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福先寺那静谧的禅房内,菩提流支端坐在蒲团之上,面前的矮桌上摊开着几卷天竺经文,他目光专注,神情凝重,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经文的边角,心中思索着译经的诸多事宜。此次东行大唐,传播佛法、翻译佛经是他肩负的重任,而这第一步,便是要与寺中的高僧大德们共商译经大计。
不多时,寺中的几位高僧陆续来到禅房。为首的是大福先寺的住持慧明大师,他身着一袭素色袈裟,面容清癯,眼神中透着睿智与祥和。身后跟着精通佛理的智远法师、擅长梵语的玄真法师以及博古通今的悟尘法师。众人相互见礼后,纷纷落座。
慧明大师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温和:“菩提流支高僧,听闻您欲翻译天竺佛经,此乃光大佛法的盛举,我等定当全力相助。只是这译经之事,千头万绪,不知高僧有何想法?”
菩提流支双手合十,微微躬身,感激地说道:“多谢诸位大师支持。贫僧以为,译经首重精准,需准确传达天竺经文原意。再者,译文要通俗易懂,便于大唐信众理解。”
智远法师点头赞同,说道:“高僧所言极是。然而,天竺与大唐文化有别,有些佛理表述需仔细斟酌,方能既保留原意,又契合大唐信众的认知。”
玄真法师接着说道:“不错,贫僧对梵语略有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定当在语言转换上竭尽全力,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只是,译经工程浩大,所需各类典籍众多,不知寺中典藏是否充足?”
菩提流支微微皱眉,说道:“玄真法师所言甚是。贫僧虽携带了部分天竺典籍,但为求译文精准,还需诸多大唐本土的佛学经典相互参详。”
众人正商议间,寺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一名小沙弥匆匆跑进禅房,躬身禀报道:“住持,陛下听闻菩提流支高僧筹备译经,特命人送来各类珍稀典籍,现已至寺门。”
众人听闻,皆是大喜。慧明大师赶忙起身,说道:“陛下圣恩浩荡,我等速去迎接。”
众人来到寺门,只见一队宫廷侍卫整齐排列,中间几辆马车上满载着一箱箱典籍。为首的官员见到慧明大师等人,赶忙上前行礼,说道:“奉陛下旨意,特送这些珍稀典籍前来,以供菩提流支高僧译经参考。陛下还说,译经乃弘扬佛法的大事,务必全力支持。”
慧明大师等人赶忙跪地谢恩。随后,众人齐心协力将典籍搬运至寺内藏经阁。菩提流支看着这一箱箱珍贵的典籍,眼中满是感动与欣喜,说道:“陛下如此关怀,贫僧更当全力以赴,不负圣恩。”
然而,现有的译经场所略显陈旧,难以满足如此重要的译经工作。慧明大师似乎看出了菩提流支的顾虑,说道:“高僧勿忧,待贫僧与寺中僧众商议,修缮出一处适宜译经的场所。”
正说着,远处又传来一阵嘈杂声。只见一群能工巧匠在一名官员的带领下,走进寺中。官员见到慧明大师,说道:“大师,陛下得知寺中要为菩提流支高僧筹备译经场所,特调配我等前来,听候差遣。”
慧明大师惊喜不已,说道:“陛下思虑周全,有这些能工巧匠相助,译经场所定能早日修缮完成。”
菩提流支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望着那一群充满干劲的工匠,又看看身边志同道合的高僧们,暗暗发誓:“有陛下的支持,有诸位大师的协助,贫僧定要将这译经之事圆满完成,为大唐与天竺的佛教交流,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慧明大师与菩提流支带着工匠们来到一处闲置的院落。这处院落虽略显破旧,但空间宽敞,四周环境清幽。慧明大师说道:“高僧,此处如何?若在此处修缮译经场所,既能保证安静,又便于与藏经阁往来。”
菩提流支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此处甚好。只是,还需划分出不同区域,用于存放典籍、译经、研讨等。”
工匠头目走上前来,恭敬地说道:“高僧放心,我等定按您的要求,尽快将此处修缮一新。”
于是,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有的清理院落中的杂物,有的测量尺寸准备施工,还有的搬运建筑材料。一时间,院落里充满了忙碌的身影。
在一旁的菩提流支,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译经筹备工作在众人的努力下顺利推进,紧张的是深知译经责任重大。他看着工匠们忙碌的样子,仿佛看到了未来译经完成后,佛法在大唐更加广泛传播的景象。
而慧明大师则在一旁与智远法师、玄真法师等人继续商讨译经的具体细节。慧明大师说道:“待译经场所修缮完毕,我们便要着手挑选参与译经的僧众,务必挑选那些精通佛理、文字功底深厚之人。”
智远法师说道:“大师所言极是。此外,译经过程中,定期的研讨交流也必不可少,以便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玄真法师点头附和道:“不错,尤其是在梵语翻译方面,需格外谨慎,我愿多承担些这方面的工作。”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为译经筹备出谋划策。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照着他们坚定的面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院落里,一场关乎大唐与天竺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业,正有条不紊地展开。菩提流支与寺中的高僧大德们,在李承乾的支持下,正齐心共举,为译经的成功迈出坚实的每一步。 在工匠们热火朝天地修缮译经场所时,菩提流支与慧明大师等高僧并未闲着,他们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讨论室内,继续深入探讨译经的细节。
菩提流支轻轻翻阅着一本天竺经文,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他指着经文中的一处内容,说道:“此处的佛理颇为深奥,在大唐文化中,或许较难找到完全对应的阐释。若翻译不当,恐会让信众产生误解。”
慧明大师凑近一看,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高僧所言极是。我们或许可从老庄之道等大唐本土思想中,寻找相似的义理来进行类比阐释,不知高僧意下如何?”
菩提流支眼睛一亮,拍手称赞道:“大师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让大唐信众更好地理解,又能体现佛法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一旁的智远法师却面露担忧之色,他缓缓说道:“然老庄之道与佛法终究有别,如此类比,会不会偏离佛法原意?”
众人听了,皆是一怔,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菩提流支低头思索良久,才缓缓开口:“智远法师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在类比时,务必谨慎,要在保持佛法核心教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类比与阐释。”
玄真法师也插话道:“对,我们可在译文旁加以注释,说明类比的缘由与界限,让信众在阅读时能有更清晰的认知。”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就在这时,负责搬运典籍的小沙弥跑来禀报:“诸位大师,典籍已全部搬运至藏经阁,正在整理归类。”
慧明大师起身说道:“走,我们去看看。”
众人来到藏经阁,只见一箱箱典籍摆放整齐,僧人们正忙碌地将它们分类上架。菩提流支看着这些珍贵的典籍,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他随手拿起一本古籍,轻轻翻开,书页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他喃喃自语道:“有了这些典籍,译经之事便多了几分把握。”
慧明大师看着菩提流支专注的神情,微笑着说:“高僧放心,我寺定会全力支持译经工作。待译经场所修缮完成,我们便尽快挑选僧众,正式开启译经大业。”
菩提流支将古籍放回书架,双手合十,向慧明大师及其他高僧深深鞠躬,说道:“多谢诸位大师。贫僧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与诸位的期望。”
此时,阳光透过藏经阁的窗户,洒在众人身上,映出一片庄重而神圣的光芒,仿佛预示着这场译经盛举必将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