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这人啊,家里养着成群妻妾,外面还养着一帮宠臣。
整日里就知道喝酒听曲,快活得很,压根儿不管后头会出什么乱子。
这天,废太子的风声忽然传到东宫,他才慌慌张张地跳起来。
“快!
去把王辅贤叫来!”
杨勇扯着嗓子喊。
这王辅贤是新丰人,最会看天象占吉凶。
王辅贤一进门就皱眉头:“殿下,最近太白星犯月,白虹直贯东宫门,这可不是好兆头啊......”
“那、那怎么办?”
杨勇急得直搓手。
“得赶紧想法子破解。”
杨勇立刻召来邹文腾、元淹两个心腹。
三人关起门来嘀嘀咕咕,最后竟想出个馊主意——找巫师来作法。
后园里很快搭起个“庶人村”,茅草屋又矮又破。
杨勇天天跑去睡,还特意换上粗布衣裳,铺上草席子。
这模样,活像个乡下老农。
宫里人见了都摇头:“太子这是唱的哪出啊?”
消息很快就传到隋文帝耳朵里。
老人家气得胡子直翘:“去!
让杨素给我查查这混账在搞什么鬼!”
杨素这老狐狸可精着呢。
到了东宫门口,递了名帖却故意不进去,在外头慢悠悠地踱步。
“杨大人怎么还不来?”
杨勇在殿里急得团团转,衣裳理了一遍又一遍。
足足等了大半个时辰,才看见杨素慢条斯理地踱进来。
杨勇一时气恼,说话失了分寸。
这话传到杨素耳中,他立刻抓住机会,向隋主禀报:“太子心怀怨恨,恐怕会有异动。”
隋主眉头微皱,半信半疑:“勇儿一向温和,不至于此吧?”
独孤皇后早就不满太子,趁机添油加醋:“陛下还是太仁慈了。
东宫近来行事多有僭越,若不加约束,只怕......”
说着递上一叠奏报,全是东宫的小过失。
隋主翻阅后,脸色渐渐阴沉。
他当即下令:“自玄武门至德门,增设暗哨,监视东宫一举一动。
东宫宿卫名册,全部移交诸卫府!”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
东宫属官们窃窃私语:“听说陛下要废太子?”
“嘘,小声点!
没看见最近多了许多生面孔吗?”
晋王府内,杨广急得来回踱步。
他召来心腹段达:“事情进行得如何?”
段达低声道:“王爷放心,姬威已经收下黄金,答应随时通报太子动向。”
杨广眼中闪过精光:“好!
要快,要狠,要让他永无翻身之日!”
短短数日,各种流言在长安城疯传。
有人说太子私藏甲胄,有人说他诅咒父皇。
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亲眼看见太子与巫蛊术士密会。
朝堂上,杨素慷慨陈词:“陛下,太子骄奢淫逸,目无君父,此等大逆不道之行——”
隋主拍案而起:“够了!
朕竟养出这样的逆子!”
东宫墙外,百姓们交头接耳:“听说太子要谋反?”
“可不是嘛,据说还养了三千死士呢!”
“啧啧,这等恶行,自古罕闻。”
隋朝皇帝去仁寿宫度假,准备回京时,大臣段达悄悄找上了太子的亲信姬威。
段达阴笑着威胁道:“皇上已经知道太子干的那些事了,密诏都拟好了,废太子就是这两天的事儿。
你要是识相,老实交代,荣华富贵少不了你的!”
姬威眼珠子一转,立刻拍胸脯保证:“段大人放心,我一定把知道的全说出来!”
果然,皇帝刚回宫,当晚就收到了消息。
第二天一早,大兴殿上气氛紧张得吓人。
皇帝拍桌怒吼:“仁寿宫离京城才多远?
每次朕回京,你们东宫就跟防贼似的,搞得像朕进了敌营!
朕这几天拉肚子,连衣服都不敢脱。昨晚去后殿上厕所,还得摸黑溜回前殿——你们这是想造反吗?!”
说完,他一挥手,侍卫立刻冲上去,把太子手下的左庶子唐令则等几人揪了出来。
“拖下去严刑审问!”
皇帝冷声下令,又转头看向权臣杨素,“爱卿,你把太子干的‘好事’给大家说说。”
接到皇上的旨意,杨素竟随口编造,添油加醋地把太子的种种劣迹说了出来。
他说太子骄横傲慢,还私底下密谋造反。
隋主听完,长叹一声:“这孩子的恶行,我早就听说了。
皇后多次劝我废了他,可我一直没忍心下手。”
“为什么?”
