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六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延和
巍巍累圣,穆穆重光。
奄有区夏,祚启隆唐。
百蛮饮泽,万国来王。
本枝亿载,鼎祚逾长。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延和》译文及解析
【译文】
? 巍巍累圣,穆穆重光
崇高伟大的历代圣王,神圣庄严的荣耀相继传承。
? 奄有区夏,祚启隆唐
一统天下疆域,开创大唐王朝的千秋帝业。
? 百蛮饮泽,万国来王
四方蛮夷皆沐浴恩泽,万国诸侯俯首称臣。
? 本枝亿载,鼎祚逾长
王室本根与枝叶(子孙)绵延万代,国祚如鼎稳固久长。
【解析】
一、乐章主题与用途
? 郊庙歌辞:属朝廷祭祀乐歌,此篇为太庙祭祀乐章,用于颂扬历代先帝功绩,祈求王朝永续。
? 延和:乐章名,取“延续和谐”“绵延祥和”之意,贴合祭祀时祈福国祚绵长的核心诉求。
二、核心意象与政治符号
1. 圣王谱系的构建
? 巍巍累圣:以“巍巍”(崇高)叠词强调历代帝王的功业累积,“累圣”指连续多位圣贤君主(如唐高祖、太宗、高宗等),构建王朝合法性的神圣链条。
? 穆穆重光:“穆穆”形容庄重肃穆,“重光”指荣光相继(如日月光辉普照),暗合李唐皇室自视为“神尧后裔”的天命观。
2. 疆域与威权的彰显
? 奄有区夏:化用《诗经》“奄有四方”,“区夏”指华夏中原,强调王朝对核心疆域的绝对掌控。
? 祚启隆唐:“祚”指国祚、福运,“隆唐”即盛唐,直言李唐王朝的兴隆昌盛,暗含“天命所归”的政治宣示。
3. 华夷秩序的理想化书写
? 百蛮饮泽,万国来王:典型的“天下观”表达,四方部族(百蛮)受中原德泽感召,万国君主前来朝贡(如唐代“天可汗”制度的文学化呈现),虽含夸张,却反映唐代鼎盛时期的国际影响力。
4. 宗族与国祚的绑定
? 本枝亿载:以“本枝”比喻王室嫡系(本)与旁支(枝),典出《诗经·大雅》“本支百世”,强调宗族繁衍与王朝存续的统一性。
? 鼎祚逾长:“鼎”象征国家政权(如“定鼎中原”),“祚”借指国运气数,“逾长”祈愿国祚超越前代,永世绵延。
三、历史语境与情感基调
? 创作背景: likely作于盛唐时期(如玄宗朝),正值国力强盛、四夷宾服,乐章通过对先帝功绩的追颂,强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政治合法性,同时为现实统治寻求历史背书。
? 情感基调:全篇洋溢着自信与豪迈,以“巍巍”“穆穆”“隆唐”等词汇营造庄严气象,以“亿载”“逾长”等语词传递对王朝永续的强烈期许,符合太庙祭祀“歌功颂德、祈福禳灾”的礼仪功能。
四、文化意义
1. 王朝意识形态的文学化表达
? 通过乐歌将帝王功业神圣化(“累圣重光”)、疆域统治合法化(“奄有区夏”)、国际秩序等级化(“万国来王”),构建以李唐为中心的政治话语体系。
2. 儒家礼制与天命观的融合
? 以“礼”定祭祀之仪,以“乐”和天人之心,“本枝亿载”既符合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亦暗含“天命在德”的政治哲学(帝王德行累积方能延绵国祚)。
3. 盛世气象的艺术缩影
? “百蛮饮泽”虽非完全写实,却折射出唐代开放包容的胸怀与强盛的国力,成为后世理解“盛唐精神”的文学切片。
五、句式与韵律特点
? 四言体:仿《诗经》雅颂句式,节奏整饬,庄重典雅,符合祭祀乐歌的仪式感。
? 顶针与叠字:“巍巍”“穆穆”增强音律美感,“累圣”与“重光”、“区夏”与“隆唐”形成语义递进,使通篇气脉贯通,朗朗上口。
此乐章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李唐王朝的辉煌历程与宏大愿景,既是对祖先的告慰,亦是对现世统治的神化与祈福,堪称唐代庙堂文学的典型代表。
赏析
在卷帙浩繁的《全唐诗》卷十三中,《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延和》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以其庄严肃穆的语言风格,生动再现了唐代太庙祭祀的盛大场景。这首诗不仅是对祭祀仪式的生动记录,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下面我们对其逐联进行深入剖析。
首联:巍巍累圣,穆穆重光
开篇“巍巍累圣”,“巍巍”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历代帝王高大、威严的形象,令人心生敬仰。“累圣”则表明唐朝历代帝王皆具有非凡的品德与卓越的才能,他们的功绩如同高山般巍峨耸立。“穆穆重光”中,“穆穆”体现出帝王们的庄重、肃穆,彰显出其高贵的气质与非凡的气度。“重光”象征着帝王的品德与功绩如同光芒般耀眼,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照亮了国家发展的道路。从情感维度来看,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种赞美并非阿谀奉承,而是源自对帝王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贡献的由衷敬佩。从文化层面分析,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品德的高度推崇。在古人的观念中,帝王是国家的象征,其品德和行为对整个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对帝王品德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期望,希望帝王们的高尚品德能够为国家带来好运,使百姓安居乐业。
颔联:奄有区夏,祚启隆唐
“奄有区夏”描绘出唐朝帝王统治的疆域辽阔,涵盖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奄有”突出了统治范围的广泛,展现出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祚启隆唐”则表明唐朝的国运昌盛,开启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祚”象征着国运,“隆唐”体现了唐朝的繁荣与昌盛。从情感角度而言,诗人对帝王的统治表达了高度的赞美,为唐朝的繁荣景象感到自豪。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未来持续繁荣的殷切期望。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统治的尊重。在古代,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位英明的帝王来领导,帝王的统治被视为上天的旨意。因此,对帝王统治的赞美,也是对国家强盛的一种认同,反映了人们对国家繁荣的向往。
颈联:百蛮饮泽,万国来王
“百蛮饮泽”描绘了边疆的少数民族沐浴在唐朝帝王的恩泽之下,享受着和平与繁荣。“百蛮”指代众多的少数民族,“饮泽”表示他们接受唐朝的统治,得到了好处。“万国来王”则进一步强调了唐朝的威望和影响力,世界各地的国家都纷纷前来归附,向唐朝称臣纳贡。“万国”突出了范围之广,“来王”体现了各国对唐朝帝王的尊敬和臣服。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对帝王的威望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为唐朝在国际上的地位感到骄傲。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威望的尊重,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期望。在古代,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帝王的威望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帝王威望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国家统一和繁荣的一种期盼。
尾联:本枝亿载,鼎祚逾长
“本枝亿载”寓意着帝王的基业如同大树的根和枝一样,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历经亿万年而不衰。“本枝”象征着帝王的家族和基业,“亿载”表示时间的长久。“鼎祚逾长”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唐朝国运长久的祝愿,希望唐朝的统治能够越来越长久。“鼎祚”指代国运,“逾长”表示更加长久。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对帝王基业长久的期望之情真挚而强烈,希望唐朝能够永远繁荣昌盛。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基业长久的期望,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在古代,人们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帝王的统治息息相关,因此对帝王基业长久的期盼,实际上也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