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曲歌辞
功成庆善乐舞词
一曰九功舞,殿庭朝会所奏文舞也。《新唐书·礼乐志》曰: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旧书·乐志》曰:庆善乐,太宗所造也,名九功之舞,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冬正享宴,及国有大庆,与七德舞偕奏于庭。
功成庆善乐舞词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
粤余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
共乐还谯宴,欢此大风诗。
生僻字注音
无
注释
1. 寿丘:传说为黄帝诞生地,此处代指祖先旧居。
2. 酆(fēng)邑:西周都城,代指王朝根基。
3. 粤:发语词,无实义。
4. 累圣:历代圣王(指唐朝先祖)。
5. 悬弧:古代生男婴挂弓于门,代指诞生。
6. 弱龄:少年时期。
7. 运改:时局变革(指隋末动荡)。
8. 提剑:指起兵征战。
9. 匡时:匡救时局。
10. 还谯(qiáo)宴:效仿汉高祖还乡宴,指帝王归故里宴饮。
11. 大风诗:指刘邦《大风歌》,喻帝王功业与豪情。
译文
寿丘是祖先的旧迹,酆邑乃王朝的前基。
我承继历代圣王之业,诞生也在这祥瑞之地。
少年时逢时局大变,提剑而起立志匡救乱世。
今日共乐还乡之宴,欢唱这豪情似《大风》的诗句。
背景:此诗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通过追溯祖先功业与自身经历,歌颂唐朝开国历程,抒发帝王的功业豪情与对故土的眷恋。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帝王的故事如繁星般闪耀,他们的生平、功绩,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走向,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这首唐代佚名作者的诗作,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位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感受他为国家繁荣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辉煌成就。
首联:溯源根基,彰显正统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诗歌开篇,诗人便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用深沉而庄重的笔触,追溯帝王的出身与根基。寿丘,那是一处承载着古老记忆的地方,相传是黄帝的诞生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神秘的传说,赋予了它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感。岁月流转,寿丘如今虽只剩旧迹,但往昔的辉煌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酆邑,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周王朝崛起的根基,见证了一个伟大朝代的兴起与繁荣。在这里,先人们辛勤耕耘,奠定了国家的基础,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这两句诗,将寿丘和酆邑并提,犹如两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象征着帝王尊贵的血统和深厚的根基。它们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帝王身份的基调,更暗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的描绘,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位帝王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选择,是古老传统与伟大使命的延续。他肩负着传承先辈荣耀、开创未来辉煌的重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使命与担当。
颔联:正统传承,使命在肩
“粤余承累圣,悬弧亦在兹”,此联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进一步强调了帝王的正统继承地位。“粤余承累圣”,简洁而有力地表明帝王继承了历代圣君的遗志。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以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圣德与功绩,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这位帝王,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肩负着延续国家繁荣、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悬弧亦在兹”,“悬弧”这一古老的习俗,为诗句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在古代,当家中诞生男婴时,会在门左悬挂一张弓,象征着男儿的志向与抱负。这里,诗人用“悬弧”这一意象,巧妙地呼应了帝王的诞生之地,进一步突出了他的非凡出身与使命。这位帝王,自出生之日起,便被寄予了厚望,他的生命中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国家的未来。他的志向,如同高悬的弓箭,直指苍穹,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帝王的正统身份,更让我们感受到他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以及为实现国家繁荣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颈联:年少壮志,匡扶社稷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随着诗句的推进,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国家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肩负起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重任。“弱龄”,形容帝王年少之时,那时的他,或许还带着几分青涩与稚嫩,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逢运改”,短短三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危机。国家命运的改变,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与不安之中。
然而,这位年轻的帝王并未被困难所吓倒,他毅然“提剑郁匡时”。“提剑”这一动作,简洁而有力,展现了帝王的果敢与决绝。一把利剑,不仅是他手中的武器,更是他心中信念的象征。“郁匡时”,则生动地描绘出帝王内心的壮志与抱负。“郁”字,表达了他内心的忧虑与焦急,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匡时”,则明确了他的目标与使命,即匡扶时世,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这两句诗,通过“弱龄”与“提剑”的鲜明对比,将帝王年轻时的抱负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少年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勇敢地迎接挑战,为国家的未来而拼搏奋斗的壮丽画面。同时,“郁匡时”也暗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为下文对帝王功绩的描写做了巧妙的铺垫,让读者对他如何扭转乾坤充满了期待。
尾联:功成名就,万民同欢
“共乐还谯宴,欢此大风诗”,诗歌的最后一联,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欢乐祥和的场景之中。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这位帝王终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不懈努力,实现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共乐还谯宴”,描绘了帝王回到故乡谯郡,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景。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年少时为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的少年,而是一位功成名就、备受尊崇的君主。回到故乡,与乡亲们共同欢庆,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宴会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共同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欢此大风诗”,则将宴会的欢乐氛围推向了高潮。《大风歌》,这首汉高祖刘邦的名作,以其雄浑豪迈的气势和对国家的深切热爱,流传千古。此处引用《大风歌》,寓意深刻。它不仅象征着帝王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的热爱,更表明这位帝王的功绩与威望,可与汉高祖相媲美。在宴会上,人们欢唱《大风歌》,既是对帝王功绩的歌颂,也是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这两句诗,以欢乐的宴会和激昂的歌声收束全篇,生动地展现了帝王的功绩得到了人民的欢呼和认可,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在帝王的统治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整体赏析
(一)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一位帝王的生平事迹和功绩为核心,通过对其出身、抱负、功绩以及国家繁荣景象的细腻描绘,全方位地表达了对帝王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歌颂。诗人以崇敬的笔触,展现了帝王从继承正统、肩负使命,到年少壮志、匡扶社稷,最终功成名就、万民同欢的辉煌历程。这不仅是对帝王个人的赞歌,更是对唐代社会所向往的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渴望有一位英明的君主,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首诗,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体现了唐代社会对帝王的崇敬和对国家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艺术手法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堪称典范。全诗语言庄重典雅,用词精准,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开篇对寿丘和酆邑的描绘,简洁而富有历史感,为全诗奠定了庄重的基调。在描写帝王的生平与功绩时,诗人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如“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通过“弱龄”与“提剑”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帝王的成长与担当。同时,诗歌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悬弧”“大风诗”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的对仗也十分工整,如“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余承累圣,悬弧亦在兹”等,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韵律上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对帝王生平和功绩的详细描写,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充满豪情壮志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深刻地感受到帝王的伟大与国家的繁荣。
(三)文化价值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唐代的宫廷文化和政治思想。在唐代,宫廷文化繁荣昌盛,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用于歌颂帝王、赞美国家。这首诗,正是唐代宫廷诗歌的典型代表,它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帝王的崇敬和对国家统一、繁荣的追求。同时,诗中所体现的正统观念、家国情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也是唐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