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宫,贞观殿。
高楷端坐御榻,郑重道:“大雨既停,立马派人清查全城,赈济受灾人群。”
“是!”
赈灾事务有条不紊,反倒是天子驾临、引发轰动久久不能平息。
不光都畿道各州刺史齐来觐见,临近诸道节度使也争先恐后。
甚至,耶律乌、奇珠、莫贺咄契、大仲象,四位胡族都督,也不约而同来洛阳面圣。
连法严、昙均这两个佛门住持,也按捺不住,求见高楷。
一时间,洛阳冠盖云集,人满为患,一直持续到八月。
这一日,高楷正于宣政殿批阅奏书,忽见唐检眉飞色舞。
“陛下,喜事登门。”
“薛延陀、回纥可汗,率领漠北十一部首领,前来洛阳觐见,愿举族内附,奉大秦为主。”
“哦?”高楷笑道,“确是喜事。”
“让他们进宫,在乾元殿设宴款待。”
“遵旨!”
自从东突厥覆灭,整个漠南纳入大秦版图,漠北十一部心怀敬畏,也动了依附之心,只是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薛延陀、回纥可汗直言,始罗可汗沦为阶下囚,尚能得到宽恕,封王拜将,定居长安。
他们主动归顺,必能得到秦帝重视。辽东四位都督,亦是榜样。
十一部首领深以为然,在两位可汗带领下,从漠北出发,穿过大沙漠,经漠南十州都督府,来到长安。
却不凑巧,听闻大秦皇帝巡幸洛阳,于是,一行人马不停蹄,来此觐见。
不多时,乾元殿中。两位可汗与十一部首领拜倒在地,山呼万岁。
“拜见大秦陛下!”
“免礼,平身。”高楷一挥手,笑道,“尔等远道而来,着实辛苦,赐座。”
“谢陛下!”
薛延陀可汗毕恭毕敬:“陛下,漠北贫瘠,远不如中原富庶。”
“为此,臣等带着三万牛羊骏马赶来,献给陛下,聊表心意。”
既来朝拜,奉大秦为主,他们自不会两手空空。十一部各自精挑细选,择出上等牲畜,特意千里迢迢送来。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更何况这是一份厚礼。
见他一脸诚恳,高楷笑道:“既如此,朕却之不恭了。”
“不过,比起牛羊骏马,朕更希望,尔等把族内汉人释放。”他话锋一转,“让他们回返故土,休养生息。”
诸位首领尽皆惊讶,没想到,这位大秦皇帝不喜牛羊骏马,反倒要人。
回纥可汗忙道:“陛下旨意,臣等自当遵从。”
“待来日,回返漠北,立即释放汉人。”
高楷微微颔首,大秦建国不久,人口不丰,他巴不得多些人,恢复生产。
更何况,这么广阔的疆土,没有人可守不住。
对这些可汗、首领投诚,他自欣然接纳。效仿漠南,在漠北设置十三州都督府,实行羁縻制度,间接纳入大秦统治。
同时,除了都督之位,赐予各人金银财帛,以示嘉奖。
“谢陛下!”一行人欢天喜地,拜谢不迭。
待他们告退,群臣免不了道贺一番:“恭喜陛下!”
至此,整个神州以北,草原大漠,皆纳入大秦管辖,边患平息。最起码,一段时间内,再无外敌侵扰之忧。
“同喜!”高楷笑了笑,“这些都督府,也要委派长史前去监督,调停纷争、刺探军情,不得疏忽。”
“是!”
王景略倏然拱手:“陛下,漠南、漠北,各有十余个都督府,各自为政,反倒不美。”
“何不统合一番,集中管理?”
高楷赞同:“此言在理。”
“你有何良策?”
王景略直言不讳:“微臣愚见,设置安北都护府,统领这二十三个都督府。”
所谓都护府,执掌抚慰诸蕃,缉宁外苑,叙功罚过,总判辖区内军政之事。行政等级,高于都督府。
高楷颔首:“就依此言,设安北都护府!”
“大都护一职,由朕次子景明兼领。”
“升阴见素、哥舒浩为副大都护,掌管都护府诸事。”
“此外,让薛延陀、回纥可汗,参与政事。”
“陛下圣明!”群臣自无异议。
于是,高景明年仅三岁,便成了安北都护府大都护。当然,他只是遥领,政务交由副手处理。
此事议定,又有一则喜讯传来。
司天丞澄心上禀,新历法已然编修完成,只等他过目。
“哦?”高楷讶然,倒是挺快,“呈上来。”
“是!”
片刻后,仔细浏览一番,高楷由衷称赞:“不错,这新历准确,贴合民情,可以使用。”
澄心面露喜色,双手合十,宣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还请陛下,为新历命名。”
“《周易》有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高楷思忖片刻,“就命名为《大衍历》。”
“传旨,让柳忠雕刻印刷,刊发天下,送到两都十七道,使诸州、诸县百姓知晓。”
“遵旨!”
献上《大衍历》,澄心迫不及待请求,去河南道四州测量子午线。
高楷自无不可,让他接任长安兴善寺住持,又让四州刺史配合。
时光流逝,来到九月,秋高气爽。
紫微宫、瑶光殿。高楷设宴群臣。
酒至半酣,崔皓忽觉遗憾:“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可惜,时节已过,见不到牡丹盛放之景。”
牡丹花期,在四、五月之间。时值秋季,自然错过。
高楷笑了笑:“没有牡丹,还可以赏菊花,其千姿百态,比起牡丹,也不遑多让。”
只是,来到洛阳,却没见到牡丹花开,难免有些遗憾。
封长卿眸光一闪,忽道:“陛下,微臣知晓一人,能让牡丹逆时开放。”
自从高楷巡幸洛阳,他便绞尽脑汁,奉上洛阳风物。牡丹人尽皆知,他怎会遗漏,实则早有准备,就等这一天献礼。
高楷难掩好奇:“是何奇人?”
这时节,可没有温室大棚,能让牡丹逆时开放,必是非常手段。
封长卿笑道:“此人名为苏胜,扬州人氏,擅长栽培花木,尤其嫁接之术,最为精通。”
“炀帝时,他曾种出四大名品牡丹,姚黄、魏紫、豆绿、赵粉。”
“更以嫁接之术,培育出斗色牡丹,红白相间,鲜艳夺目。”
“因他植花万本,色彩各不同,炀帝大为赞叹,封他为花师。”
“如今,他正于洛阳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