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的,眼下的大明国太骄傲了,换种话说吧:
永乐时期骄傲的大明国,遇到了同样骄傲的大汉辽东国。
那么,到底谁才能更骄傲呢?谁的骄傲能击碎谁呢?
其实,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战争来解决。
段尘在派遣诸葛亮来之前,就想到了,面对当下的大明,军事斗争不可避免。
辽东希望的是,凭借着对草原的横扫,完成对大明的威慑。
但现在大明认为:他上他也行。
诸葛亮反问之后,没有人会无趣的向他解释,气氛就这样僵持住了。
此刻,却见天空中,张辅急速冲入大殿,瞬间卸甲,看都不看群臣,便是大喊:
“报,草原消息,鞑靼30万精锐主力被域外之兵屠灭,鞑靼王族被全部斩杀,草原全部鞑靼人被驱赶向阴山,尽失战斗能力。”
说罢,饶是张辅,平定安南的张辅此刻也不由身躯微颤。
鞑靼精锐,那是三阶战力,其中四阶接近10万,全部都是气血凝练的骑兵部队。
平日能够和明军三千营和四圣军相互僵持的军队,竟然在短短几天时间就被完全歼灭。
困扰大明几十年的北方边患,在几天时间就这样被解决了。
群臣的目光并没有看向张辅,而是望向了处于中央的诸葛亮和赵云二人。
现在谁还不明白,这事就是那辽东给办的。
饶是朱棣,一时间也呆愣住了,缓缓退回几步,坐回到自己的龙椅之上,闭目沉思。
朱高炽此刻,早已经有了想要交易的心思,却碍于朱棣和群臣,无法决定,只能焦急的看着。
气氛好似并没有因为张辅的出现而变的缓和,反而更为凝重了。
谁都不敢说话,谁都不能说话。
现在怎么办?
恐怕这个问题只能朱棣来思考。
明明困扰大明的北方大敌被解决了,放到大宋身上,估计现在已经开始庆祝了。
但大明的君臣都不太高兴。
因为处于中央的这位毛都没长齐的少年说的好似有道理。
大明的北方边患,是否还继续存在,那是取决于大明能否答应他们的条件的。
这看似是交易。
实则是北方的敌人,换了另一种手段在胁迫他们罢了。
此刻,于谦站出来了,他微微拱手,对着朱棣说道:
“陛下,如今局势变化已然至此,我大明不可行【贿秦】之举,辽东所提议的交易,实则就是变相的让我等称臣纳贡罢了。”
“我大明,自建国以来,国力日盛,迁都北平,本起天子守国门之意,如今面临外敌,一味退让,难道真的就能换取和平吗?”
“今日辽东之心或为真心交易,但既为交易,却在北方集结重兵,号称自为北方边患,难道和那鞑靼瓦剌有任何区别吗?”
“如若我等就这样献出海军,交出科技,辽东日强而大明日弱,难道就真的能够保证长久和平吗?”
“岂不闻,前宋旧事呼?”
大宋对大明的影响还是太深,阶段性历史,造成的影响却更为的深刻了。
于谦这话,站在大明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辽东或许没有这个心思,但现在没有,未来难道就没有吗?
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只要产生了地缘冲突,出现了利益纷争,那现在和将来的战争,某种情况下是必然的。
哪怕像是宋辽一般,依靠缴纳岁币,称臣纳贡换来了百年和平,但真正的基础还是澶渊之盟前的一战,双方都明白,谁都打不过谁。
更何况如今的大明呢?
辽东展现出来的军事力量越强大,如今的大明就越要硬扛下去。
当传送门出现的那一刻,他们好似根本就没有退路了。
帝国的斗争,不能用现代国家的逻辑来理解,当出现的那一刻,便是鱼死网破的【零和博弈】
杨士奇上前附和:
“陛下,使者所言,蓝星融合,万国争霸之盛世,我等虽心向往之,却更叹息那波云诡谲的变化局势。”
“如此大争之世,我大明难道就真的要一味退缩吗?这辽东选择谈判,看似交易,实则是想要凭借那鞑靼瓦剌,展现实力让我大明白白交出科技罢了。
“难道,我们就要凭借这些恐吓,白白交出科技生产线吗?”
两人所言,大明一众臣子都跟着点头,一时间场中凝重的气氛,被浓烈的战意所取代。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么还不如一战。
而后,臣子主战,将帅请战。
一时间朝堂中群情激奋,竟然有人提议斩杀诸葛亮祭旗。
但这个王朝的两个主要掌权者都未曾发话,而是默默听着。
大国的逻辑绝对像不了小国的曲意逢迎。
臣子所说的非常有道理,但诸葛亮所说的也是个道理。
很多时候,作为一个近亿人口的庞大帝国掌权人,他们不能单单凭借热血行事,这一点,朱高炽做的比他老子要好。
朱棣望向了自己的太子,和从一开始到现在,几乎没有说话的好圣孙。
这位朱瞻基,有着朱棣的战争野性,却也继承了其父亲的稳重,他总能以最理智而又客观的时间,来看到一些东西。
历史上,宣宗继位之后放弃了很多东西。
先是北方被扩充的边境,将卫所南缩,然后就是现在的安南。
此外还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很多的东西,如果我们从后世的视角来看,好似是不明智的。
但代入到当时。
在无法达到对边境的消化情况下,放弃好似真的是最能节约成本的手段。
这位朱瞻基,不知道是明智,还是更为的理智呢?
无论如何,这一家子,好似都不如汉王一般,像是个莽夫。
诸葛亮说话了。
自关外消息传来之后,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听着,感受着。
不同观念的差距,让他在最开始,对大明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偏差。
而到了现在,他或许更能够理解其中的深重。
诸葛亮很能够明白,大明从始至终好似都弄错了一个意思。
他们总是以本世界的世家,以大明国力强盛,科技先进,物产丰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
无论是历史上多么赫赫有名的人物,却依然摆脱不了这个怪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