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和孩子相处,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容易让我们心浮气躁的关系了。因为它绑着太多的“应该”:父母“应该”理解我,孩子“应该”听我的。
可现实是,这些“应该”全是自己脑子里的一厢情愿,一碰就碎,碎了就烦。修静心,首先就得把这些“应该”全给放下。
你得看清,父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认知局限和生命轨迹,他们唠叨、控制,背后往往是他们自己无法表达的爱和恐惧,他们也是他们自身时代和经历的“产品”,不是专门来给你制造麻烦的。孩子呢,更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你用来实现自己未实现梦想的工具,他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他也有他的人生,你只是他生命前一段的守护者。看清了这个事实,你的心就能松下来一大截,这叫“认命”,不是消极,是智慧地承认现实。
然后,你要修的功夫叫“倾听”,不是用耳朵听,是用整个心去感受。和父母在一起,别急着反驳讲道理,你就试着去听,听他这句话背后,是不是在说“孩子,我需要你的关注”?是不是在说“我老了,我怕没用了”?当你听到这一层,你的嗔恨心就逐渐的消失了,只剩下心疼。对孩子也一样,他哭闹、他叛逆,你别急着镇压,去感受他那个小身体里,是不是充满了无助和委屈?是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理解和爱?你一旦感受到了,你自己就先软下来了,你一软,整个场就静了。
最重要的,是修“回到自己”,一切关系都是镜子。父母让你暴跳如雷,往往是因为他戳中了你内心最脆弱、最没长大的那个部分;孩子让你焦虑万分,常常是你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投射。
所以,每当情绪起来,别忙着指责对方,立刻把手指向自己,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难受?是我哪个伤疤被碰疼了?是我在害怕什么?”当你开始处理自己的伤口,而不是要求别人不来碰你的伤口时,你才算真正开始在关系里修行。
最后,用行动去表达,但放下对结果的期待。对父母好,是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这是你的本分,不是为了换来他们的理解和认同;对孩子爱,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这是你的天性,不是为了让他将来按你的意愿回报你。你只管做好你该做的,尽你该尽的心,至于他们如何反应,会不会改变,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你放下了控制的念头,你的心,就像卸下了千斤重担,自然就静了,安了。这份静,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更能滋养你和你的家人。
还有句老话叫,尊重他人命运,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去尝试改变自己,不要让自己在改变别人的道路上执着,这也是你自己内心的执念,但是最严重的是,你改变不了别人,最后只会让你暴跳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