杨素故作关切地问。
“一来他是长子,”隋主摇摇头,“二来他是我当年布衣时所生。
我总盼着他能改过自新。”
说着,他重重拍了下桌子,“谁知他不但不知悔改,反而怨恨起皇后来了!
连个像样的宫女都不给皇后。\"
杨素眼珠一转,趁机接话:“老臣还听说,太子曾指着皇后的侍女说,这些人早晚都是他的。”
“岂有此理!”
隋主勃然大怒,“还有更过分的。
元氏那孩子温柔贤淑,突然暴毙,我怀疑另有隐情。”
“陛下问过太子了?”
“问过!”
隋主气得胡须直抖,“那逆子竟敢顶撞我,说什么‘迟早要杀了元孝矩’。
你听听,这像话吗?”
杨素故作惊讶:“元孝矩可是元氏的父亲啊,现在远在庐州当刺史,何罪之有?”
“他这就是冲着我来的!”
隋主越说越气,“还有皇长孙俨的事。
那是云氏生的孩子,我和皇后老来得孙,养在宫里多好?
他倒好,三天两头派人来要。”
说到这里,隋主突然眯起眼睛,若有所思:“现在想想,那云氏是定兴的女儿,当初和这逆子在外私通......”
他顿了顿,声音突然压低,“谁知道这孩子是不是我们家的种?”
大殿里顿时安静下来。
从前晋国太子娶了个屠夫家的女儿,生的儿子就喜欢拿刀杀牲口。
看来血脉这东西,还真由不得人不信。
现在要是让这种败家子继承皇位,恐怕整个国家都要被他祸害完。
隋朝皇帝杨坚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
他满脑子都是刚听到的闲话:“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居然把乐师曹妙达叫到东宫,和定兴的女儿一起喝酒取乐!”
更气人的是,曹妙达还在外头炫耀:“昨儿个我还劝太子妃喝酒呢!”
“啪!”
杨坚一巴掌拍在御案上。
底下的文武百官吓得一激灵,只听皇帝冷冷一笑:“朕虽然比不上尧舜那样的圣君,但也绝不能把江山交给这种混账东西!”
他说得咬牙切齿,可话里话外却透着一股子市井妇人嚼舌根的味儿,哪有一国之君的威仪?
“陛下!”
左卫大将军元旻突然站出来。
这位老将军涨红了脸,声音洪亮:“废立太子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天子一言九鼎,怎么能出尔反尔?
那些闲言碎语,分明是……”
“行了!”
杨坚不耐烦地一挥手,像赶苍蝇似的。
他连眼皮都懒得抬,显然半个字都没听进去。
元旻的话硬生生卡在喉咙里,满朝文武大气不敢出,大殿上静得只剩下铜壶滴漏的“滴答”声。
元旻刚要再开口辩解,姬威却已经捧着奏表闯进了大殿。
这位东宫近臣跪在地上,把太子的罪状一条条数落得掷地有声。
隋主接过奏表,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他突然把竹简往案几上一拍:“来人!
传姬威近前回话。”
您猜姬威能说出什么好话?
只见他伏在地上,像倒豆子似的把太子的丑事全抖落出来了:“太子殿下近来愈发荒唐。
建奢靡宫室,纳美姬无数,动辄杖杀宫人...”
“还有更过分的!”
姬威突然压低声音,“太子私下找人施厌胜之术,还让巫婆测算陛下...”
“巫婆怎么说?”
隋主猛地站起身,龙袍袖口都在发抖。
姬威咽了口唾沫:“巫婆说...说‘皇上大限应在开皇十八年’。
太子听后竟笑着说...”
“说什么?”
“说‘如今已过期限,实在令人快意’。”
“畜生!”
隋主一脚踹翻了案几,老泪纵横。
他踉跄着扶住龙椅,声音都在发颤:“都是爹生娘养的孩子,怎么就能狠心至此?”
侍从们吓得跪了一地。
只见皇帝抹了把脸,突然冷笑起来:“朕近日读《齐书》,看到高欢纵容儿子作恶...”
他猛地将手中竹简砸在地上:“朕难道要学那昏聩之人吗?”
