免费午餐”。
阳光洒在木牌上,“免费”二字格外醒目。
而就在这一刻,素食馆内部,新一轮的餐食准备已经开始。锅铲翻炒的声音、义工们的谈笑声、老人满足的叹息,交织成一首温暖的人间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