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安信侯阖府下狱之事震动京城。
连双腿残疾的现任安信侯安醇亦未能幸免。
据目击者称,那位姓苏的白无常揪着安醇的头发,将这位昔日的勋贵如拖死狗般拽过朱雀大街。
青石板上蜿蜒的血痕,与围观百姓的唏嘘声交织成一片。
这些钟鸣鼎食之家,昨日尚是琼筵坐花,今朝便成阶下囚徒。
抄家灭族不过帝王一念,流徙千里亦属皇恩浩荡。
坊间议论纷纷,皆在揣测安信侯府所犯何罪。
又过了几日,百姓原本对安信侯府的那点同情荡然无存。
京城各茶楼的说书先生拍响醒木,将二十多年前南宫府灭门惨案的真相道出时,满座茶客手中的盖碗俱碎了一地。
原来那夜火光冲天,竟是安信侯带人屠尽了世代行医济世的南宫世家。
说书案头突然出现的匿名手稿太过详尽。
连被砍成重伤的南宫凌霄如何在大火中醒来,如何撑着焦黑露白骨的身体爬行到妻女面前,又是如何交代完临终事后遗憾闭眼。
那惨绝人寰的画面让听书的百姓泪流满面,大骂苍天无眼。
随着更多罪证浮出水面,安信侯这些年所做的恶一件件一桩桩浮出水面,其凶残程度令人发指。
有老妪当街哭诉女儿被侯府恶奴掳去配阴婚。
还有书生展示背上烙铁所刻\"安信\"二字。
更有乞丐捶地大哭,述说安信侯府如何逼死自己妻儿老母,如何夺走府上万贯家财。
刑部前联名请愿的百姓踩断了三道门槛,血书叠起来得有半人高。
当民怨沸腾至极致时,安信侯之妻安林氏不堪拷问,在公堂上撕开裂帛般嘶吼:\"端太妃才是真凶!\"
这声指控如同火星溅入油锅,连武王府门前的石狮子都被愤怒民众砸缺了半边。
武王这些年虽为大晏立下赫赫战功,但摊上这个恶母,也背了不少骂名。
百姓日日围攻武王府,请求武王交出端太妃,以平名怨。
从安信侯府一出事,武王就躲了起来,自古忠孝两难全,他的目的是不见端太妃。
连晏时叙派了不少明卫暗卫去寻,都没能寻到他。
直到听说武王府被围,自家妻子和孩子皆还在王府,武王不得不现身。
他一出现在城门口,就被晏时叙的人带进了皇宫。
此刻慈宁宫内,鎏金狻猊炉吐出的青烟都凝滞了。
温梨儿带着南宫紫云踏入殿门时,就见满室宗亲权贵都在,阵仗极大。
她的目光偷偷掠过晏时叙紧绷的下颌线,心中猜测,今日这九重宫阙,怕是要见血光。
武王终于现身,众人皆倒吸凉气。
这位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亲王,此刻形销骨立、胡子拉碴,和难民有的一拼。
武王见到妻子和几个孩子皆安好,神情微微放松,跪在太皇太后和皇上面前请罪。
太皇太后端起桌上的的茶盏就朝他砸了过去。
当然,茶盏摔碎的地方离武王跪着的位置还有好长一段距离。
太皇太后斥道:“犯罪的又不是你,你躲什么?”
武王抿唇沉默。
安信侯府一出事,他便猜到此事必定会扯出母妃。
以母妃的性子,定会逼着他用手中的兵权做要挟,逼着皇上放过安信侯府,放过她。
\"臣.……\"
武王喉结艰难翻滚,闭了闭眼,如实道:\"臣只是怕母妃逼我以兵符换人命。\"
不得不说,武王实在是太了解端太妃。
安信侯府刚出事时,端太妃都没太在意。
她儿子是手握重兵的亲王,皇上要动她,要动她娘家,也得惦念惦念。
结果她的这个逆子,才出事便躲了起来,皇上和太后也不愿见她,世家宗亲担心受牵连,避她如蛇蝎。
百姓舆论发酵迅猛,压都压不住。
当所有舆论矛头皆指向自己时,端太妃终于是有些慌了神。
直到贴身嬷嬷孙彤将两块小心藏好的免死金牌递到她手中,端太妃这才安了心。
就在这时,婢女来报。
“太妃娘娘,太皇太后传您进宫。”
端太妃嗤笑一声,现在就想问罪于她?
她和孙彤道:“那本太妃就进宫会会她。”
安林氏指控安家所作的恶都是受她指使,却没有证据,空口白牙还能污蔑了她不成?
原本还念在安信侯府毕竟是她的母族,想保下他们。
现在看来,皆死不足惜!
孙彤伺候她更衣。
一行人从后门出的王府,马车直奔皇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