皇上说着,便传下敕令,把杨勇的儿子们和他的党羽都给禁了起来。
还让杨素去审讯,之后便走下御座退朝了。
这杨素和他弟弟杨约,专爱用些歪理邪说,想尽办法给人罗织罪名,硬是把案子给“造”了出来。
下面那些官员,也都使劲儿讨好杨素,上奏说:“元旻以前总是讨好杨勇。
皇上在仁寿宫的时候,杨勇还派心腹裴弘给元旻送过信,信外面写着‘毋令人知’。”
这一听就是瞎编的话,明显是想陷害元旻。
隋主看了奏章,一下子就叫出声来:“我在仁寿宫的时候,不管大事小事,东宫那边马上就知道了,比驿马跑得还快。
我一直觉得奇怪,没想到是有这些人在中间牵线搭桥啊!”
于是,隋主立刻派武士把元旻抓进了大牢,裴弘也一块儿被抓了。
这时候,右卫大将军元胄也出来说话了。
他之前一直在皇上跟前当值,本来该下班了,却一直赖着不走。
这会儿,他站出来对皇上说:“我一直不离开岗位,就是为了给陛下防着元旻呢。”
唉,这元胄可真是可恶之极啊!
隋主被那个叫胄的人给骗了,可他还蒙在鼓里,当面就对胄夸奖了一番。
胄那叫一个得意,欢欢喜喜地跑出去了。
到了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心里有了个大决定,要把太子杨勇给废了。
他派人去召杨勇进宫来见。
朝使到了杨勇那儿,杨勇一看这阵仗,脸都吓白了,声音颤抖着说:“莫不是要杀我吧?”
使臣也不知道咋回答,只能含含糊糊地应付他。
杨勇没办法,只能咬着牙,跟着使臣去了武德殿。
等进了武德殿,杨勇一看,好家伙!
殿阶上下,全是披甲持兵的士兵,一个个站得笔直,那架势,感觉喘口气都能惹出事儿来。
再看殿里面,东边站着满朝的文武百官,西边站着各位王爷。
正中间的御座上,坐着隋主。
他一身甲胄,闪闪发光,那威严的气势,让人看了就打哆嗦。
杨勇这心里啊,一下子就慌了,吓得胆都快破了,赶紧“扑通”一声,趴在了台阶前面。
这时候,内史侍郎薛道衡站在台阶上,清了清嗓子,大声宣读诏书:“太子之位,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呐。要是这太子不合适,可不能就这么空着位子不管。
从古到今,有些太子没什么本事,可帝王因为宠爱他们,还是让他们接着当太子,结果呢,国家灭亡了,老百姓也跟着遭殃。
这天下的安危,都系在太子身上啊。”
“咱们这位皇太子杨勇,本来是皇上的长子,又特别受宠爱,被立为太子之后,大家都盼着他德行越来越好。
可谁能想到,他见识短浅,也没什么仁孝的名声。
还老是和一些小人混在一起,任用那些奸佞之徒,干的错事那是数都数不清。”
“皇上他老人家可是受了天命,要安定、养育天下百姓的。
他哪能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就把天下给搅乱了呢?
所以啊,现在要把杨勇和他的子女,从王爷、公主的身份,贬为普通老百姓。
唉,皇上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心里头愧疚得很呐。”
太子之位,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啊。
自古以来,那些储君里,有的没什么才能,还老是作恶,死不悔改。
可君主还是让他们守着这太子之位,都是因为太宠爱他们,不讲道理。
结果呢,国家就亡了,百姓也遭了殃。
这么看来,天下的安危,全在这太子身上。
这大业要往下传,能不重视吗?
咱说说皇太子杨勇。
他是长子,皇上本来挺宠爱他。
刚登上皇位,就立他为太子,盼着他德行和学业一天比一天好,能扛起这大任。
可谁知道,他这人见识平庸,没什么仁爱孝顺的名声。
整天跟小人混在一起,还任用奸佞之辈。
他前后犯的错,数都数不清。
百姓那是上天的百姓,皇上是接受了天命,得让百姓安居乐业。
虽说皇上也想疼爱自己的儿子,但这么做对不起上天啊。
哪能让个不成器的儿子搅乱天下呢?
所以啊,杨勇和那些被封为王、公主的子女,都被废为平民了。
皇上看着天下百姓,也是没办法啊。
一想到这事,心里就满是愧疚和叹息。
“皇上,这废太子之事,会不会引起朝堂动荡啊?”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问道。
皇上叹了口气,说:“朕也不想啊,但为了天下,不得不如此。”
“可杨勇毕竟是您的亲生儿子,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吗?”
另一位大臣劝道。
皇上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他犯下这么多错,若不处置,难以服众啊。”
众人听了,都沉默不语。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