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之四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文舞出迎武舞入
喧喧金石容既缺,肃肃羽驾就行列。
缑山遗响昔所闻,庙庭进旅今攸设。
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 缑(gou)
注释
? 金石:指钟磬一类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 容既缺:指文舞的表演结束。容,这里指舞蹈的容貌、姿态。缺,终了、结束。
? 羽驾:以鸟羽为饰的车驾,这里指舞队的行列,形容其华美。
? 缑山遗响:传说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在缑山成仙,曾在山上吹笙作凤凰鸣,这里借指音乐美妙如仙乐。
? 进旅:古代祭祀时乐师的行列,这里指武舞的队伍前来。
译文
热闹的金石音乐声渐渐停歇,文舞表演结束,舞者们整齐的队伍也随之解散。庄重的武舞队伍开始排列成行准备入场。那如同缑山仙人吹奏笙箫的美妙音乐曾经有所耳闻,如今在这宗庙庭院中武舞的队伍正准备进行表演。
在古老而神秘的祭祀文化长河中,每一场仪式都承载着后人对先辈无尽的追思与崇敬。唐代诗人孟简的《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送文舞出迎武舞入》,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祭祀惠昭太子时那庄严肃穆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虽短短四句,却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每一处线条与色彩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寓意。
一、诗歌内容与结构
(一)第一联:动静交织,仪式开篇
“喧喧金石容既缺,肃肃羽驾就行列”,诗歌伊始,便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极具画面感的祭祀现场。“喧喧金石”,那是祭祀时金石乐器奏响的宏大乐章,金属乐器的清脆、石制乐器的厚重,相互交织,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瞬间点燃了整个祭祀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热闹非凡的庄重之感。然而,“容既缺”又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沧桑与古朴。或许这些金石乐器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有了些许残缺,但它们所承载的祭祀意义与庄重感却丝毫不减,反而因这份残缺,更显历史的厚重与仪式的神圣。紧接着,“肃肃羽驾”的画面映入眼帘,祭祀队伍身着华美的羽饰服饰,步履庄重,他们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划一地“就行列”。这一“喧”一“肃”,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祭祀仪式开场时的热闹与活力,又凸显了祭祀队伍的庄严肃穆,为整个祭祀仪式拉开了精彩而庄重的序幕。
(二)第二联:古今呼应,传承延续
“缑山遗响昔所闻,庙庭进旅今攸设”,此联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大门。“缑山遗响”,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典故,传说中仙人王子乔在缑山奏乐,那美妙的音乐仿佛是来自天界的声音,象征着超凡脱俗与神圣庄严。诗人巧妙地将这一古老传说引入诗中,将其与当下的祭祀仪式紧密相连。“昔所闻”,那份遥远而神秘的音乐记忆,在诗人的笔下被唤醒,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深邃与迷人。而“庙庭进旅今攸设”,则将视角拉回现实的祭祀现场,如今在惠昭太子庙庭之中,祭祀的音乐与舞蹈正在有序地进行着。古代的神圣音乐仿佛穿越时空,在这一刻与当下的祭祀仪式完美融合,体现了祭祀仪式从古至今的神圣传承与延续。这种古今呼应的手法,不仅强调了祭祀仪式的庄重性,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强大生命力。
二、艺术特色
(一)对比手法
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堪称精妙。“喧喧金石”的热闹与“肃肃羽驾”的肃穆,形成了强烈的动静对比,让祭祀仪式的开场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庄重;“昔所闻”的古老传说与“今攸设”的现实场景,进行了鲜明的古今对比,突出了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与延续性。这些对比,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浓烈,让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深刻感受到祭祀仪式的独特魅力。
(二)简洁明了
孟简的语言简洁而有力,用词精炼。短短四句诗,没有多余的修饰,却生动地描绘出祭祀仪式的场景,传达出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如“喧喧”“肃肃”等叠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更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状态;“容既缺”“今攸设”等表述,简洁地传达出祭祀仪式的历史感与现实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三、主题与思想内涵
(一)祭祀的庄重
整首诗围绕祭祀惠昭太子的仪式展开,通过对祭祀现场的描写,从热闹的金石乐器到庄重的祭祀队伍,再到神圣的祭祀音乐,无一不表达出对惠昭太子的崇敬之情,凸显了祭祀仪式的庄重性。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祭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先辈深深的缅怀与敬仰。
(二)文化的传承
诗中“缑山遗响”这一典故的运用,巧妙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古代祭祀文化的神秘与神圣,在诗人的笔下得以重现,并与当下的祭祀仪式紧密相连,展现了祭祀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延续与发展。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仅是对先辈智慧的敬重,更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坚守,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首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代祭祀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生动描写,将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神圣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诗人对宗教仪式的虔诚和敬畏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