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清晨,于佳佳拿着录音频谱图,贴在建委公告栏上。
标题只有短短一行字:“这不是振动,是咳嗽。”这简单而直接的表述,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林志远得知后,悄然调取了近三年该区域的微震监测数据,发现每年春季确有一次异常脉冲,均被系统判定为“背景噪声”过滤。
他以此说服专家组临时叫停施工,并启用“双轨检测”:一边部署传感器阵列,一边在于佳佳的指导下埋设五只特制陶罐。
第七十二小时,其中一只罐壁浮现蛛网状裂纹。
开挖后证实:岩层夹缝中积压着高压气囊,属罕见地质陷阱。
工程总指挥握着陶罐,喃喃自语:“我们算尽参数,却忘了听地一声咳。”
夜色渐深,于佳佳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城市。
她的心中充满了坚定与期待,仿佛城市的脉搏与她的呼吸同步。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
“老王,帮我查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智能井盖项目……”话音刚落,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应答声,于佳佳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春分发布会,那场面,简直比顶流塌房还热闹。
林志远那张冰山脸,今天总算融化了那么一丝丝,估计是被记者们的闪光灯晃的。
聚光灯下,那只金缮过的陶罐,像个打了补丁的赛博朋克艺术品,安静地躺在展台上,接受着四面八方的审视。
记者们的问题,那叫一个犀利。
“林局,这玩意儿真能救命?别是搞行为艺术吧?” 林志远没废话,直接请出一位盲人按摩师。
只见师傅手掌轻柔地拂过罐身,三秒之后,缓缓说道:“它疼过,但现在睡着了。” 全场瞬间安静如鸡,落针可闻。
当晚,姚小波忙着在后台整理资料,无意间翻到赵工笔记本的最后一页。
那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补罐的人,才是接地的根。” 姚小波愣住了,盯着那行字看了半天,总觉得一股电流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几天后,《城市感知冗余操作手册(试行版)》正式下发,各区开始陆续上报“陶罐异常”……
“喂,老林吗?我这边... ...罐着它... ...”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急促的喘息,然后,嘟的一声,挂断了。
《操作手册》一下发,各区县像是炸了锅,“陶罐异常”的报告跟雪片似的往上飞。
可没过几天,技术部门就开始阴阳怪气了,什么“玄学值班日志”,什么“赛博算命”,风凉话一句接一句,差点没把市应急中心的屋顶给掀翻了。
于佳佳是谁?
那可是见过大风浪的主儿。
她心里明白,这帮技术大拿不是不信,是没标准,没法验证。
这就像给一个没尝过辣椒的人描述“辣”是什么滋味,说了也是白说。
得立规矩,得让这帮人知道,啥叫真正的“城市感知”。
她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聋哑学校的张老师。
那可是个狠角色,搞感知教育实验,在圈里那是出了名的。
找到张老师那天,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张老师温和的脸上。
“张老师,我想请你帮个忙,搞个‘触振认知对照实验’。” 于佳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张老师听完,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于小姐,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孩子们不是工具,他们是人,要让他们成为定义标准的人。”
好家伙!于佳佳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姜还是老的辣!
实验地点选在了废弃的人防工程。
这地方阴冷潮湿,地面坑坑洼洼,简直是天然的“震动游乐场”。
学生们光着脚丫子,小心翼翼地走在水泥、沥青、钢板、砂石四种不同的路面上。
每个人都戴着特制的压力感应手套,指尖连着数据线,实时记录着细微的触觉变化。
孩子们用手语交流,时而皱眉,时而兴奋,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地下探险。
“像砂纸,粗粗的。”
“冰冰凉,麻麻的。”
“嗯…水泥,它好像在呼吸。”
三天后,汇总的成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孩子们不仅能准确区分材料类型,还能识别出模拟管道渗漏引发的微幅谐振。
更让人震惊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用手语描述b区某一点“像心跳漏了一拍”。
于佳佳当时就觉得,这孩子绝对有当医生的潜质!
后续钻探的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个地方,果然有个隐蔽的空洞!
李素芬亲自带队去现场取证,全程一言不发,脸色铁青。
临走前,她向张老师要了一份学生手绘的《震动情绪色卡》。
那是一张用颜色对应“害怕”、“发闷”、“跳动”等体感词汇的图表。
据说,李素芬拿到色卡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王建国是谁?
那是市规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体制内的改革派,眼光毒辣,最擅长的就是借势。
这不,机会来了!
