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德庙乐章之五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武舞作
昭昭竹殿开,奕奕兰宫启。
懿范隆丹掖,殊荣辟朱邸。
六佾荐徽容,三簋陈芳醴。
万石覃贻厥,分珪崇祖祢。
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 佾(yi)
? 簋(gui)
? 醴(li)
? 覃(tán)
? 贻(yi)
? 厥(jué)
? 珪(gui)
? 祢(mi)
注释
? 昭昭:明亮的样子。
? 竹殿:用竹子建造的殿宇,这里指祭祀的场所。
? 奕奕:高大美丽的样子。
? 兰宫:指后妃所居之宫,这里借指褒德庙。
? 懿范:美好的风范。
? 隆:使……兴盛。
? 丹掖:宫廷,这里指皇后所居之处。
? 殊荣:特殊的荣耀。
? 辟:开辟,建造。
? 朱邸:汉代诸侯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后泛指达官贵人的住宅,这里指褒德庙。
? 六佾: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纵横都是六人,共三十六人。
? 荐:进献。
? 徽容:美好的容貌,这里指受祭者的画像或神主。
? 三簋: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器具,三簋表示祭品的丰盛。
? 陈:陈列。
? 芳醴:香甜的美酒。
? 万石:汉时九卿的俸禄为二千石,后因以“万石”称汉九卿等高级官员,这里指家族中的高官。
? 覃:延及。
? 贻厥:指留传。
? 分珪: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以珪作为信物,这里指分封爵位。
? 崇:尊崇。
? 祖祢:祖庙与父庙,这里泛指祖先。
译文
明亮的竹殿大门打开,高大华美的兰宫之门开启。美好的风范在宫廷中得以兴盛,特殊的荣耀使褒德庙得以建造。六佾之舞进献于美好的神主前,丰盛的祭品陈列着香甜的美酒。家族中的高官厚禄延及子孙,分封爵位以尊崇祖先。
在历史的长河中,祭祀活动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缅怀祖先、寄托信仰的重要方式。唐代这首《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武舞作》,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神圣完整地呈现出来。诗中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真挚的情感,引领我们穿越千年,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祭祀的虔诚。
首联:殿堂开启,神圣初显
“昭昭竹殿开,奕奕兰宫启”,诗歌开篇,两个生动的叠词“昭昭”和“奕奕”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昭昭”,明亮而清晰,仿佛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祭祀的竹殿之上,让这座建筑周身散发着神圣的光辉;“奕奕”,光彩照人,生动地描绘出兰宫开启时的辉煌景象,每一处细节都熠熠生辉。竹殿与兰宫,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它们的开启标志着一场庄重的祭祀即将拉开帷幕。这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打开,更象征着凡人世界与神明世界的连通,寓意着神明即将降临人间,接受后人的供奉与敬意。这种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庄严肃穆且充满神秘色彩的氛围,瞬间点燃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敬畏之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祭祀现场,亲眼目睹那神圣的一刻。
颔联:懿范殊荣,崇敬之情
“懿范隆丹掖,殊荣辟朱邸”,此联将视角从祭祀场所转向祭祀对象。“懿范”,即崇高的典范,指代祖先或神灵所展现出的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这些优秀品质在宫廷(丹掖)之中彰显,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殊荣”,特殊的荣耀,表明祖先或神灵凭借自身的功绩和德行,获得了无比尊贵的地位,甚至开辟了朱邸,朱邸在古代通常是王侯贵族的府邸,这里用来形容祭祀对象的尊崇地位。这两句诗,从品德与地位两个层面入手,全方位地刻画了祭祀对象的不凡形象,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祭祀对象深深的崇敬之情,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祭祀活动的意义所在——缅怀先辈,传承他们的精神。
颈联:仪式隆重,虔诚尽显
“六佾荐徽容,三簋陈芳醴”,镜头聚焦于祭祀现场,展现出一幅隆重而丰富的画面。“六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这里使用“六佾”表明祭祀规格之高。舞者们身着华服,翩翩起舞,以优美的舞姿向祖先或神灵献上敬意,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对先辈的思念与尊崇,展现出华美的祭祀场景。“三簋”,指的是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容器,里面摆满了芳香四溢的美酒。“三簋”体现了祭祀礼仪的规范,而“芳醴”则象征着祭祀者的虔诚,美酒的香气仿佛带着人们的心意,飘向神灵所在的地方。这两句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致描写,从乐舞到祭品,将祭祀仪式的隆重与祭祀者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祭祀活动的庄严与神圣。
尾联:恩泽延续,感恩传承
“万石覃贻厥,分珪崇祖祢”,诗歌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升华了祭祀的意义。“万石”,在这里可能指代众多的供品,也寓意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它们广泛地奉献给后人,象征着祖先的恩泽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流,滋润着后世子孙;“分珪”,则是将珍贵的玉珪分配给众人,在古代,玉珪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礼器,分珪的行为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寓意着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崇祖祢”,直接点明了祭祀的核心目的——崇敬祖先。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祭祀的丰厚与庄重,更传达出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以及对祖先恩泽延续后代的美好期望,让祭祀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整体赏析
(一)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祭祀仪式为核心,通过对祭祀场所的神圣描绘、祭祀对象的崇高赞美、祭祀场景的隆重展现以及祭祀意义的深刻阐释,全方位地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祭祀仪式的记录,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在古代社会,祖先崇拜和祭祀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通过祭祀活动,缅怀先辈的功绩,传承家族的精神,凝聚家族的力量。这首诗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深刻地体现了古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二)艺术手法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语言庄重典雅,尽显祭祀的神圣与庄严。开篇的叠词“昭昭”“奕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更生动地描绘出祭祀场所的辉煌;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如“昭昭竹殿开,奕奕兰宫启”“六佾荐徽容,三簋陈芳醴”,对仗工整,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内容上相互映衬,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此外,诗人通过对祭祀仪式各个环节的详细描写,从殿堂开启到乐舞祭祀,再到祭品陈列,逐步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读者如临其境,深刻感受到祭祀的神圣与庄严。
(三)文化价值
这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为我们研究唐代祭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祭祀仪式的场所、规模、礼仪规范以及人们的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它也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研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