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张歆予回到家中,脑海中依旧像电影一样,反复播放今天在林枫家中那荒唐的一幕幕。
从小就被周围人奉承追捧的张歆予,从来没有想过会为了一个男人放下自己的尊严,做出那么多羞耻的姿势,说了那么多从来没有说出口的话。
不过她自己倒不后悔,只是觉得以前经历过的男人都是垃圾,无论哪个方面。
现在的张歆予,内心非常坚定,抱紧根大粗腿才是她未来的出路。
至于其他的,也不觉得有什么,甚至并不认为是自己吃亏。
从了解娱乐圈开始,她就看过、听过这个圈子里的林林总总,知道了这个圈子运行的底层逻辑,想要上位,肯定要有所付出。
要么是自己的背景,要么是自己的专业技能,要么就是自己本身。
相反,她感觉自己非常庆幸,碰到的是林枫。
就这么想着想着,累了一个晚上的张歆予沉沉睡去,脸上还挂着一抹微笑。
而林枫此刻,早已睡去。
他对于今晚的事,也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他不是有道德洁癖的圣人,也不觉得这么对待张歆予有什么不妥,对于不同的女人,林枫的做法是不同的。
对于这点,林枫异常理性。
女人只是林枫生活的调剂,事业才是他这个阶段的重点。
而且,对于张歆予,林枫稍微有些失望。
其一是技术上。原本林枫以为,张歆予是阅人无数的女人,肯定会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能够让林枫有不同的体验。
但亲测下来,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那样子,也就是交过交过几个男朋友的水平,最好还是要林枫卖弄。
不过身体不错,配合度也非常高,各种招式都能有来有回,是个很有潜力的炮架。
其二呢,就是车头灯的尺寸了。
倒不是说小,或者说是假的。
林枫都已经亲自上手了,自然能分辨真假,真家伙这点,毋庸置疑。
只不过,在维度上并没有想象的夸张,还没柳言的雄伟,也就介于李晓冉和柳言之间,不算夸张。
只是她的身体更瘦,背部更薄,手臂更细,才凸显出比较夸张的视觉效果。
当然,这也不能说是缺点,要真想要西瓜,在好莱坞的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和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才是霸中霸。
近期,国内的电影市场风平浪静,连中影和视界的院线开始铺设中国巨幕系统,也只是在圈内引起一些讨论,大部分院线都处于观望的态度,更别提一般民众了,他们甚至连普通影厅和巨幕影厅都搞不清区别。
不过,此时的北美市场,却风烟再起。
而且这居然也与林枫有关,或者说与NtL有关。
原因很简单,就是《暮光之城:暮色》在11月22号,北美的感恩节上映了。
原本,一部奇幻青春爱情电影,还是中等成本的电影,在北美上映很平常,哪怕它是由畅销小说改编的。
可电影表现出来的火爆程度,与它在传统相对保守的影迷和影评人的眼中的质量完全不相符,就像一坨包着巧克力的屎拍卖出了天价,让这批所谓的主流人士感到特别的恶心。
其实,在电影上映前,电影的宣发NtL就是按照A级电影的规模进行的,尽管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只有3500万美元左右。
上映前的电影预售,已经能够想象出电影的火爆,但是真到了正式上映时,给人的震撼又是不同的。
上映第一天周五,从午夜场开始,就有无数的书迷涌进了影院,这就是第一批电影观众,也是电影的基本盘。
而第一天的票房又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暮光之城:暮色》以3419家影院开画,第一天就以过万美元的单馆票房震惊了所谓的专家们。
要知道,这可不是小规模点映的艺术片,也不是投资过亿的特效巨作,而只是3500万美元中等投资的青春向电影。
第一天,单馆票房美元,单日票房3598万美元强势拿下第单日冠军。
更为关键的是,在第一天的现场观众调查中,电影居然拿下了A的优秀评价。不是A-,而是A。
要不是一些传统的路人观众也进行了评价,它分分钟给你冲上A+。
这让那些同样在第一天就进入影院观看电影的影评人和媒体们错愕不已。
我在哪?我看了个啥?为什么这坨屎就是A了?
于是,就出现了北美难得一见的两极分化场景。
只要是专业评分和影迷评分都有的评分网站,两者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就像烂番茄网站,只是第一天,就有23家媒体给出了42%的新鲜度评分,这个评分,连很多一周游的电影评分都不如。
不过,在影迷评分一栏,超过名影迷,在第一天就集体给打出了92%的超高新鲜度,那番茄的图标,简直都红透了。
同样的,现场影迷给了了A级的评价,但13家媒体综合评分为确是c。
不是别人,就连林枫自己,要不是知道情况,都以为是雅各布和伊莎贝拉花了大价钱买了无数的水军刷分。
而且,这部分影迷或者说书迷,还不是那种沉默的大多数,都是网络新新人类,都喜欢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纯净水般的爱情,它纯粹、强烈且超越一切世俗障碍”
“爱德华不再只是恐怖的怪物,而是集英俊、强大、自制力与深情于一身的完美恋人,满足了我对完美情人的一切想象。”
“我爱死这部电影了,这就是我看小说时脑中的画面,太美了。”
“我与贝拉一同体验初恋的悸动、不安与狂热。看了《暮色》以后,昨晚竟然做了好几个春梦,今晚我还要再看一次。”
......
在这一刻,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专业评价还能影响多少电影票房?
这就激起了许多专业影评人和专业媒体的恐慌和好胜心,自己的舆论高低可不能丢,这可是他们吃饭的根本。
于是,这些专业影评人和媒体开始了猛烈的反击,各种影评、分析文章纷纷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