在智慧城市推进会上,王建国抓住“触振认知对照实验”这个突破口,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我建议,将感官多样性纳入公共安全评估体系!”
会场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感官多样性?这玩意儿能当饭吃?”
“难道以后招公务员还得考手感?这不扯淡吗!”
质疑声、反对声,此起彼伏,简直要掀翻屋顶。
于佳佳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她知道,光靠嘴说,是没用的。
得来点真家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有个提议。” 于佳佳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盖过了所有的嘈杂。
“不如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体验。”
她让人搬来一只陶罐,放在会议室的地板上,然后微笑着说道:“请大家脱掉鞋子,静坐十分钟,感受一下脚底的触觉。”
会场里一片哗然,但最终,还是有人带头脱掉了鞋子。
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偷偷玩手机,有人一脸不屑。
但当时间到的时候,近一半的人承认“脚底有异样”。
“我感觉…有点麻。”
“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跳动。”
“嗯…有点凉,还有点潮。”
于佳佳这才缓缓开口,语气平静而有力:“如果这是塌陷的前兆,你们愿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
全场鸦雀无声。
这次,没人再敢质疑。
李素芬那边也没闲着。
她悄悄推动档案馆启动了“非语音城市记忆”专项收藏。
她亲自带队,走访了十几个社区,征集各种各样的民间素材——扫帚节奏谱、井盖敲击密码、晾衣绳颤动视频……
这老太太,平时看着古板严肃,没想到内心竟然藏着一颗文艺的心!
有一天,她在南城老巷发现一群老人自发组成的“听地会”。
每逢雷雨前,这群老人就会聚集在古井边,用手掌感受地面的震动,以此来预测天气。
李素芬默默地录下了整个过程,然后给这段视频归档,编号为“h007”,并在备注栏里写下了一行字:“制度看不见的,未必不存在。”
夜幕降临,市应急中心的灯火依然通明。
于佳佳揉了揉酸胀的眼睛,伸了个懒腰。
突然,电话响了。
是六区的值班员打来的。
“喂,老林吗?我这边…罐子它…它…”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急促的喘息,然后,嘟的一声,挂断了。
这声音听起来,怎么这么像喘不上气儿的哮喘病人?
于佳佳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
她拿起外套,抓起车钥匙,冲出了办公室。
初夏的夜晚,风中带着一丝淡淡的潮湿。
远处的霓虹灯闪烁着,像无数只眼睛,窥视着这个城市的秘密。
今晚,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于佳佳风风火火冲出大楼,引擎轰鸣,直奔六区。
初夏的夜风灌进车窗,吹得她头发凌乱,像极了深夜赶稿的社畜。
淦!
这该死的KpI!
与此同时,市应急中心大楼内,一场无声的“地震”正在酝酿。
联席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如期举行,大佬们西装革履,人模狗样。
议程照旧,审议新一批试点名单,走流程,图个吉利。
然而,于佳佳是谁?
那可是个能把流程玩出花儿来的女人。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我们换个玩法。”于佳佳站在台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熄灯!”
话音刚落,整个会场陷入一片黑暗。
紧接着,工作人员开始分发陶罐。
每人一枚,不大不小,刚好能贴在腹部。
“请各位将陶罐贴于腹部,静心感受。”于佳佳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带着一丝蛊惑。
“五分钟,开始。”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陶罐与腹部接触的细微摩擦声,以及参会人员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黑暗中,大佬们如坐针毡,感受着来自身下的震动。
五分钟,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灯光亮起,人们纷纷取下陶罐,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这时,角落里的张老师缓缓起身,用手语比划着。
于佳佳充当翻译:“孩子们说,大地在翻身,但它不疼。”
散会后,众人三三两两地离去,气氛略显诡异。
周正礼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于佳佳面前,递上一个密封的木盒。
“于小姐,这是我队当年的‘人体测震评分表’,禁用了五十年。现在,还给你。”
于佳佳接过木盒,打开一看,一股尘封的味道扑面而来。
首页上,一行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优秀标准:能辨出地心跳慢半拍。”
她合上木盒,抬头看向周正礼,
“丫头,好好用它。”
望着周老离去的背影,于佳佳握紧了手中的木盒。
六区老林的电话,还有这份尘封的评分表,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于姐,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于佳佳没有回答,而是抬头看向远方,霓虹灯闪烁,像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
她只是轻声说了一句:“备车,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