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硕让浩南市公安局宣传处把这件事好好总结了一下,提炼成“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北川的生动实践”,上报给了省委政法委和省公安厅。
胡步云看到材料后,批示转发各地学习借鉴。
队伍建设方面,李国明在胡步云的支持下,继续强力推进“回溯考核”。
这就像一把筛子,不断筛出沉淀在干部队伍里的沙砾。
省交通运输厅一名资深副厅长,眼看就要平安着陆,却在“回溯考核”中被盯上了。
考核组发现他多年前分管的一条高速公路项目,招标程序和中标价格存在诸多疑点。
李国明顶住压力,组织精干力量深挖细查,果然牵出了一起窝案,不仅这位副厅长涉嫌收受巨额贿赂,违规操作,还连带挖出了几名当时具体经办、如今已在其他岗位担任要职的处级干部。
这位副厅长是张悦铭早年在地市工作时提拔起来的干部,虽然交往不深,但也算有香火之情。
张悦铭得知情况后,特意把李国明叫到办公室,语气沉重地说:“国明部长,交通运输厅这个案子,性质确实恶劣,要严肃处理。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好分寸。毕竟涉及面比较广,传出去影响也不好,容易造成干部队伍的不稳定。我的意见是,主犯依法依规处理,对于一些情节较轻、认错态度好的同志,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个机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嘛?”
李国明听得明白,这是希望他适可而止,不要扩大化。他记录下省长的指示,回来原原本本向胡步云汇报。
胡步云听完,沉默了一会儿,问:“你怎么看?”
李国明直言:“证据确凿,没什么可回旋的余地。如果这次高举轻放,那‘回溯考核’就成了笑话,以后没人会当真,我们也会失去公信力。”
胡步云点点头:“我同意。查案不是搞清算,但也不能搞下不为例。不管涉及到谁,涉及到什么级别,只要证据扎实,就一查到底。悦铭省长那里,我去解释。你只管放手去干。”
有了胡步云的明确支持,李国明心里有了底,办案人员也有了主心骨,最终该处理的干部一个没漏,全部依规依纪移交司法或做了党纪政纪处分。
这件事在省直机关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那些以为“回溯考核”只是走过场、一阵风的人,开始真正感到紧张了。
当然,反弹也随之而来。
一批自感受到威胁的“老资格”干部,特别是那些在“揭榜挂帅”中失去项目主导权,或者在“回溯考核”中被重点关注部门的人员,开始暗中串联。
他们不敢直接攻击胡步云,便把矛头集中对准了李国明。
几封匿名信被寄到了苏永强和张悦铭的办公室,反映李国明“借‘回溯考核’和干部调整之名,行排除异己之实”“搞小圈子文化”“用人标准不透明,全凭个人好恶”“严重破坏组织人事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苏永强看完信,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一次书记碰头会后,看似随意地将信递给了胡步云:“步云啊,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国明同志和组织部的反映,你看看,酌情处理一下。”
胡步云接过信,翻看了一下,内容空洞,多是捕风捉影,但扣的帽子很大。
他知道,这是某些人沉不住气了。
他没有急于为李国明辩解,而是先把信给了李国明本人:“看看,触到痛处了,有人坐不住了。”
李国明看了信,气得脸色发青:“完全是污蔑!我李国明行事光明正大,一切按程序办事!”
“光生气没用。”胡步云摆摆手,“人家说你标准不透明,那你就把标准弄得更透明些。组织部尽快完善‘回溯考核’和‘揭榜挂帅’的量化评价细则和公开公示程序,让所有人都看得明白,说得清楚。堵住他们的嘴。”
另一方面,在接下来的一次省委常委会上,研究完其他议题后,胡步云主动提起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他语气平静但坚定地说:
“最近,省委推行‘回溯考核’和‘揭榜挂帅’,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能干事的干部有舞台,让不干事的干部有压力,让乱作为的干部付出代价。这项工作,触及了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很正常。
但是,省委的态度是明确的: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导向绝不会变。国明同志和组织部的同志们,顶着压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委是充分肯定的。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改进;但对于那些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行为,我们也要坚决抵制,绝不能让其干扰了我们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步伐!”